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很鸡血,行动很鸡肋——如何迈开眼前这一小步?

我们常常要面对这样的情况,即使很明确我的人生目标,可依然觉得,目标很热血,眼前这一小步却很艰难。“这件事我不知道怎么去做”,“我也很想做这件事,可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开始”。

 

很多人就困在这里“我不知道……(怎么去做/怎么开始)”,而忽略了另一部分“我想要……”


从心理动力来说,此时内心冲突是:一方面很想去做,另一方面不知如何下手。其实是面临两个选择:我是选择硬着头皮做?还是选择放弃呢?

 

就像此刻,我忽然有种感觉,写到这里写不下去了,那么,到底是接着写还是不写呢?

答案是:写。

 

第一步:选择“导致行动”的方向


当我们在“做”还是“不做”之间犹豫不决时,类似落入“手表定律”陷井:猴子A偶尔捡到一只手表,他天资聪慧地掌握了这只手表的用法,有了很好的生活规律,获得猴王的王位。然而他不满足于此,又在森林里找到了更多手表,这些表的时间都不一样,猴子A一下失去了行动的方向,失去了掌握生活规律的方法,也失去了猴王的地位。

 

当我们面临多种选择时,就会所失去方向。然而,要想把这件事做成,只能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能够导致前进的选择,去“做”,去行动。

 

正如:在上面几行忽然觉得写不下去了,但我硬着头皮往下写,脑子里涌现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不知不觉又写到这里了。

 

致力于将禅宗与西方现代心灵融为一体的胡谢骅,在他的《把快乐还给自己》一书中回答“我不知道该如何开头。”他是这么说的:”又不是在洗澡!即使洗澡也不必一定要从头开始洗到脚,我可以先洗脚丫子,再洗大腿,最后再洗头也不迟,只要把全身都洗完就算成功。所以我不需要从开头写起,我可以先写拿手的部分,然后再来写开头。”

 

写作如此,其他事情亦如此。

 

第二步:享受“奖励机制”,行动带来进一步行动

 

一旦第一步迈出,看到初步成果心情大振 ,大脑开始释放大量的多巴胺,让我信心大增,心情非常愉快,这就是大脑的“奖励机制”,也就是我们说的“奖赏效应”。在心理学中,当人作出某一决策后如果被证实正确并产生了好的结果,大脑会向负责决策的区域发送“奖赏”信号。 “这会促使我们去争取更多的奖赏,获得更多奖赏的人生存机会越大。” 形成良性循环。

 

我个人公众号曾在连续更新一段时间后,停止更新达半年。在这半年时间里,我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写出一个字,大脑里有一个声音不断对我说“没有灵感 ,无法下笔。”直到前几天,按照“非洗澡原则”(不从头开始,想到什么写什么,硬着头皮写),就这样有了这篇 “你害怕伤害他人吗?—谈谈内在‘弱小’感 的投射“。

 

写的过程有点痛苦,写完后脑子里多巴鞍开始积极游走,神奇的“奖励机制”开始了。我感觉到精神大振、心情非常愉快,更神奇的开始强烈渴望再写一篇。过去的半年没有任何思路,却在“奖励机制”的奖励下,灵感如泉水涌现,当时至少想到5-6个可以写的主题,如“精神分裂者与健康人的异与同““我不是病了,只是看到不同的世界”“中德班的那些趣闻轶事“…….省略号表示有几个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竟然慢慢忘记了。可见大脑的“奖励回路”是多么神奇,在灵感涌现的时候用支笔记下来也是同样重要的。

 

所以,只要有信心和毅力迈开第一步,然后就可以等待神奇的大脑给我们发奖品。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写篇文章的时候,一开头我仍然遇到困难,但秉着“开头又不是洗澡”的原则,硬着头皮往下写。写到这里的时候,进入“下笔如有神”的状态。

 

第三步:走出“准备好了再说”的误区

 

事实上,你永远不会准备好,直到跨出第一步的那一天;所有的准备都是在实践中完整的。

小孩子学走路从来不会说“等我准备了再开始走路”,她都要从踉踉跄跄的第一步开始,在不断的摔倒爬起来,继续中,无数次反复中、大概要一年的时间,才能逐步走得稳当。

 

其实在你迈出第一步之前,你已经具备相关的潜能,只是没有相应的刺激把它发挥出来。

 

我第一次应邀杭州电视台“和事佬”栏目合作时,刚尝试从心理学视角去分析公众人物。一开始有“人类都有的惰性”,在邀搞的压力下,硬着头皮写,写到半夜终于写完了。写了几次后,越来越顺,后来1个小时就能写一篇,阅读率和点击率都不错。

 

最好的学习是迈出第一步,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会有挫折,会损伤“自恋”,但正是这些挫折不断告诉我们,目标究竟在哪里; 挫折不断提醒我们现在具备了什么,还要补充哪些信息。这些从实践中得来的东西是空想中产生不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挫折从来不是挫折,它们是信使,告诉我们达到目标的一些重要的信息。

 

第四步: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放弃

 

在朝目标不断前进的路上,会遇到各种考验。有时是外界的一瓢冷水,有时是自我否定,但只要不被这些东西压垮(当然里面有些东西是心理动力冲突,是可以找咨询师一起讨论的),挺过这些压力后,内在的自信和底气又会增加增厚。从某种意义来说,他们就像让孩子身体感冒的东西,感冒之后,孩子抵抗力增加了,也好像更懂事了,他们给你送来了抵御压力的抗体。

 

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不要放弃。电影《阿甘正传》给观众两种结局:一种是阿甘式的,单纯地沿着一个目标走下去,没有犹豫没有动摇; 一种是他女朋友珍妮式的,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利益、一点得失,总想要更多的更好的,更容易的更快乐的,最后一无所有。

 

少即是多,艰难才是捷径,这才是人生。

 

从“不会”到“会“,到”熟练“,到”精通“,像一个笨拙的石匠,一刀一刀,最后成为雕刻家,迈入艺术的殿堂。

 

石匠可以做到,那么,相信每个人都有做到的可能性。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