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如果这样做,就能够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母婴.jpg

文:王金现 | 壹心理专栏作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安全感

安全感,就好比打仗时拥有一个安全基地。那么,拥有这样的根据地之后,进攻时有供给,防守时有保障。所以能够具有较好的向外的探索力量,和创造的力量。

具有安全感的人,乐于探索外部世界,乐于跟人交往。内心有很踏实的感觉,对自己感到自信,对外部感到安全,可信任的感觉比较强。

缺乏安全感的人,总感觉自己是不重要的,不够好的,是糟糕的,是没人喜欢的。对自己感到羞耻,甚至厌恶。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的不好,害怕别人不喜欢,因此恐惧跟人交往。

缺乏安全感的人,害怕表达自己,而且不敢表达自己意愿,甚至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甚至觉得自己没有表达自己意愿和提出要求的资格。他们会对别人的需求敏感,总是第一时间内感受到别人的需求或感受。而对自己,则总是说“我没有啊”,而实际上,潜意识中那种委屈感,随时都可能被压爆。

缺乏安全感的人,也会表现得很优秀,处处展示自己好的一面。这样,他们就不必担心别人看到自己的不好了。因此,他们一方面很要强,很光鲜,但同时,内心充满了无助感甚至是恐惧的感觉。他们觉得,一旦自己某一点做得不好够,结果就会糟糕透了,所有的人都会抛弃自己、厌恶自己。

不安全感,其实根源于分裂式的思维。期待自己是完美的,没有污点的。只有这样,才能被人接纳,被人喜欢。所以总是力求避免暴露出自己的不好。似乎,只要自己有不好的一面,别人就会不喜欢。

不安全感,来源于幼年时期的母婴互动。可以说,母婴关系的质量,决定着这个婴儿长大成人之后,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

因此,妈妈的作用,以及妈妈对待婴儿的方式,至关重要。

感受外部世界

婴儿最初跟妈妈的交流,是通过情绪的流动来表情达意的。因为她还不会讲话啊。

虽然不会讲话,但并不是说,婴儿就没有感受。她时时刻刻都在感受着外部的世界,而且期待得到回应。特别是妈妈的回应。因为妈妈是她的生命最初的养育者。

那么,婴儿感受外部世界的时候,她需要以妈妈的情绪和回应作为感知世界的参照系。

比如说,最初对于饥饿、冷热等的感觉。在婴儿的世界里,这些生理上的刺激,只有经过妈妈的回应,才会变得有意义。如果她能够迅速得到妈妈的照料,可能就没有那么可怕;如果妈妈的回应很迟钝或者缺乏回应,就会给婴儿留下很糟糕的感觉。

一次次的,一个个的感觉碎片,在婴儿内心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她对外部世界的印象,也会形成对自我的感觉,以及对“妈妈”的判断。也让她学会了以某种模式,跟别人进行互动。

这一模式的内化,就是成人后的人际关系模式,一生都适用。

妈妈的回应

妈妈既然是婴儿最初的情绪参照,那也就是婴儿最初感知世界的向导。所以妈妈的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妈妈对婴儿所要做的,首先就是像一面镜子一样,清晰地去映照婴儿的每一个情绪。

在我居住和工作的小区内,有很多年轻妈妈。那么,我闲暇时观察,妈妈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有蛮大差异的。

比如说,有一位妈妈,就让我感到惊讶。她的小孩子正跟别的小朋友玩,然后瞥了妈妈一眼,就开始哭了起来。我看到,那位妈妈从包里拿出食物给她的婴孩,那孩子很开心地边吃边玩。

我好奇地问那位妈妈:你怎么就知道你的孩子是饿了,而不是要热了或者要撒尿呢?

那位年轻妈妈羞涩地说,本能的感知也能猜得出来。

这位妈妈,对孩子的需求很敏感,回应得也很及时。那么,孩子内心的感觉一定是舒服的。不仅对妈妈感到满意,也会对自己感到满意,自然也有更大的兴趣去探索外部世界。

但是,我也看到过另外一些养育者。比如一天有位小孩子不慎跌倒了。这是多么正常的事情啊,但是,我看到一位女士大惊失色,然后厉声厉色地一顿呵斥:“叫你小心,你就是不小心,看看摔倒了吧?”然后还啪啪两巴掌打在孩子身上。

我感觉到如同打在我心上一样痛:至于吗?多大点事儿啊?这会在孩子内心形成怎样的感觉呢?这样下去,小孩岂不要时时小心谨慎战战兢兢了?那他还敢独自玩吗?

我猜想,孩子的不安全感,大概就是由这样的妈妈的不恰当的回应所造成的吧。

镜映和容纳

合格的妈妈,能够恰当地觉察到孩子的需求,然后能够及时给予回应。至少,在孩子的内心中,对妈妈的满意度要比失望度高些。这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基础。

这样,孩子的内心,就不会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也不会对自己的需求而感到羞耻或者恐惧。

同时,孩子感受外部世界时,因为妈妈的存在和镜映,她能够找到参照,找到自己的感觉。

比如说,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婴儿来到陌生的人群中。婴儿表现出哭泣的样子。妈妈说:你是不是感到陌生和害怕呢,不要紧的,妈妈在这里啊。于是那个小孩子真的就不哭了,并且尝试着跟陌生人交往。

在这一过程中,这位妈妈作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感知孩子的情绪;二是给孩子情绪命名;三是安抚孩子的情绪。

也就是说,这位妈妈起到的作用,不仅有镜子的映照作用,还起到了容器的容纳、安抚的作用。

这样,在孩子内心,一方面就会对自己的感受有所认知;同时会感觉到是在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至少在妈妈身边自己是可以承受的。

那么,妈妈就是孩子内心的安全基地。孩子的安全感就由此建立。

做好的镜子和容器

对于大多数妈妈们来讲,问题在于,自己似乎很难成为孩子清晰的镜子,难以成为容纳孩子情绪的容器。

比如说,看到孩子跌倒后,内心充满恐惧的那位妈妈。因为自己的恐惧,她在孩子跌倒时,不仅不能镜映孩子的感受。反而像一面哈哈镜一样,扭曲地呈现给孩子一些假象。

而且,因为早已被恐惧挤满了心胸,孩子表现出的一点点的意外,就能够让妈妈爆炸。反而需要孩子来安抚自己。这就很可怕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学习成长、不清理自己内在的妈妈,是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妈妈的。那么,提前接受个人成长的心理咨询,是比较好的选择。

作者简介:王金现@修慧养心。做咨询以探索生命奥秘,写文字来分享生命体验。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

一篇文章可以影响多少人?
成为壹心理创作者,写出你的影响力
请将代表作发送至:chenmengfan@xinli001.com

112.PNG

今日讨论

还能回忆起小时候妈妈让你感到最安全、温暖的那些时刻吗?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