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好屏蔽朋友圈那些比你“优秀”的人

30767836_m.jpg

文:王小凡 | 壹心理专栏作者

这是一碗毒鸡汤。哦,不。它连鸡汤都不是。

当我们打开朋友圈,会有一种感觉:朋友圈就像新闻联播,那里的人们生活得都很快乐。

图片

好,现在新闻开始。今天的新闻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1 秀恩爱(看你们这些单身狗!)

图片

2 晒旅行(看你们这些加班狗!)

图片

3 po自拍(看我美不美?)

图片

4 晒美食(看你们这些快餐狗!)

图片

5 炫富(看你们这些qiong逼!)

图片

6 装逼(看你们这些low逼!)

图片

这些内容已经成为朋友圈的日常。

经常刷朋友圈的人们可能会纳闷,为什么朋友圈里面的好友都似乎过得比我好,比我牛逼?

长期暴露在被打击的伤害之下,你不免开始怀疑自己,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01

朋友圈真是个危险的地方!

人们使用社交网站的主要动机就是维系人际关系、进行自我呈现以及获得好友的信息。

研究发现,社交网站有助于个体获得必要的社会连结和支持, 满足个体的归属感, 累积并拓展个体的社会资本,降低孤独感,提升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水平。

但是,另一方面,社交网站使用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如导致压力水平的提高和自尊水平的降,以及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水平的降低

研究发现,社交网站使用与抑郁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换句话讲,你朋友圈刷得越多,那么你的抑郁情绪就可能会越严重。

图片

图:社交媒体使用调查

(72%的成年人每天登陆社交媒体的网站。这些人每周至少花费23小时进行社交媒体的使用。也就是说,大家平均花费每周14%的时间在社交媒体上面。)

02

朋友圈刷得越多,越抑郁?

近日发表在《心理学报》上的一项研究说明了社交网站的使用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关系。

该研究来自于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人员对1038名有社交网站使用经验的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社交网站的使用能够显著预测抑郁症状出现的频率,并且,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的上行社会比较和自尊而产生作用的。

Festinger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常常会通过与他人相比较来认识和评价自己。并且,这种比较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发过程,只要你接触到了他人的信息,就会自动进行社会比较(那些劝你不要和别人比的言论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叫做上行社会比较,比如和王思聪比有钱。

与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叫做下行社会比较,比如和郭敬明比身高。

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下行社会比较会提升人们的积极情绪体验和自尊水平,上行社会比较则会降低人们的自我评价和自尊水平。

03

在社交网站中, 我们往往会觉得别人过得更好

相关的研究发现,相对于现实生活,人们在社交网站中会更多地表露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相关的内容;且在社交网站中, 人们往往会觉得别人过得更好, 更幸福, 更成功。

所以,刷朋友圈极易引发上行社会比较,这种上行社会比较会诱发消极的情绪体验,降低自尊,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不如别人的感觉”是诱发个体抑郁的重要机制,低自尊是导致个体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

曾有鸡汤说过,你要多去接触比你优秀的人(假设朋友圈优秀的人都是优秀的人)。但是鸡汤没有告诉你另外一句话:长时间接触比你优秀的人,小心抑郁!

04

你应该怎么做,才能不因此抑郁?

图片

所以,为了防止一不小心就抑郁了,你需要:

1.屏蔽那些比你优秀的人的朋友圈,眼不见为净。

2.把朋友圈戒了,再玩朋友圈就剁手。

如果这些你都做不到,再试试下面的方法:

第一、减少刷朋友圈的时间。

朋友圈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生活必备。减少刷朋友圈,不仅可以从无关自己的别人的生活中解放出来,还可以让你避免因为社会比较所带来的抑郁。

图片

图:社交媒体使用调查

(注:66%的人表示在使用社交媒体之后难以放松或者入睡。25%的人表示在网络上的对比让自己对生活和工作感到不满意。50%的人在不能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候感到焦虑或者不舒服)

第二、进行下行社会比较时思考你为什么不能更好。

正因为社会比较是一个无意识的自发过程,所以减少社会比较变得非常困难。既然无法减少社会比较,那么只能够改变比较对象。当你在朋友圈中受到伤害后,到医院到城中村到工地去看看,这种下行社会比较所带的的幸福感能够抵消掉上行社会比较所带来的焦虑感。

这是因为人在遭遇痛苦或失败的时候,如果发现有人和自己一样或者比自己更痛苦,他会获得一种被验证的安慰。在美国注册校园心理首席咨询师任欣妮看来,这是中国的“羞耻文化”在起作用。

如果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同时做了一件错事,中国人会倾向于否定自己这个人,于是乎他要通过“与人比惨”来给予自己安慰,而那个不在羞耻文化下长大的美国人,并不会去否认自己,而会去挖掘自己究竟为什么会做出这种行为,从而反思学习,找到改变的方法。

如果你发现朋友圈里面呈现出一个你向往的生活方式,你也可以去思考,为什么自己不能那样去生活?

第三、意识到朋友圈内容的积极化倾向。

人们在发朋友圈之前,会对要发布的信息进行自主的编辑,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策略性,人们会更多的突出积极的和理想化的自我信息。

因此,朋友圈的内容其实来自于人们有意的积极化呈现,属于一种印象管理和社交整饰行为,而真相是,别人的生活其实没有朋友圈所显现出来的那样光鲜亮丽。意识到这一点,将会减少社会比较的负面作用。

第四、变得比他们更优秀,然后去“伤害”他们。

在朋友圈发比他们更高大上的东西,fu相伤害,以达到心理上的大谐和。(ps:本毒鸡汤有强大科学依据支撑,但也有娱乐吐槽之意。)

参考文献:

Appel, H.,Gerlach, A. L., & Crusius, J. (2016). The interplay between Facebook use,social comparison, envy, and depression.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9, 44–49.

McEwan, B. (2013). Sharing, caring, and surveilling: An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model examination of

Facebook relational maintenance strategies. Cyberpsychology,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6(12), 863–869.

Zhong, Z. J.(2014). Civic engagement among educated Chinese youth: The role of sns (socialnetworking services), bonding and bridging social capital. Computers& Education, 75, 263–273.

Deters, F., & Mehl, M. R. (2013). Does posting Facebook status updatesincrease or decrease loneliness? An on_linesocial networking experiment. Social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4(5), 579–586.

Valenzuela, S.,Park, N., & Kee, K. F. (2009). Is there social capital in a social networksite? Facebook use and college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trust, andparticipation1.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4(4),875–901.

Chen, W. H., & Lee, K. H. (2013). Sharing, liking, commenting, anddistressed? The pathway between Facebook interaction and psychologicaldistres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6(10),728–734.

Qiu, L., Lin, H., Leung, A. K., & Tov, W. (2012). Putting their bestfoot forward: Emotional disclosure on Facebook.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5(10), 569–572.

Chou, H.-T. G., & Edge, N. (2012). ‘‘They are happier and havingbetter lives than I am’’: The impact of using

Facebook on perceptions of others’ lives. Cyberpsychology,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15(2), 117–121.

Sloman, L., Gilbert, P., & Hasey, G. (2003). Evolved mechanisms indepression: The role and interaction of attachment and social rank indepre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74(2), 107–121.

Orth, U., Robins, R. W., & Roberts, B. W. (2008). Low self-esteemprospectively predicts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Journal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5(3), 695–708.

Gonzales, A. L., & Hancock, J. T. (2011). Mirror, mirror on myFacebook wall: Effects of exposure to Facebook on

self-esteem.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14(1-2),79–83.

牛更枫,孙晓军,周宗奎,孔繁昌,田媛.(2016).基于QQ空间的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上行社会比较和自尊的序列中介作用.心理学报,48 (10),1282-1291.

(特别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生牛更枫的研究和论文。)

个.png

封图来自123rf

正文插图来自作者

科普.png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