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说这是最好的演讲?我看里面充满了误导

看《奇葩大会》留意到刘可乐这个姑娘,思维清晰观点明确,有经历有思考,被高晓松称作这一届大会上最好的演讲,最近微博和公众号上也在传播,正能量当道,或许想“泼冷水”的只有我。

我认同,这是一段好演讲,立意很正面,像可乐姑娘引用的那句话,“哪怕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心碎,我就没有虚度此生”,算是鸡汤的最高境界了。

有助人之心总是好的,但好演讲不等同于正确的分享,我看到那么多人看的热泪盈眶,还是想不合时宜的提醒一下,别以为一段演讲真能帮助你,别以为你也可以同样幸运,能被某一句话打到就瞬间治愈。

直面你自己的状态,比用鸡汤熨帖心灵,更有可能让你真正好起来。


刘可乐的躁郁症经历的确挺跌宕,也很动人,或许能暂时激励处于低潮迷茫期的人积极乐观起来,但对于真正有抑郁症或者躁郁症及倾向的人来说,这段演讲像是裹着蜜糖的毒药。

直接的讲,这对真正患病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不公平,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她这段分享,会认为躁郁症很容易好起来,它并不危险,甚至不需要遵医嘱,只要你潜心研究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就能痊愈。

甚至或许有人会觉得这不过是庸人自扰,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就是躁郁症?不过是你闲得慌又不够坚强。

那些真正被疾病困扰的人,不能被如此轻描淡写的解读,不应该被这样浅白的鼓舞。

躁郁症的确很可怕,听起来也让人感到不适,但它绝不能被文学化的解读成一种标签,DSM5里提供了明确的双向情感障碍鉴别诊断标准,严肃的讲,疾病就是疾病,不能说你不想接受癌症的存在,就当它是一种没必要的诊断。

虽然蔡康永老师说像躁郁症这样的疾病有被过度夸大,我承认,但这种过度夸大是因为大多数人对于心理问题的无知,要么过度演绎,要么无视其存在。

我们在谨慎去标签化的同时,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像躁郁症这样的精神疾病无需去定义,甚至是可以自愈的。



《无耻之徒》里的Ian也是躁郁症患者,抑郁发作时像是植物人一般毫无生气,躁狂发作时他却能点燃一辆车,把自己当上帝。

你不能说这不过是情绪容易走极端而已,事实上,双相障碍等精神疾病对人的损害非常大,每年有20%以上的自杀或自残都由精神和行为障碍引发。

而此类疾病的症状和困惑显然不是对生活的意义感到迷茫这么简单,它需要服药,程度严重时需要住院观察治疗。

像刘可乐提到在医院里遇到的住院女孩,“跟她交谈都是青春期正常的烦恼和喜怒哀乐,但是她的家人却认为她有双向情感障碍,所以她被关在那个屋子里,哪里也不能去”。

我能理解她乐观的臆想和判断,但关于这个女孩到底状况如何,除了医生用专业角度进行诊断之外,没有人可以通过一段谈话来判断,即便同是病患也不能。

但在她刘可乐的故事中,医院和咨询师好像并不专业,我不知道的确如此还是演讲中添加了戏剧化的情节,比如,刘可乐曾找过20几个心理咨询师去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最后都不欢而散。

她说,咨询师一般会给出两种答案,要么反问她,要么告诉你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总之都不令她满意。看到这里我还蛮好奇是什么样的心理咨询师如此业余?探讨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咨访目的,甚至这根本不在心理咨询讨论范畴之内。


如果一个来访者一直纠结于活下去的意义是什么,哪怕只有一点专业度的咨询师都会更在意她纠结的背后是什么原因,更何况,关于直接讲答案这种要求,应该去百度和知乎提出,有更多选择,还免费。

不是咨询师无能,而是你在试图跟心理学家讨论哲学问题,你问错了人。

当然,后面还有提到一件让我觉得匪夷所思的经历。可乐姑娘在做评估表的时候,有一道题让她产生了好奇,“你认为自己有躁郁症吗?”选项分别是,“是,觉得我有”、“可能有”、“不,我觉得没有”,可乐姑娘选择了第三个,她又讲到医生告诉她这道题的初衷是拷问你自己是不是在乎你对自己的看法。

然后,这句话又“打到”了可乐,她的结论是自我暗示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你忽视了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估,就忽视了一种自愈的力量。


刘可乐的结论很积极,要有信心去改变自己的状况,但她的论证依据却站不住,如果真有这道题,那么这道题的设计初衷也是考察患者的“自知力”,即患者对自己的状态有没有基本正确的认知,是判断患者有没有精神疾病的前提。

可以说,如果刘可乐真的选择了“我没有躁郁症,不需要吃药”,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所在,这意味着你病而不自知。

还有,如果我没记错,量表里并没有这道题,没有一个鉴别诊断会问你觉得不觉得自己需要吃药。评估是鉴别诊断所用,不是让你谈希望谈愿景谈自信与否,更不是让人从中探讨人生上升到哲学层面。

但正是因为这样文学化浪漫化的理解,刘可乐讲到了擅自停止服药的经历。从一开始飞往美国找哈佛专家破解生命的意义,到从测试题反思躁郁症是标签,如果觉得自己没得病就能自我暗示到痊愈,再到擅自停药,她所谓的战胜躁郁症看起来不过是一场盛大的自我纠结,只要“自己想通了”就能好,甚至还比一般人好得快。


某种程度上我希望她说的都是真的,这或许算是我对躁郁症等精神疾病最盲目乐观的臆想了——不用吃药,很容易治愈,只要你理清生命的意义,更不必避讳跟人讲起,你会好起来的。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真的,甚至算是一种误导。对于像躁郁症这样的精神疾病,该治就要治,该吃药就吃药,比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们更需要专业的帮助,以及周围人对于疾病严重性的认知和理解。

所谓的“脆弱是软肋也是出口”这样的话语留给自己吧,你或许不知道真正陷于抑郁的人最怕这样的安慰和鼓励,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又不幸,没有很快好起来,都是他们自己的错。

高晓松点评刘可乐演讲时说“如果今后谁得了这个病,就让她看你刚才这段演讲”,我想这句话的初衷是希望更多人得到帮助,但可怕在它并不是专业的帮助甚至是错误,倒不如就像他所说“放在任何文学作品里都优秀”,当个故事听就好。

有很多心灵已经破碎,请不要低估他们过得有多痛苦。


作者简介:大将军郭 | 心理咨询师 | 性感长腿女青年。

责任编辑:Spencer 沐风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