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过。

文:壹心理创作者丨Juno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心理公开课(ID:yixinligongkaike)


你遭遇过肥胖么?

看到知乎上@杨小彻说:


对于胖子们来说,不管是“你胖了”还是“你瘦了”,都能感觉到有形状的恶意扑面砸来的敏感。

进服装店不挑款式,只问服务员,有我能穿的么?


无疑,一个胖女孩的青春是残酷的。

女生愿意与你做朋友,可能这样更能衬托她们的苗条,又不必担心你会抢走她们的光芒。

别人的母亲都是对孩子说:“多吃一点”,只有自己的母亲说:“不要吃太多了”


然而,这个时代对瘦的过度推崇,使一大波本来不胖的女性患上了形体焦虑症,树立了一些列瘦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身材:

反手摸不到肚脐,没有蝴蝶骨,躺下也没比基尼桥,两腿并拢也没有缝,于是陷入对形体的焦虑之中。


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老是在微博上看到打鸡血的减肥成功故事,好像全世界都是减肥成功了的人一样”

而事实是,大部分人,尽管每天嚷嚷着要减肥,体重秤上的数字依旧没有消瘦下去。

而且,一不留神,就偷偷地变胖了。

为什么大部分的减肥,都以变胖作为收尾?



 01 

“减肥的时候,

室友的一包方便面就能让自己失控”

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对波士顿地区30年间的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若你的兄弟姐妹配偶变胖,你变胖的几率将增加40%

若你的朋友变胖,那么你本人变胖的几率将增加57%。这表明,肥胖具有社会传染性。

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室友正在煮方便面,香味弥漫在整个房间,他还问你:“要不要尝一口?”


即便你的毅力再好,意志再坚定,这种情况下,还是会忍不住再去煮一包。

很多人对减肥的误解就是,减肥是一个人的事。

但事实上,减肥成功与否同身边的人有很大关系。

当你减肥时,你会发现,和朋友、同事的关系好像变得疏远了,你开始变得“不合群”。

一到中午,同事说:“一起吃饭吧?”


你只能回复:“不好意思啊,最近在减肥。”



即便周末和朋友出去约会,也尽量避免用餐的时间点。

而很多关系,其实不是特意抽时间去维系的,往往是通过一起吃饭这样的行为逐渐增进的。

一来二往,就悄悄地变胖了。

因此,如果想要减肥,你除了要忍受肚子里的孤独,还要承担精神上的寂寞。

有了这个心理准备,相信你在减肥时,会更容易拒绝一些潜在的“增肥”因素。


 02 

“越是不能吃的高热量食物

越让我有食欲”

稀缺原理认为,当一样东西很稀有的,我们就特别想得到它。

有过减肥的经验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吧,在减肥的期间,你会发现自己的注意力都被食物所虏获,很难被其他事情所转移,对食物的香气更为敏感。

此时,你就像一头饿了几天准备饱餐一顿的野兽,随时随地可能被本能占据,大开吃戒。

而你的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思考“到底要不要吃?”“吃什么食物既可以满足味觉又不至于摄入太多热量”这样的事情上。

肚子饿的时候也不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能量预算”模型指出:当血糖含量低时,人们往往会做出奖励更少但能即时得到满足的选择,当血糖含量升高时,则会做出相反的选择。

相比饥肠辘辘正在减肥的人,那些吃饱了的人更有可能去思考工作上需要提升的地方,或者如何利用好下班的时间阅读、写作。

而对于饥饿的人呢,饿到深处,很可能就在一瞬间被高热量的食物诱惑了。

因此,盲目地节食不仅不健康,反而是反弹的定时炸弹。


 03 

“反正已经破坏了节食计划

干脆再吃包薯片吧”

“反正都已经吃了一块蛋糕了,再来一块巧克力吧。”

“吃了那么多烧烤,还是吃杯酸奶促进肠胃消化吧。”

表面上看上去只是一次“小小的越轨”,但实际上,一次破坏计划的行为足以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让整个减肥计划破产。

“那又如何”效应认为,正在减肥的人如果多吃了一块蛋糕,往往很难悬崖勒马,更多的是自暴自弃,放任自己继续吃下去。

导致更多的放纵行为的原因不是第一次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罪恶感、羞耻感、失控感,从而进入放纵-后悔-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和负面强化。

当你反应过来自己吃了那么多之后,你会加倍责备自己,认为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体重乃至人生,于是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进一步摧毁自己的计划。

一个习惯的坚持,来源于正向激励机制,譬如看到体重秤上少了两公斤,出门被别人夸赞瘦了,锁骨开始凸显……这些生活中正面的反馈,往往会让人坚持下去。

而一个“那又如何”可能会击溃你的信心,中断你的坚持,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放弃了自己的减肥目标。

当然不一定每次“小越轨”都会带来那么大的效应,但在你想“再吃一块蛋糕”前,可能要先想想,这对你的意义是什么,只是一个小奖励,还是彻底地说明了“我不行”

 04 

“我要一个月减肥10斤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大多数人在制定减肥计划时,总会高估目标的完成量或者高估目标的达成速度,许下美好愿望或承诺:“一个月要减肥十斤”、“每天要运动2小时”……

还没付诸实际行动,光是说出口就能够获得短暂的满足感了。

而到了开始实施计划的时候,一旦遇到一点困难,或者发现减肥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离自己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便会给人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在一项为时 48 周、针对 60 名女性的肥胖治疗中,让这些肥胖的女性在治疗之前,分别填写对自己能够减掉的体重期待值:平均 36 公斤

而事实上,经过 48 周的科学训练和治疗后,她们平均只减掉了 16公斤,近一半(47%)的人连 17 公斤都没有减成 。

高目标的开始,低成就的结果,反复几次之后,会变成一种惯性:每一次的踌躇满志,都会变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断会摧毁人们减肥成功的自信心。

渐渐地,可能会让人陷入一种习得性无助和自责中,无论怎么减都不达标,无论怎么逼自己都没用。

而肥胖后果的警报,也在响起无数次后,成为了日常。


 05 

减肥,或许没那么重要

可以穿最小号衣服,有蝴蝶骨,可以反手摸肚脐……在一个瘦意味着机会的时代,我们对体重的过度关注,让我们丧失了对人生其他事物更多的体验。

有很多时候,我们减肥失败,是因为它并没有那么重要,甚至带不来积极的作用。

大学四年,为了减肥,我去食堂吃饭的次数不超过十次,室友们一起去吃焖锅,就我一个人在旁边默默吃着凉拌黄瓜。

最瘦的时候160CM的身高,90斤,脸变瘦了,人也显得更精神了,但我发现了一件事:我变得不快乐了。

将自信与体重捆绑的四年,我会因为重了0.5KG而自责懊悔一整天,对美食的体验几乎与我无缘,我的情绪变得反复无常,我把“总是被人忽略”、“喜欢的男孩子不喜欢我”都归咎于体重外表上,却很少思考真正的原因。

体重成为了我对生活不满的替罪羊。


直到工作后,我开始发胖,虽然脸肉嘟嘟的,但是我不再拒绝每一次约饭的邀请,冬天的时候会用煲好的汤犒劳自己的胃,周末和朋友去探索网红店。

和母亲视频,看着自己的双下巴,也不再抵触厌恶,那一刻我才发现,原来幸福、快乐其实和体重无关。

看到知乎上一个网友留言:


减肥可以带来健康,带来自信,但如果如果你把体重看作生命的全部,那么即便你瘦了,你也很难真正开心。

因此,如果你常常减肥失败,但确实过得开心和健康,那恭喜你,肥胖这件事,并没有真正成为你的问题。

也许在你的潜意识里,肥嘟嘟的你,也是另一个独特的风景。

这已足矣。

– The End –

作者简介:Juno / 心理学爱好者,如果你是异类,那我们是同类。作者公众号:孤岛(ID:gu_dao2015)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