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奋斗”,可能恰恰是一种逃避


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01  无法达到自己想要的境界


周五的晚上,我走进书店,看到一位熟识的好友正慵懒的蜷在沙发中,手捧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但眼神中却显露着疲沓而非读书人遨游书海的津津有味。当我离开书店时,我发现他仍未翻动过书页,不禁开口相询,得到的是“我根本看不进去”的答案。 


好友向我吐苦水,他一方面希望自己高大上,选择普鲁斯特,并希冀通过七大卷的心灵描述,来寻求慢下来的生活享受。但实际上,经过一周的工作,他的身心皆倍感疲劳,精神委顿。


然而,他却始终不愿寻求轻松的小说、电影或其他娱乐方式,因为他的观念始终在羁绊着他


从他直呼“我不知该怎么办”的语调中,我并没有感受到他对于阅读这本小说的任何热情与渴望。他沮丧于自己无法和理想中“安然享受于普鲁斯特的文字”的意境相同,孰不知,那理想本就是经不起论证与推敲的观念啊。


02  我们在不知不觉地“邯郸学步”

从身边的朋友以及来访者身上,我看到太多这样的例子:我不喜欢自己不开朗,没有领导力,不洒脱……只要我做到了XXX,我就能怎样怎样。他们煞费苦心地寻找成为某种“理想人”的方法,却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从而引起了最要命的后果:


无法按自己的方式做事后,变得无法/不会做事了!


这让我不禁想起“邯郸学步”的典故: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邯郸人走姿很漂亮,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这个看似荒诞可笑的故事,其实非常传神地描摹出了我们的这种状态:苦心孤诣地模仿“洒脱、大气、自信”的行事风格,却左支右绌,最后甚至站立不稳,只能爬地而行……何其形象深刻!


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确乎不会感受到热情,因为我们在时刻忧惧着自己做的不像、不好。这真是不折不扣的折磨。我们根本无法让自己沉浸于当下在做的这种事,甚至连了解它都不可能。无心美食都能味同嚼蜡,更何况是做事。引不起热情,反而拖延逃避,实在太正常了。


03  无力感的突出表现,就是缺乏热情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缺乏热情呢?


因为,热情本来就不是从天而降的产物。因为,观念不会带来热情。


表面上我们按照自己预设的“对”的方式在很规律的生活,比如每周定期健身、阅读、郊游、看演出,但实际上我们对此没有热情,因此人就过得很机械。这种观念或模式提供了拖延和逃避事实的通道


内心正确的标准,拖延并致使我们无法正视自己内心的不满足,于是我们费尽心思地推敲这个标准怎么定,但实际上却忽略了内心的呼声。人们都想要的“主动、自主”的生活,不是按照观念而“主动”的做某事,而是遵循事实“主动”的不做某事。


我们往往看不清事实真相,是因为脑海中带有既定的想法或预期。


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对于自己的过错。因为大脑中有种声音告诉自己,“我不是这样的”或“我本不该这样”,所以无意识故意蒙蔽自己的双眼。又比如家庭暴力中的受害妇女,带着对生活会变好的期许,不愿承认丈夫已无可救药或自己当初选错了人,所以她们面对事实采取了逃避或拖延的反应。


04  难以发觉的逃避

我们看到了混乱,我们经历着痛苦,我们想对此有所作为,于是产生了欲望,即渴望做某事,这种念头促使我们把自己投身于某种特定的行动过程之中。这种特定的行动,也可以称之为信仰或某种生活方式,其实是种微妙的逃避,看似是解决我们所有难题的一种方式,避免了生活不断地拍击我们的心灵之堤


我无数次听到来访者的呼声,想把自己未来的生活交代给某种现成的答案或模式,而他们就从此踏上了努力找寻或借鉴优秀的、最佳的生活方式,也希望不再去思考这样痛苦的人生课题。


但实际上,这正是一种表面看上去努力的逃避行为。


他们让自己相信,只要自己能够实现“自己愿意相信的生活目标”,那么自己就能获得幸福。但又因为他们无法让自己信任某个未经感性许可的答案,因此始终在痛苦路上徘徊,缺失生活方向的安全感。


性、毒品、他人认可、世俗成功、金钱的沉迷,这些炽盛的欲望都使人的视野狭窄,进而产生排他性,使得生命卑小、贫瘠、甚至产生个人的悲剧。这其中的“恶”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随着如今“出世之声”的宣传,当一个人沉迷于汲取知识、修身养性时,却通常被认为是“善”的。可如果是为了逃避内心的痛苦和挣扎而修道,那么仍然是封闭狭隘的。



一旦给自己框定某种行动方式,视野收窄,可能性压缩,人的思路也变得局限,哪怕这种方式是类似汲取知识这般“正确”的道路。


是否问问自己,是不是掉入井底的青蛙,将思路停留在了自我的“特定窗口”呢?抱持的自律和信仰固然给了你安全感,但是否也扼杀了其他可能呢?


生命的运动形式,并非某种特定的、单一的、永恒的行动过程所能覆盖的。一个人的生活,也永远无法成为流动之水中静止的叶子。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