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羊皮的狼》教中国人如何摆脱控制型人格的套路

2017年7月25日,李婷婷老师的团队找到我,并从北京寄来一本她翻译的新书《披着羊皮的狼》,作者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乔治-K-西蒙,希望看完后写点东西,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本书并受益。内心也是小激动一下,有人赠书,并深情相托,顿时感觉高大起来,内在的自恋充分膨胀,一口应承下来。想来一定是同道中人,没有世俗的势利之气,知道从业者的共同雅趣,就是爱书如命,这样的馈赠,着实高明的紧,内心感动之余,也真想好好看看这本书。

看书时才知道书非逼不能读的真意,如果没有承诺,这书放着也就成了摆设,由于承诺,这书也就看了起来,没有想到一口气看完,又把关键的节点重看了一下,不由得会心一笑,得悟其中的奥妙,真是身心愉悦。

好吧,说实话,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更值得购买,非常实用,教会你方法,让你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把事实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对于大众来讲,你可从书中得到以下的感悟,并有助于你理解与运用到生活中去。

1、病态的文化与病态的人群

今年四月,受徐太太的邀请,去杭州参加李中莹老师的家庭幸福的课程,很是开心。课间休息时,听到隔壁的一个课堂,激情洋溢,呼声高涨,走近一看,原来是某营销团队进行营销培训,只看到台上的讲演者大声的呼喊,而台下的数百营销精英,如同被点燃的干柴,迸发出超乎常人的能量,他们或痴或颠,喊着惊天动地的口号,告诉自己有超人的力量,一定要达到销售目标,一定要实现个人的财务自由,一定要为集团做贡献,一定要为家人谋福利。于是大家被大家的情绪感染着,兴奋着,仿佛已然实现了目标,达到了成功。

我与几个心理学从业者面面相觑,不由内心忐忑,表情尴尬起来。这是什么,这就是成功学,这就是营销吗,这就是所谓的精英吗?从心理专业角度来看待,这分明是躁狂症的典型症状,这分明是躁郁症的发作期的躁动表现,对他人,对自己都有巨大的伤害,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他们错了,还是我们错了。

于是,我们几个所谓的心理工作者,瞪着惊恐的眼神,看着这些异常的人群,处于深深的自我怀疑中。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含笑半步颠服用者的症状吗?

我们只好自嘲,明白了当下心理学的巨大市场,所谓的成功学狼性文化把人荼毒成疾,然后交由我们心理工作者进行治疗,实现基本的社会功能恢复,如此一想,皆大欢喜。

2、潜意识中的被控习性

《披着羊皮的狼》,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与这些狼正确友善的相处,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就是如何与控制型人格的相处之道。

中国一直是一个强权集中的国家,从古到今,权力是集中制的,在国人的内在的潜意识中,已经深深的烙上了被控制的痕迹,自然而然的发生着。让我们冲破被控制的枷锁,其实还是很难的。从个体的表现上,就是我们会很容易就会受他人的影响,被迫的做着一些改变,那怕是感觉不好的,也会认真的去迎合。

因为内在没有想法,没有主见,就会产生从众心理,羊群效应,有点什么事,就是一窝疯的涌上去。这样的结果,也是最近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的典型反映,比如移民出国,比如全民炒股,全民炒房等等,都很有意思,大家可以慢慢去思量。

比较有意思的经济现象,就是传销中的洗脑现象,你在电脑中看到的很多的被洗脑的大众,所爆发出来的强大的破坏力与行动力,其实是打破了民众潜意识中的固有逻辑,让大众觉得自己在新思维之下是无所不能的,是一定可以的,在无知无畏的动力下,永往超前,这恰恰又是冲破被控的另一面。

3、羊其实真的不理解狼

羊用温柔眼神看着狼,渴望用自己的温柔激发出狼内在的善良,羊真诚的幻想用生命用爱去拯救狼,结果可想而知。于是,死了之后的羊,才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没有共同的语言。

这本书,其实是站在羊的立场,耳提面命的告诫羊,狼是不会变成羊的,虽然狼披着羊皮,甚至会流着眼泪,请求你的原谅,但是本质目的还是你的肉,你的肉。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的凡人,其实都是如羊一般的活着,地位低下,没有权力,没有势力,如同蝼蚁般活在世上,人微言轻,不能自主。那么我们身边就生活着数量众多的狼,他们瞪着冷冷的眼神,看着这些人,盘算着如何去收割。周星驰电影美人鱼里的经典片段,可以让大家好好体会一下,人为鱼肉的悲凉。

所以,羊唯一自救的法门就是不要试图理解狼,而是在明白狼的意图的基础上,学会自我保护,如果有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这个强大不是长更多的肉,而是给自己增加更多的盔甲,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当然也有一些羊,由于各种原因,基因突变,进化成了狼。

4、狼没有同情心,有的只是套路。

站在狼的立场,你就会明白,狼其实只想着吃肉,为了这个目的的实现,狼有时候会谦虚,有时会很强势,有时候会很温柔,有时候很绅士,有什么很暴力,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一个目标,就是欲望的实现。

在实现这个欲望的过程中,没有同情,没有怜悯,偶尔使用的温情,也只是一种套路,一个工具,如果不违法,狼甚至会直接去抢去偷,因为现实中法律的约束,道德的牵扯,狼才会有所收敛,曲线实现目标。

狼的原始动力中,是没有自我约束的,在书中所言就是良知,狼甚至不知道良知为何物,当你跟他讲良知的时候,狼会把他当成拦路虎,予以坚决清除。

如果你明白狼的套路,那么与狼一起相处时,第一要务自然就是自身的安全,自我保护的方法,还有坚决的抵抗或者拒绝的决心。否则,你自然就很受打击。

5、如何友好的与狼共舞。

当你明白了狼的想法,目标,手段,其实在生活中与狼友好相处,就会变得容易许多,如果你再努力一点,多学习,多观察,灵活运用书的技巧,自然也会得心应手。

如书中所说,设置个人边界,不要让狼进入你的地盘,注意保护自己的边界不受其侵犯。集中力量于当下,针对当下的问题,做相应的问题解决,而不是被牵制,被转移等。直接请求,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让对方明白你的想法,反复多说直到对方理解与并接受。直面挑战,面质狼,而又保持相应的情绪平稳,如同温尼柯特的不含敌意的坚决。

当然书中有详细的案例,解释,讲解,大家可以通过学习,进行深入的理解并掌握,在此不多说。

本书对于当下心理从业者的助益,其实还是很多的。

1、神经症类的求助者正在减少,而相应的控制型人格者越来越多。

传统的心理学理论是建立在早期的病态人格基础上的,比如经典精神分析,指出被压抑的意愿进入潜意识,并深深的影响了个体的人格健康与发展。霍尼提出的基本焦虑,指出每一个人都有一些焦虑,为了克服这些焦虑,才会发展出各种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性被越来越多的尊重与释放,那些过往较多的滋生神经症的环境慢慢消失,与这相对的是宽松环境下的控制型人格者冒出来,主张自我中心的利益。过于自我,以至于影响他人,侵害他人。

书中提出的观点,其实是告诉更多的专业人员,控制型人格者,与神经症完全不一样,适用于神经症传统的心理疗法,其实并不适用于控制型人格求助者,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应该采取完全不一样的治疗方法与思路。

2、控制型人格者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是欠缺的,不完整的。

控制型人格者,并没有基本的焦虑与羞耻心,在书中说的是基本的良知,他们没有因为成长中实现自己的欲望受挫,构建起基本的自我约束力,自我良知。相反,他们因为过于强调自己的欲求,并坚决的实现,在方式上不加任何的掩饰的方式去苛求,由于欲求实现的良性的正强化,导致这一控制型的方式被巩固下来,形成性格,形成人格,最终实现无良知的控制人格特质。

如果面对控制型人格求助者,作为咨询师的你尝试从情感入手,引起控制型人格者的良知,羞耻心,这必然是以失败为结果的。所以来讲,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在面对这些个案时,显得力不从心。

本人作为一名资深的一线青少年心理工作者,在面对控制型人格特点的青少年时,他们似乎是无情无义的,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有一段时间让我很抓狂。后来,我用艾森克的心理测验,得出控制型人格者在精神质得分中明显高出常态,而且分数越高,越会顽固不化近乎冷血,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相对应的,对于他们的治疗与咨询效果上,就会越难于见效。

3、控制型人格者,是婚姻幸福的破坏者。


面对婚姻咨询中的弱者,大部分其实是女性求助者,她们面对另一方的强势,而无所适从,想要继续婚姻吧,感觉幸福指数持续下降,想想一起生活就会油然而生的厌恶。要是真的离开吧,感觉又是种种不舍,有孩子,有婚姻,有快乐,也有所谓的爱情,众多的因素纠合在一起,理不顺,心还乱。

在婚姻中,双方都有自己的诉求,而满足自身的需要,自然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无论是沟通,表达,还是强求,都是手段。一个不尊重自己的控制型人格者在一起,那自然是处处被控制,被算计,感觉有一种无形的网笼罩着自己,却又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切身的感受着压力与束缚,难过与无奈,不能呼吸,不能自在。

从婚姻双方来讲,这是以一人的牺牲来成全另一个人的权益,从本质上是一种掠夺。所以,真正幸福的婚姻,是对彼此的尊重,对生命的认同,而不是为一己私利,伤害对方。所以,但凡不幸的婚姻,都会有一方以一种控制型的方式,来逼迫另一方,消耗着婚姻的能量,最终走向分裂,而当事双方,特别是控制型人格并不自知,也难于从中领悟,走出困境。

4、控制型人格的父母,是孩子的迫害者。

控制型父母会打着为孩子负责的口号,掌控着孩子的所有一切,看起来是为孩子负责,其实只是假借孩子的事情,来实现自己的控制欲。从控制孩子的日常行为中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他们看起来尽职尽责,但细心的你会发现,如果有很多方式可以实现教育孩子的目的,他们不会让孩子自主做出选择,而是严格的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完成。

与真正负责的父母相比,控制型父母关注的是自己。真正为孩子负责的父母,其实关注的重点是在孩子身上,虽然也会要求孩子做这做那,但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与感受上,让孩子自主选择,给予孩子基本的尊重,把属于孩子的权力给予孩子,而不是把孩子的权力夺过来,成为自己的权力,孩子只是附属。

一句话,负责的父母与控制型父母的最根本的区别是,允许不允许孩子有自主选择的权力,拒绝的权力,没有这些就是控制型父母。这样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只是一个受害者,带着一身的伤去开启相同的控制轮回,控制家庭,控制孩子。

5、控制型人格者,是人际关系中的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人格的平等,相互的尊重与理解,这构成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准则。那么控制型人格者,显然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在人际关系中,会扮演各种角色,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有时会结合很多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那么,作为同事,朋友,久而久之,就会远离控制型人格者。

但是控制型人格者,是一种战斗的姿态,时刻准备去战斗,如果一旦自己在关系中受挫,就会用更加强烈的手段进行下一轮的攻击与伤害,梦想自己目标实现,但往往会引起对方的反击,最终发生关系大战,导致自身的伤害累累,却又不能明白错在何处。

那么作为控制型的领导或者老板,这自然就会更加的痛苦。控制型人格者的最大特点,是忽略他人的意志,极力主张自己的意志,得不到尊重是正常的,那怕是礼节性的尊重也没有。更加令人难过的是控制型人的思维,他们的第一反应永远是你必须,你应该,一种凌驾于对方之上的强大控制感。与此相对应的策略就是,跟控制型老板对着干,受伤的一定是你,一定不是老板,所以请慎重选择与控制型老板的应对相处策略。

6、控制型人格求助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传统的心理学方法,似乎对于这些人没有效果。作者指出认知行为疗法,可能会对这部分人有一定的效果。从认知上,具体的行为上切入,进行沟通,有可能会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效果甚微。

本人在通观全书后,觉得控制型人格,在严重程度上不及反社会人格者,他们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在社会上并没有违反法律,伤害他人,但从内在的心理层面来讲,确实对于他人产生了某种影响与伤害,给他人带来一定的负面感受。他们只是比较功利比较自我一些,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他们只是在道德品性上有所违背。就如同中国有一门学问厚黑学一样,似乎只要脸皮厚吃得够,就可以了。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崇尚成功,追求进步,而堕入笑贫不笑娼的黑洞里。

那么,控制型人格者欠缺的部分,忽略的部分,没有良知,没有羞耻,本人觉得倒是可以作为工作的切入点,虽然他们并不强烈,但至少基本的人性,还是存在的,只是比较欠缺,不敏感,如果辅助以有效的手段,环境,结合自身的积极主动,对于青少年来讲,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助益的。但对于成年人来讲,控制型人格的改变将会变得异常艰难。

畅销全球20年!雄踞美国亚马逊情绪管理榜前3名!了解控制型人格的终极读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常驻心理学家毕生力作!控制性人格者表面迷人和蔼,私下精明无情;既要得偿所愿,还要形象高大!

(转载自炎风心理微信公众号,已获对方授权)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