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是怎么解释no zuo no die的?


文:冯羽林 | 心理咨询师

多少人选择在不能坚持时,纵身一跃,选择毁灭了自己,从此生死两隔。

又有多少人躲在躯壳里,封藏着自己,失去与世界交融的机会。

这两种情况,有着形式和性质的相似,都有自杀的成分。

弗洛伊德晚年的重要思想结晶之一是“死本能”,可以理解为“找死”,看看大师是怎么描述的:

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而这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这个死亡的本能设法要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生命由无机物演化而成,人从黑暗、温暖而平静的子宫而来。睡眠与死亡的境界与人所来自的地方条件相似,所以生命一旦开始,一种意欲返回无机状态的倾向随之而生,这就是死亡本能的来源。

死本能完全地指向他人时便是攻击和侵略,完全地指向自己便是自杀。

如果太深奥,我就选取一些细节来说明,遇到烦恼时撕扯头发,明明知道会手痛还往墙上砸上一拳头,明明知道会脚痛还往东西上踢一脚。你能解释这些带有自残色彩的行为吗?人在烦躁不安、经受煎熬时,都有着回归平静的冲动,最大的平静莫过于尘归尘、土归土。同时,小编也想起那句著名的名言:no zuo no die

不过不要就此害怕。弗洛伊德还有另一个思想结晶,那就是“生本能”。

“生本能”与“死本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是生命个体与宇宙世界发生关联的两种方式。一个求生,一个求死;一个攻击,一个融合;一个毁灭,一个生发。如果我们缺乏对“生”的追求,便是对“死”的妥协。

如果没有目标,没有追求,缺乏对“生”的诉求,那么死亡本能就开始产生作用,人开始颓废,形体走样,思维涣散,身体状况百出,各种不可名状的疼痛袭击躯体,即使没有器质性病变,也觉得百病丛生。

如果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身心灵是凝聚在一起的。我们经常听到说国家要有凝聚力,团队要有团队精神,其实个人也需要一个核心的目标,才是活的,才是释放出生命力的状态,才能对抗时间的流逝、岁月的碾压。

因为,只有“生本能”才能抵御“死本能”。


确立目标是拯救自我不致走向灭亡的手段。爱同样也是。因为“生本能”也是“爱本能”。

有两句话体现的是完全的爱,我奉为圭臬: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这是敞开着自己去爱的态度,不必计较值不值得,不用担心是否掉价,不会困扰于得与失。一种全然的投入,扎扎实实的存在感,小编左右为难时,总是宽慰自己:放手去做,结果交与命运。

怕死不会让我们活得好,只会让我们充满恐惧。把死亡放置一边,向死而生,才是真正的价值。

原题《还敢没有目标吗?无所事事等于慢性自杀》


延伸阅读>>>春节你是“过节”还是“过劫”?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