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理学学生参加高考语文考试……

undefined

文:京师大学堂知乎组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编辑:Spencer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在全民回忆高考、吐槽作文题的高考第一天,受一年前沉默的马大爷在果壳网发的当有些人看不懂高考作文题时,他就开始胡扯心理学的启发,大学堂知(nao)乎(dong)组也重新体验了一番高考,带你从心理学角度解(xia)读(bia)一下部分作文题!

山东卷

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他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知识点1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书店应该不欢迎外来务工人员、流浪者和拾荒者?当然是因为他们对这些人群抱有刻板印象(stereotype)。他们也许路遇过几位邋里邋遢、不思进取甚至猥琐的流浪者,便忽略了有些流浪者还是愿意好好收拾自己、有意愿摆脱流浪困境的,而认为所有流浪者都让人反感——这就是刻板印象,即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刻板僵化的印象。这一印象往往是负面的,且由于先入为主妨碍了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知识点2

工作人员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即便辛苦也没有表现出不满、没有觉得不幸福,因为他们在工作中可以帮助他人实现个人成长,同时实现个人成长。意义幸福感(eudaimonia well-being)强调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以及实现潜能才能实现幸福。相比享乐幸福感,意义幸福感的构成似乎更多样庞杂。

有研究者认为,当自我接纳、生活目标、对环境的掌控、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人成长、自主性这六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实现时,个体的意义幸福感就会提升。还有研究者关注的是个体独特的自我价值、目标、个性和优势是否在环境中得到体现,反映的是个体自我实现、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人格成熟等等。比如当我们保持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彼此倾听关爱,或者当我们接受并完成了一项新挑战,获得充实感,感受到自己潜能的发挥时,我们会感到幸福。

全国III卷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请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

#知识点

高考40周年,高考前的宣誓,高考后的撕书狂欢,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它们都是一种仪式(Ritual)。人类学家将仪式定义为与正式的、非功利目的的地位有关的活动,比如节日、开闭幕式、周年纪念、各种纪念日,由此来产生仪式感,即一种自我暗示,暗示我们必须真诚、诚恳、专注、充满希望地对待某事,使我们的决心与愿望不被日常生活的琐碎而消磨。

高考这两天,除了对于考生是一种结束高中生涯、决定高等教育方向的仪式,对一些早已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也都是一种仪式,他们在这一天对曾经背水一战的高中生活致意。不知道40年前高考的人们,在这年高考期间有何感想,是否进行了什么活动来纪念呢。

北京卷小作文(一)

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自圆其说。

#知识点

激活扩散模型可以解释“人物”和“花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如何建立联系的。该模型的主要观点是,各种概念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概念网络。它假定一个概念被加工时,其意义激活会自动传递到相关的概念,使得相关概念的意义也得到激活,而且激活的强度随着传递距离的增加或传递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如,呈现“薛宝钗”这一概念,会激活 “牡丹”(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行酒令占花名,薛宝钗掣得一枝牡丹)的概念,也会激活“蘅芜”(薛宝钗的住所名为蘅芜苑)的概念,但对于“牡丹”概念的激活强度要更强一些。因此我们看到“薛宝钗”,更可能联想到“牡丹”。

北京卷小作文(二)

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之中选择一人,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她)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

我们之所以能够区分小说中各具风采的人物形象,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人格。在心理学看来,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设计雕像时,我们可以考虑从人格中的不同成分出发,如气质(即脾气、禀性)、性格(人们在行为举止中表现出的不同态度)等,进而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目的。以《边城》中的翠翠为例,文中形容翠翠“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透露出翠翠的气质是平稳安静的。文章的最后,面对傩送离家出走,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想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一段描写,写出了翠翠面对爱人远走时的态度——不离不弃,也反映她执着和忠诚的性格。因此,在设计雕像时,我们可以考虑刻画一个安静的或者一个执着等待的少女形象。

北京卷

纽带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都需要纽带。请以“说纽带”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知识点1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兰姆(Stanley Milgram,1933-1984)想要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联系网。因此,他做了一次连锁信实验,结果发现了“六度分隔”现象。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又称作“六度空间”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平均不会超过五个,也就是说,通过五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知识点2

人一生中最初与最重要的纽带就是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依恋理论是由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孩子同其主要照料者的最初关系构成了以后所有关系的起点。”鲍尔比进一步提出了“内部工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认为: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上海卷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知识点

罗森塔尔曾经在他的实验中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了随机预测,并告诉他们的老师某几名学生比其他学生更聪明,之后在学业上可能会有更高的成就。结果八个月之后那几名学生的成绩和品行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这种现象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罗森塔尔效应”或“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断言这种期望可以影响并且完成自我实现的预言。因此,不妨多做些对于生活的积极预测。

学堂君:

我们总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因为心理学可以描述、解释的范围太广了。今天跟大家解(xia)读(bian)了这么多作文题,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无非两句话:

  1. 祝高考生们得偿所愿。
  2. 欢迎报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参考文献:

[1]Macrae, C. N., Stangor,C., & Hewstone, M. (1996).Stereotypes and stereotyping. Guilford Press.

[2]Deci, E. L., & Ryan,R. M. (2008). Hedonia, eudaimonia, and well-being: an introduction. Th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9,1–11

[3]Rosenthal, Robert &Jacobson, Lenore Pygmalion in the classroom (1992). Expanded edition. New York: Irvington

[4]彭聃龄. (2012). 普通心理学.第4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x_degrees_of_separation

[6]姜凌云. 依恋理论的人际关系说及其实用意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6.

[7]创意来源于沉默的马大爷发于果壳网的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Tg1MjI3MzY2MQ==&mid=2651677317&idx=1&sn=85c7042a9c39f625489fc710986a9973&mpshare=1&scene=1&srcid=0607i7k0uELrLt1gcoJU19qH#rd

作者简介: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undefined

今日讨论

开个脑洞:假如让你来写高考作文,比起当年如何?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