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改变命运,但不是像你想的那样

教育无用,这是近几年讨论得非常热的话题,与之相伴随的还有阶层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等等说法。一夜之间,好像教育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成了只有富人才能玩的玩物,劳苦大众有它也没用。

要理解教育还有没有用,我觉得需要搞清楚几个概念,这也是我想在下面分享的两个故事。

“婚姻超市”实验

万维钢老师在《智识分子》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假设房间里有20个男生和20个女生,让他们两两配对,只要配对成功,不管有没有真爱,都可以领取100元奖金。实验的结果可以想象,肯定所有人都能配对成功,然后每对男女瓜分100元奖金。

这时候规则变了,一个女生临时有事没参加,房间里只有20个男生和19个女生,规则仍然不变,配对成功拿走100元。这样实验的结果是什么样呢?可以想象,每个男生都担心自己成为那个落单的人,这样他一分钱也拿不到。为了避免落单,20个男生之间会产生激烈的竞争,只要不落单,男生们会竞相加价贿赂女生,极端情况下,即使拿出其中的99.99块钱分给女生他们也愿意。

考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游戏,每个考生就像是“实验中的男生”,面对优质大学这种稀缺资源,不得不加入到极其残酷的竞争游戏中去。随着游戏的不断升级,会出现一些以竞争为终极目的的组织,例如鼎鼎大名的衡水中学。但是无论竞争多激烈,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优质资源总是稀缺的,总有一个男生最后拿不到奖金。

undefined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老家河南,连续多年高考人数全国第一,但是高校资源却少的可怜。在这样高压的竞争下,一切素质教育的口号都是空谈。高考就是一台筛选机器,只有经过了这台机器的筛选,才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学习资源。与之相对应,高中不会是什么素质教育,也不会是什么能力教育,90%的高中知识你在社会上都用不着,但是它就是有一项用处,帮人通过筛选。

这是高中教育的目的,也是高考的本质:筛选。

“宪章学校”实验

明白了高考的本质,可能有不少人会抱怨:我知道高考是筛选机器,但是我们还是竞争不过富人啊。前一段北京的高考状元不是还说吗,现在农村地区的孩子,是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中产阶级家庭的,获得的教育资源不是农村孩子可以比的。

undefined

那么农村孩子到底还有机会吗?教育到底还能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呢?前几年美国搞了一个“宪章学校”实验,很有启发意义。

大家都知道美国也是有穷人的,并且贫富差距可能比中国更严重。超过三分之二的美国贫困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家长疲于奔命,孩子疏于管教。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常常高中文凭都拿不到,甚至很容易染上毒瘾。

针对贫困家庭的这种情况,美国两位青年教师办起了宪章学校。这是一种半公立的学校,有政府的教育经费,也可以接受社会捐款。同时,学校在上课内容和学习方式方面有很大的自主性,可以大刀阔斧地搞改革。

这个学校具体是怎么做的呢?它只招收来自全国最差学区的学生,其中90%是黑人和墨西哥裔,87%来自贫困家庭。把这些孩子招来以后,学校只有一个目的,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考上大学。

宪章学校的教学方式也很“简单粗暴”,高度控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行为。比别人早上课,比别人晚放学,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全天笼罩在学习之中,让他们没时间和街坊邻居的差学生鬼混。

同时学校实行严格的奖罚制度,刚进校的学生都没有课桌椅,只有不断的表现良好,例如按时上课、每天保证交作业,才能得到课桌椅。类似的,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刻意练习”和“即时奖惩”制度,学生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大提高。同样,这些制度也产生了很明显的效果:美国贫困家庭孩子能考上大学的只有8%,而宪章学校的学生,80%的毕业生都上了大学。

undefined

讲了宪章学校的实验,是不是发现他们的做法和衡水中学很像,不得不说,高度竞争的环境就是更容易让人在竞争中获胜。大学就那么多,资源就那么多,你不抓住机会竞争,你就会失去机会。宪章学校和衡水中学的做法看似很苛刻,但是确实给了很多普通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任何收益都有成本,既然想上个好大学,接受残酷环境的历练,也是其中的“一项成本”吧。

下面说一下我的看法:

1、学习是一件很反人性的事,需要高度的自控力才能坚持下去。而大部分孩子的自控力是很差的,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像美国很多贫困黑人家庭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很差的社区环境里,父母不重视教育,周围的小伙伴又天天拖你后腿,这种情况下让一个小孩子靠自控力学习几乎是天方夜谭。

所以,宪章学校采取了和衡水中学类似的教育方式,全面管控你的学习时间,让你没时间和那些拖你后腿的朋友鬼混;建立良性的正激励环境,努力就奖不努力就罚,通过外部刺激帮助孩子从小培养自律的性格。我想,这也是宪章学校能把那些穷孩子送进大学的最核心原因吧。

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教育的不平等越来越严重,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越来越少。其实,不少农村孩子面临着和美国黑人孩子同样的处境,以我的家乡为例,村子里没有几个家长是真正重视孩子教育的,孩子们每天的事情就是瞎玩瞎逛,甚至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读太多书会读傻,会催着孩子别待在家里要出去玩,其中包括我父母,这样的家庭教育,和城市孩子相比,早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undefined

说一下我的故事。和其他小伙伴相比,我是比较例外的,因为性格比较内向,我从小就“自绝”于其他小伙伴,这让我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没事就天天在家里看书看电视,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不过,我一直觉得小学成绩是看不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因为小学学的东西很少,智商正常的孩子稍微花点时间都能学习得不错,到了初中高中,学习科目陡然增加,那时候才是拼学习效率和学习时间的时候。

后来到了初中,乡里的两所中学都是很烂的学校,这时候我和很多人的分水岭就出现了。一是初中要学的内容相对小学骤然增多,再聪明的孩子不投入大量的时间都很难取得竞争优势,而学习时间多正是我的优势;二是我在初一时转了学,转进了一个类似衡水中学那样的严苛学校。这二者合在一起的结果是,后来我考上了市里很好的高中,而儿时的那些小伙伴,大部分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

所以总结两句鸡汤:要想学习好,不要和负能量的人交朋友;把自己扔到一个高压的环境中,没有压力,你就不知道你的潜力有多大。

2、学习可以改变命运,但不要奢求一气呵成,它常常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就我个人来说,教育确实改变了我的命运,至少让我摆脱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这一点我还是挺感谢高考的。

不过我发现很多人对高考的期望值过高,不自觉地把高考当成了科举,期盼着孩子能通过高考“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有闲得无聊的人统计历届高考状元后来的发展情况,发现无一人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才,然后以此证明高考无用。对于这种事,我的看法是:你这也太看得起高考了,它只是一场考试而已,哪有“一考定终生”的威力?

不过,教育有一个好处,它不能让人一下子变到最好,但可以让一个家庭越来越好,这就是我非常推崇的“渐进式优化”。例如前段引来热议的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城市孩子优越论”,很多人听了觉得不公平,为什么所有好东西都让你们北京孩子给占了呀?

其实,这恰恰是另一种公平,高考成功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几代人不断努力的结果。熊轩昂的父母成为高考的优胜者,成为外交官,他们在教育上的成功已经为下一代积累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和条件,可以说,熊轩昂成为状元,这其中既有他本人的天赋和努力,也得意于上一代人的努力为他积累的先发优势。既然大家承认上一代的财富可以传承,上一代的努力传承给下一代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如果你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不要抱怨,坚持学习努力赚钱,你的孩子会从你的努力中受益无穷。如果只是抱怨,只是感叹教育无用,你的孩子继承的只有抱怨,如果是这样,那才是真正的“输在了起跑线”。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