【人类行为研究所】我们究竟为何总是一错再错?

一错再错.jpg

文:阿含 | 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原文

你一边悲伤地吃下这个月的第十七包薯片,一边刷着朋友圈里马甲线美女的健身房自拍黯然神伤。

你的闺蜜冷笑着给你看渣男左拥右抱好不快活的照片,你却犹犹豫豫还没有把他变成前任。

你在办了健身卡的第五天因为运动不当扭到了腰,却惦记着昂贵的会员费依然每天打卡,直到疼痛逼疯你不得不向主管请假。

你或者浑然不知,浑浑噩噩;或者偶尔自省,不敢面对;或者明明下定决心要痛改前非,却在现实面前裹足不前。

错误本身于生活而言算得上是调剂与动力,但常常让我们痛恨的其实是那个在同一个问题中越陷越深或往复循环的无能的自己。

『我们究竟为什么一错再错?』

认知失调理论:和改变比起来
说服自己其实没错更轻松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受到在采取某一个行动之后接触到一些有违原先决定与信念的信息,比如习惯了睡前刷微博,但却不幸瞥到了“震惊!睡前用手机是如何毁了你的睡眠!”。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dissonance)正是阐述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问题。

信念(“不能睡前刷微博了少年!”)与行为(“睡前舔一发爱豆好爽!”)发生冲突时,我们难免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就成为了改变出现的动力,它会鞭打我们努力减少这种不协调,最终形成认知与情感的协调一致。而改变的途径大致包括——行为(果断关手机)、态度(网上说的都是假的)、引入新的认知元素(心情愉快比睡得好更重要)。

但事实上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个时候却更多地倾向于修饰自己的态度。因为相比于已经做出甚至成为习惯的行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态度更为“软弱可欺”。于是我们往往一边利用借口为自己辩护来掩盖内心的矛盾,一边已经向错误的深渊滑去。

沉没成本效应:
那是我投入了的整个青春呀

沉没成本(sunkcost)是经济学中经常出现的名词,指的是一项已经付出并且无论如何都不能收回的支出。经济学家认为,一个理性的人在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应该考虑现时的成本与效益,而不应该受沉没成本的限制。但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已经为某一种商品或服务支付过成本,那么就会增加使用频率,这也就是“沉没成本效应”。

小到扭伤了腰却依旧不管不顾日日健身打卡,大到受过一次次伤却依然放不下最初的那个人,我们担心付出的金钱、精力与青春会因为暂时的退出或放弃而成为泡影,索性色厉内荏地坚持下去———于是腰伤加重不得不去医院,于是心伤加重半生形影相吊。当以往的种种付出都变成前尘往事,无法避免或减少时,我们做出决策时更应该关注的是当下行为的后果。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如何跳出恶性循环的怪圈,停下撞向南墙的脚步呢?

打破心理惯性:
原来两种选择背后天差地别

下课进门,坐在沙发中间靠左的位置,右手摸到薯片,左手撕开包装,直到清脆的咀嚼声响起你才惊觉“晚上不吃膨化食品”的flag又倒了。这种无意识重复某种行为的倾向就是心理惯性(psychologicalinertia)。与物理学中的惯性十分类似,心理惯性也是我们本身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无需意识的支配与调节就能自发启动,并且在类似情境中总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比如看到薯片就会忍不住撕!开!

但就如同安全带能够避免克服物理惯性带来的冲撞一样,意识领域的决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心理惯性的影响。在很多时候当心理惯性的发生受到意外信息干扰时,我们的意识功能就会出现短暂的上升,可能导致行为的中断——比如当你发现薯片的袋子上趴着一只小强…

但我们也不是总会做出和之前一样的决策。Gal曾经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参与者可能面临三种情境(举个栗子!):

1.选项A为百元老人机,选项B为iPhone7。

2.选项A为iPhone7,选项B为百元老人机。

3.选项A为OPPO手机,选项B为VIVO手机。

在情境1和情境2中,两个选项之间存在明显的优劣之分,因此实验参与者并不拘泥于维持已有情况,而是会选择更好的选项。比如,在情境1中,即使参与者原先拥有的是百元老人机,他再次选择的时候也会改为iPhone7。(废话!有了苹果谁还要老人机!)然而在情境3中,由于差距并不明显,因此心理惯性得以维持,参与者则一般不会做出改变,维持已有的选择。(嗯…反正oppo和vivo傻傻分不清楚,懒得改了!)

这样看来,我们并非无法走出错误的螺旋,只是很多时候“正确”那一端的诱惑力不足以促使我们做出改变。我们知道懒惰不好,明白逞强很累,但可能从未真正意识到身体崩溃卧床不起的痛苦,因此才会一次次向惯性妥协。避免一错再错的方法就是认清正确与错误会带来怎样不同的后果,明白这其中的千差万别值得你付出资源与调整方向。

告诉你的大脑这一切有改变的价值,改变才会发生。

参考文献:
[1]莫秀锋.(2011).无意识决策领域中心理惯性的研究.(Doctoraldissertation,西南大学).
[2]施俊琦,李峥,王垒,&黄岚.(2005).沉没成本效应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科学,28(6),1309-1313.
[3]Festinger,L.(1962).Cognitivedissonance.ScientificAmerican.

作者简介:京师心理大学堂(微信号bnupsychology),北师大心理学院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112.PNG

今日讨论

你都做过哪些一错再错的小傻事?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