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家女被外国男友殴打致死,遭遇”家暴”的女性为何不离开?

street-art-1737479__340.jpg

文|小楼老师 壹心理专栏作者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

如何看待自己和钱的关系

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

如何建立自尊感

01

几天前,一则新闻刺痛了很多人的神经。

一个叫毕习习的24岁中国女孩儿被自己英国男友殴打致死,殴打过程惨烈,毕习习全身损伤严重,以至于法医都难以确定伤口数量。

毕习习出生于南京,15岁就到了英国牛津读书,她成绩不错,会四国语言,正在英国读硕士研究生课程。

读研期间,毕习习在当地一间酒吧认识了男友乔丹·马修斯(JordanMatthews)。

据说是毕习习先追求马修斯,为了追求他,毕习习买了很多礼物给他。两人在一起后,毕习习不仅让马修斯住自己的公寓,为马修斯偿还账单,还给他买了一辆车。

马修斯对毕习习的控制欲很强。他常常逼迫毕习习翘课,以至于毕习习读研期间考勤不达标,造成某些功课必须重修。

马修斯还有严重暴力倾向,在两人相处期间,马修斯不止一次对毕习习施暴。

他们邻居也常常听见两人争吵。一个邻居说马修斯曾对毕习习吼:”为什么你要逼我这么对你?我不想这么做都是你逼我的!总有一天我要杀了你!”然后听见毕习习哭着说:”对不起,对不起。”

image (2).jpg

马修斯不仅对毕习习身体施暴,还经常用言语侮辱她,说她”没用”、”一文不值”。

马修斯曾给毕习习发信息说:”宝贝,我有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被称为多动症)。如果你做那些我警告过你别做的事情,就会触发我的开关,我也控制不了自己。”

“别再给我发信息了你这个没用的婊子。你什么都做不好!”

然而毕习习对马修斯的态度却是卑微甚至充满歉意,渐渐地她变得沉默寡言,离群索居,完全屈服于马修斯。

对毕习习那次致命施暴,源于马修斯在毕习习手机上看到了一条来自约会网站的短信,当晚毕习习睡觉后,马修斯将她殴打致死。

rose-1706446__340.jpg

02

毕习习家庭的经济条件应该很优越,所以她才能够负担昂贵的学费,甚至承担男友的生活费。

但为什么一个经济条件优越的女性,会愿意待在一段虐待的关系中?为什么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会愿意忍受男友的暴力?

虐待关系首先源于亲密关系中两人地位的不平等,比如一方特别害怕失去另一方。

很多施暴者的施暴行为并不是持续的,他们的行为很可能遵循”施暴–发糖–施暴–发糖”这个循环。

受虐者以为自己只要忍受了”施暴”过程,就会有”发糖”行为出现,而这些行为可能会成为她们不愿离开施暴者的借口。很多施暴者在受虐者眼中也有独特的有点,比如充满魅力,有男人味儿,有时对她很好等等。

如果那时两人之间激情还存在,她会认为只要她爱他,他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或者他最终会变好。

待在虐待关系中的女性并不悲观,恰恰相反,她们太乐观。她们乐观地认为施暴者会改变,认为只要自己多做点什么,或者只要自己顺从施暴者,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能一直维持在”发糖”状态。

她们因为“希望”而待在这段关系中。

然而这种心态促使施暴者暴力升级。

受虐者想要待在”发糖”状态,她们会尽量满足施暴者的要求,然而大部分施暴者的暴行源于心理问题,并不会因为受虐者的退让而减少。受虐者越退步,施暴者的行为越升级。也许一开始只是一个男人辱骂了一个女人,不久之后的争吵中他推了她一把,给了她一耳光,再下一次争吵中他打了她一拳,踢了她两脚,最后变成拳脚相向。

在虐待关系中,女性的自信心被严重削弱。她们会觉得自己处境很难堪,不敢和朋友接触,而为了控制她们,施暴者也会控制他们的社交圈,尤其限制女性和别的男性接触。

讽刺的是,有些受虐女性会认为施暴者限制自己和别的男性接触是因为”嫉妒”,”嫉妒”等于”爱”。她们会责怪自己导致了施暴者的暴行出现,顺从施暴者的要求远离自己的亲朋好友。

当受虐者不堪忍受暴力想要尝试离开的时候,施暴者会用一切手段挽回她们,包括”低三下四”、”悔不当初”地恳求,保证一定会改变,以及威胁受虐者的人生安全。

03

street-art-797325__340.jpg

很多受虐女性人格特点中也有一个问题,她们有着潜在的自尊感危机。

有些女性并不觉得自己本身值得被爱,她们害怕离开这个人之后再也找不到”对的人”,不相信还会有人”爱”她们,所以她们宁愿被伤害也不敢失去这段关系

在毕习习的日志里,她常常称自己是”一个小悲剧”、”失败者”、”没人要的”,甚至”把我从这个世界上带走吧”。

毕习习和马修斯一开始的关系更像是毕习习”购买”了马修斯的”爱情”。

英国每日邮报上一篇报道用”showeringhimwithgifts”,描述毕习习一开始追求马修斯时给他买礼物的夸张行为,这句话翻译过来大概有点像”用无数礼物去砸他”。”砸中”了马修斯之后,毕习习仍然用”钱”在讨好这个男人。她没有觉得自己本身是值得被男人爱的,她必须要为自己想要的”爱情”付款–也许在毕习习看来,钱比自己更有价值。

一个人对”钱”的态度源于他的过往经历。过早离开父母出国留学的孩子,在异国他乡会感受到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难以融入当地环境,非常孤独。

毕习习出国时只有15岁。15岁,正是一个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缺少社会支持系统的情况下,钱会变得非常重要,能够帮他们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排遣孤独。

钱,是很多离开父母的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她渐渐形成了对钱的错误看法,比如”钱是万能的”,”钱能够买到爱情”,”有钱的我才有价值”…….

毕习习是一个”富养”长大的女孩,她有才华,够聪明,但却仍然被伤害。也许一个女孩被穷养或者被富养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这个女孩成长过程中,她如何看待自己和钱的关系,如何看待自己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自尊感。

112.PNG

2188c49894bef3d1922a53d7748d9fd2.jpeg

作者简介:小楼老师,壹心理专栏作家,擅长儿童发展心理学、婚姻家庭治疗领域,个人公众号:小楼老师心理课(ID:xiaolouxinli)。

图片来源:作者原配图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