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对我的男友不满,怎么办?

文:丽瑗 丨 壹心理专栏作家

有一位女孩在群里求助,她想知道男朋友送礼物多久回礼一次才合适,因为前一天晚上被闺密们“指点”过,指责她回礼太频繁不利于男人对她的珍惜,闺蜜们认为恋爱期间要让男人付出相对多一些才是正确的相处方法。不得不说,闺蜜们的这些说法在现代社会似乎是比较主流的说法,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当然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否妥当就另当别论了。只是问题并不在这里。这位女孩与她的闺蜜们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据说闺蜜们列出了很多对女孩男友不甚满意的地方(假设得确是站在了女孩的角度考量),女孩大动肝火,与她的闺蜜们遂发生了巨烈的争执,最后不欢而散。女孩来求助问题的同时,也严重地宣泄了对她的闺蜜们的不满,并且无助的表达了现在不知道应该怎么看待男友的困惑。

我们在交友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我们一直视为知已的闺蜜团对自己的男友却诸多挑剔,虽说旁观者清,有闺蜜们在也能多几双火眼睛睛,但有时闺蜜们几句话却扎得我们如此难受,她们总是如此犀利的指出了男友的问题,痛得我们赶紧反弹,对着闺蜜们一顿咆哮,然后力志用自己的诤诤爱情去堵住她们的嘴,我想说,这也许是个完美的结局。但大部分女孩,也许会因为闺蜜们的直言,无意识地进入了审问男友的状态,尽管她表面上也在反驳闺蜜,也在誓死捍卫自己的爱情,可自己的信念却早已被不知觉地动摇了,这样的“他到底值不值得我爱?”的问题会渗透到日后两人的交往中去,如果心心念念到男友的举手投足一个微笑都要质疑的地步,总有一天会心想事成,让这个男人成为不值得我爱的人。

如果从这个逻辑上来说,到底是谁“动”了我的男友?

我会经常举这样的例子,如果我对范冰冰说:你怎么长这么丑?!范爷会如何回应我呢?她可能一笑而过,认为我脑子进水,不再理我,对不对?但如果我这句话对一个资质本身就很普通且因此也不怎么自信的女孩说,她会什么反应呢?可能我的这句话就成了夜夜纠缠她的恶梦,然后我也可能被她拉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的话对一个本身不存在的问题构不成攻击,但对于后者,只是犀利地指出了问题,也就是说我指出了问题的本质,对方才会感觉受到了攻击。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本身没有伤,也就不会有伤害。所以,到底是“谁”动了你的男友呢?

我们本身就对身边的这个人充满了多多少少的怀疑,外界的一切声音只是一面回音板将这些你心底的质疑又反馈给了你,你还要举起锤子把回音板给砸了,啧啧,可惜了的。其实,除了闺蜜,还有我们的父母啊,同事啊,朋友啊,如果你心底对这份感情就有质疑,任何人做回音板出现时都可能把你的男友给动了。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简单的贴个标签说,这个是自信的缺乏,往深了说,是一种不自爱的表现。相信经常会被旁人对自己亲密爱人的微词就起反感和质疑的人来说,他在生活或者工作中的其它方面,也会有类似情况发生。于是,“别人的意见”渐渐就主宰了我的生活。我们经常听说,女人要懂得爱自己,其实爱自己的前提就是自信。自信是一种力量感的体现,当一个人力量感不足时,她会期待甚至要求周围的其他人事物按照她的想法和规条存在,若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便会大发雷霆;当一个人自我力量充足时,她也无惧于外在的事物的冲击。自信是信赖自己有能力获得所追求的价值,当自己越有能力时也就会越爱自己。越来越多的自信,就会带来越来越多的自爱。那如何增强自信呢?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是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变成自信。

中国人的成长环境,普遍缺乏肯定,尤其是从我们父母那里我们不太会学会关于“爱的肯定”,既然这样,大家就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要在“爱”里去讨要那份肯定,听上去,好像是一条悖论,因为往往你越是要往外讨越是讨不到啊,就要案例中这位女孩一样。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爱中不依赖外力来练习,而是与亲密伴侣来练习彼此对爱的肯定。

自信的练习,并不是让我们变得麻木甚至逃避不去看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最好的结果是面对着这些问题,我们彼此依然能接纳和包容,依然不能干扰着我们之间的爱情,如果能经历这些,你才真正的在往培养爱的能力的正确道理上前行。

我给到案例中女孩的建议是:

1、如果你的闺蜜都是未婚并且单身,建议你少谈论或者不请教她们关于两人相处的问题,转而向已经结婚多年并且家庭幸福的朋友请教,相信他们的建议会让你有不同的思路;

2、当内心的质疑声升起时,去听听那个声音,是不是一直以来也是自己的担心和恐惧,不如坦诚地把这份担心温柔地拿出来和男友摊牌,也许你的那份担心恐惧只是你自己内心世界的投射而已,那是你自己的东西与男友无关,如果不幸被你说中而男友也因此勃然大怒的话,那就看看你能不能去接纳那个真正的男友;

3、多在生活中给自己积极的暗示,爱的能力不是一天习得的,需要彼此互相支持鼓励,比爱情珍贵的不是你们俩个人之间互赠的礼物,而是你们在一起坚定走下去的信心。

微信公众号: 瑗意 ; 新浪微博:丽瑗_瑗意

注:本文来自壹心理专栏《脱单才是正经事》。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