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不利于我们的成长,但它有更重要的作用

文:贾江晓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原题:乐观点生活更美好

当生活遇到困难时,朋友或父母都会告诉我说,要乐观一些,困难是暂时的。当时的我想:乐观有用吗?我能欺骗我自己说希望就在不久的时候吗?我很明白这都是自我安慰罢了!可是,乐观到底有没有用,它如何带给个体内心的缓冲,是什么影响一个人乐观的心态的呢?这些弄不明白,我想乐观是不会起作用的,即使有作用也是很脆弱的。

乐观分为气质性乐观和乐观解释风格。

气质性乐观是由Scheier等人首次提出,指的是对未来良好的总体期望,认为好事发生的概率要比坏事情发生的概率要大,侧重于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是单位的双极连续谱。即一边是乐观,另一边是悲观。Scheier等人认为,乐观的人在困难的条件下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目标,并且会采取有效的策略,调整自我状态,尽最大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对于乐观解释风格来说,赛里格曼认为乐观就是一种解释风格,不是人格特质,乐观的人会将消极的时间或体验归因于外部、暂时的和特殊的因素。生活中我们所提到的乐观,大部分都是这种情况,这种解释风格其实并不利于我们的成长,相反Scheier等人提出的观点是有建设性的观点,突出了个体在事情中的主体作用,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

那么,乐观是天生就有的,还是我们后期习得的呢?

佛洛依德认为乐观是人的天性之一,是我们的本我、自我以及超我相互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导致了心理能量的平衡,就会产生一种对将来快乐的幻觉式的期,于是就产生了乐观。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并不是按照现实的实际情况来行动的,而是以一种天生乐观的心态来采取行动的。但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乐观是通过学习而来的,是由刺激和反应相互作用而来的。他们把乐观的学习过程与动机、认知、情感等过程相互联系起来。其实,乐观像心理学其他概念一样,既有先天的遗传原因,也有后天的学习因素,而我们会突出强调后期的学习因素。乐观,是可以学习的哦!

一个人乐不乐观,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遗传因素,对瑞典双生子的研究发现,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中25%的变异是由遗传导致的。其实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如家庭、学校以及社区等。

研究发现,母亲的解释风格对孩子的乐观有巨大影响。一个总是抱怨、消极的父母,会潜移默化给孩子灌输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看到,问题孩子的背后总会有一个问题父母。

当然,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重大负性事件也会影响乐观。比如外界对个体的评价方式、父母离异、亲人离世或自身出现重大疾病等。

最后,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影响我们的乐观主义。集体主义文化是自我罪责驱动,而个体主义文化则是自我提升所推动的。因此,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个体更悲观,个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更乐观。但根据研究发现,这种解释并不是绝对的,这说明我们的乐观并不是简单的一个东西,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虽然它看起来很简单。

我想,是时候知道乐观的作用了。乐观的个体要比悲观的个体适应性好,对生活的满意度会更高,形成焦虑、抑郁的情绪障碍风险更低。乐观作为一种积极的认知风格,可以使我们的认知更加合理,从而使我们寻求良好的行为和人际支持,并且这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减少疾病的产生,甚至可以成就未来。

生活中的事情并不都是一帆风顺,样样称心如意,也不是我们能够随意主导的。但是,你可以更乐观一些,改变自己的状态,从而来一步步靠近自己的目标。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