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人民的名义》,来谈谈人是怎么堕落的

微信图片_20170424165734.jpg

文:高浩容 | 微信公众号:After之后(ID:studiomowen)题图来源:人民的名义

如果不是闻到狱友身上的体臭,如果不曾经风光一时,出入都坐豪车的自己,现在成了阶下囚。每天只有不到一个小时放风的时间,其他时候,他就像其他所有的人一样。

没有名字,只有编号:

没有选择,只有服从:

没有享乐,只有劳动:

没有头衔,也没有身份。

入监服务,或者和更生人做团体辅导,很多人以为会听到许多故事。但其实很少有人会讲自己的故事,因为那不是什么太值得骄傲的事。好像人生服刑前就已经归零。

史上IMDB最高分美剧,《绝命毒师》(Breaking Bad)中就有这么一个桥段:

主角是一位高中化学老师,因为肺癌第三期,他想给妻儿留下足够的生活费,于是铤而走险,利用他的化学知识制造冰毒(甲基苯丙胺),结果一路从小制毒师,随着利益和虚荣心等诱惑,最后逐步成为一位毒枭,最终反而葬送家庭和自己的前途。

其中他曾经一度很后悔自己的行为,忏悔道:「每个人的人生彷佛都有那么完美的一刻,如果时间能停在那一刻就好了。」

对某些人来说,在决定犯罪前,都有那么一刻,好比那天只要少喝点酒,就不会酒后乱性;只要那天选择跟儿女相处,而不是让自己一个人,就不会再次碰毒品。

到底在那个完美的一刻,为什么有些人错过了?美满人生从此一去不复返?

§ 人性的考验

历史学家汤恩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

如同人们对历史的态度,从过往考验人性的个案中,同样呈现一个真理,就是「人性经不起考验」

经不起考验的人性,可能产生的结果,就是某些人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好比贪污舞弊,就会对群体带来危害。

可以说,堕落就是人性在考验下做出损人利己的选择,并且这些选择有违法律或伦理道德。

有趣的事,许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人,他们本身在智力、学历和道德认知方面都不差,为什么他们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考虑?

实则堕落并不是一瞬间的事情,堕落往往有一个倾向,这个倾向背后牵涉到一个人性弱点,就是人经常陷入「非理性思维」的陷阱,特征包括:

一、积习难改,堕落往往是「一步错,步步错」

譬如某些学生作弊的经验,第一次作弊紧张到手心冒汗,结束后甚至悔不当初,甚至因此失眠。随着违规的次数增加,结果心理会发展出「自动化」的倾向。

就像某些经常迟到的人,他们刚开始会意识到自己在编造理由,到后来他们可以随意的为自己的迟到说谎。

如果这个人说谎成性,且他说的谎经常造成你心理或其他实质损失,给他说谎的机会(譬如要他做承诺)等于给自己被骗的机会。

同样地,这个道理对我们自己同样适用,若是纵容自己不断犯同样的错误,达到「自动化」的下意识行为,人便不再受到自我的道德谴责,进而更频繁的犯案。

对了,推荐一部跟自动化有关的电影,亚当.桑德勒主演的《人生遥控器》(Click)。当我们把人生的时刻全部快进,往往离冲下悬崖不远矣。

二、害怕损失的心理,使人们屡屡败给恐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理论解释了人类做选择的时候,往往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

其中,人的心理对于「损失」的感受大于「得到」的感受。

赚到一百块,我们可能过两天就忘记,但弄丢一百块,我们会记得很久。这个心理也可以用来解释失恋,以及某些人对于权力、金钱可能丧失的恐惧。

此外,卡尼曼从厌恶失去的心理,阐释了另一个非理性的心理现象,就是「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这个理论阐释:人们往往高估自己拥有的东西。

畅销书《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 The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作者,经济学家丹.艾瑞里(Dan Ariely)便谈到这种高估自身的效应,他称为「宜家效应」

这就容易推动损人利己的恶意结果,因为我们畏惧损失,进而当我们通过不法的手段得到利益,我们没有办法轻易放下这些利益。

甚至从宜家效应的角度来说,如果当初从事不法费了自己很大的工夫,我们会因为自己的付出,高估成果对我们的价值,更难放手。

三、低估犯罪风险,给自己更多铤而走险的理由

对于非理性思维,卡尼曼的论点:「人们对于低概率往往会反应过度,对高概率则经常反应不足。」

好比明明数字显示搭飞机的死亡率远低于交通意外,但人们更畏惧飞行。

又好比研究发现,人们买彩票时,感觉自己有机会中头奖的机率,比实际机率高出281倍。

这种过份预期结果的心理,又被称为「神之视角」,也就是一个人对发生事件的可能性做了不切实际的预期,却又深信不已。

说明我们的理性在很多时候,只是非理性思维的跟班。先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好比偷情,然后用理性来「合理化」我们的行为。

但这种合理化的想法,根本无法弥补我们先前受到欲望或其他非理性力量驱使,所犯下的错误。

四、忏悔十天,抵不过诱惑一瞬间

黑格尔有句话说:「量变会产生质变。」

这句话并非在所有情况都适用,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数量」的迷思,很多时候存在非理性的错误推理。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认知与记忆方面的研究有重大贡献,为学生们熟知的当为「记忆曲线」,这成了许多学习理论的基础。

此外,他还提出「近因效应」「首因效应」,这两个概念后来经过行为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对于「第一次」「上一次」两方面的经验,受到的影响最大,记忆也最深刻。

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一般人们做决策的时候,所依赖的很可能不是长期经验的结果,更多是首因和近因经验影响下,有所偏误的选择。

所以为什么投票前最后一天的造势晚会很重要,因为很可能在投票前的最后时刻,会对民众产生近因效应的影响。

还有一个心理学实验同样说明时间对人的影响:

有个演讲者给听众两个选择,一个是现在拿走五十块,或是一个月后拿走一百块;另一个是一个月后拿走一百块,十个月后拿走一千块。

前面的实验,多数人都选当下要拿走一百块,可见当下诱惑对思维的影响。后面的实验,愿意等待十个月的人比例增加,因为一个月和十个月都是等待,心理无须和「错过当下」的感觉抗争。

所以改过往往很困难,很难说要多久时间才能真正改变一个人。因为一个当下的诱惑,很可能轻易抵销过去一段时间自我改善的努力。

§ 结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不是什么卫道人士,多数时候一些小小的意志不坚,好比就是多吃了一盒冰淇淋,或是闯了一个红灯,对生活来说无伤大雅,但有些人坐在一个权力很大,或者影响广泛的位置上,他犯一个错可能带来群体很大的损伤。

无论结果大小,最终最决定的还是人,其根源还是人性,包括人性的弱点。

其他还有许多令人逐步沉沦的非理性谬误,这些谬误也是一种心理偏见,这些思维误区都会使我们高估自己的理性、道德感和面对诱惑的勇气,然后我们开始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下一个错误的决定。

堕落便成为一个很难挽回的结局,因为我们可能下坠的时间太长、太快,导致很难及时脱身。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过份堕落,损人伤己满头空呢?

我想可以结合前面四点,就是在面对人生选择的当口(特别是充满诱惑的选择),我们尽可能保持以下几个原则:

1. 珍惜人生的第一次。

2. 接纳自己内心的恐惧,害怕就承认害怕。很多时候正是好强、爱面子使我们犯错。譬如某些损友用激将法要你多喝两杯,你明明快不行了,却硬着头皮喝,有时悲剧就是消极逃避恐惧,故作强悍的结果。

3. 参考「合作取向治疗」的方法。面对选择,给自己多一点的思考空间、多一点靠谱朋友的建议、多一点信息、多元的意见,凭借这些增强理性的材料,主动和不理性的想法进行内在的「自我对话」。

4. 用更多积极正面的体验,取代消极负面的想法。经验具有可取代性,这也是为什么酗酒者通过团体互助的方式(如戒酒互助会,Alcoholic Anonymus,简称AA),能够产生改变的效果。这有两层意义:一来,堕落同样有团体效应的影响,换个环境确实有帮助,可以断绝诱惑;二来,可以通过他人正面积极的经验,增强自己正面积极的体验,甚至形成一个传递正面经验的网络。

最后,我想起最近火红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某网络大V撰写一文叫〈以人民的名义〉。

很多时候人们通常用「某某人的名义」来代替自己真实的想法,把自己做的错误推给别人,好比小学生被抓到作弊,第一句话说的是「那个XXX也有做」,就是一种试图合理化自身行为的表现。

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言行,跟我们的言行带来的结果,终究无法划上等号。

也许就是你倒霉,那么多人犯错就你被抓,但那也不等于抓你抓错了,因为实际上你确实错了,也该付出代价。

你说堕落有尽头吗?

我认为有,当你付出代价,代价大到你再也不可能犯错,那里就是尽头。

李大人,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刚才天炮一响,如果没有天灯挡枪的话,胜负归谁,还真没人知道。现在金牌在我黄某的手上,并非我赢了。

大人为了大显我民神威而举办的这场‘狮王争霸’,死伤这么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

依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

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李大人三思。这金牌,留给您做纪念吧!~告辞了!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