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总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

原题:你,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

王金现\壹心理网专栏作家

彦刚大学毕业,参加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录,专业及笔试成绩排在招录总人数六人中的第二名。但他对面试很担心。他说在阐述问题时层次不清、语言不畅,经常会卡在哪里,出现空场,希望我能帮他克服。

他坐下来的时候,架着膀子,努力支撑着身子。说起话来,声音低微,不时重复,以防说错什么。好像总也找不到让自己满意的语言,经常出现较长时间的停顿。一直低着头,看着脚前面的空地,不时地长吁一口闷气。虽然他知道我在盯着他看,却似乎只敢用余光关注周围发生的一切,不敢抬头看我。

人的外在行为,其实是内心状态的表达。从彦的举动上,显然能看出他的小心谨慎,总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他几乎把所有的内在能量,都用在检讨自己表达得够不够好上面,期待自己能表达出最精彩的语言。在这样的高期待下,他不断否定自己内在的声音,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也就是说,每当他头脑中涌现出一些内容时,他并不是立即表达,而是审视它够不够精彩、够不够完美,于是在不断检视的时候,就不知道表达什么了。这就是他被“卡”出现空场的真实的内在原因。那么,这种状况是如何造就的呢?

彦的父亲坐在旁边。每当彦被卡住,他就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做出提醒。听语气,仿佛他说的话就是圣旨,不管如何那都是绝对的权威。但他似乎并不相信儿子能听进心里,所以声音显得生冷而僵硬。彦对父亲的反应即惶恐又排斥,紧锁眉头,并不回应什么。

现实场景,恰如其分地真实再现了彦内心状态的形成背景。不用说,他的父亲是执拗的人,固执于自己认识到的道理,而且企图用那些道理来塑造彦。用萨提亚模式来雕塑他的生存姿态,是超理智并指责的。做为孩子,彦在头脑中觉得父亲说的全对,但他达不到那个要求。于是,他要求自己要不断努力,要反复检视自己,以求做到足够好。为做到完美,他付注了自己的全部精神能量。然而,父亲的标准总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这让他忐忑不安,诚惶诚恐,而且很有压力。彦的潜意识中,是要讨好他的父亲的,这就是他的应对姿态。而在讨好的过程中,他把生命能量倾注到了检视自己(而非表达自己),他要求自己按照父亲的标准去想、去说、去做,而内心却充满了矛盾。这样的内心冲突,在面试语言表达过程中,就呈现出“卡”和不流畅的状况。

确实,当一个人被高期待而且不被接纳的时候,他就会怀疑自己,然后不断检视自己,以防做错。这样,就耗费了他的生命能量,难免出现各种状况。在人际关系中,他感觉自己是被排斥的,而不是被人喜欢的,所以他不敢抬头看人。在他内心,也许只有做到了最好,才能被人接纳。然而,最好,如何能达到呢?

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辅导,彦终于能够胆怯地抬头看着我,回答面试模拟试题,也变得自然而流畅了。显然,在(心理咨询师这里)一个完全被接纳的环境中,他可以真实而自然地表达自己。我要求他把在辅导室里的感觉记在心里,在面试过程中把评委当做友好而热情的人,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他说他可以做到。

彦的父亲说,他平时跟彦交流的方式确实跟心理咨询老师不一样。他那种批评者的姿态和语气,虽然说的全对,却根本不起作用。我们都会意地笑了。

修改这篇文章时,好消息传来,彦在笔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真是令人欢欣鼓舞。

我们小时候,把父母当作最重要的人,他们就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其他所有人的范本。在潜意识当中,我们把幼年对父母的看法、把我们幼年与父母之间互动的模式,当作了一生的演绎脚本而不能自知和觉察。就像彦,一直重复着他与父亲之间互动的模式,而把面试中考官及其他人都当作了“父亲”,不时重演着刻舟求剑的情景剧。须知,时间、空间、人物都发生了变化,我们也要从旧有的模式中走出来,在现实环境中与人正常互动。

按照萨提亚的理念,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价值的,人与人之间是可以连接的。所以,我们可以自由地去听、去想、去表达。我们可以与人友善,被人接纳。我们只有以这样的眼光去看世界,用这样的眼睛跟人交流,才能更加顺畅而自然。而要如此对待自己,前提就是对自己旧有模式有所觉察,然后从僵化的模式中走向现实,让自己的应对更加富有弹性而自由。

原创作者:王金现。做咨询以探索生命奥秘,写文字来分享生命体验。私人执业心理咨询师。如需咨询,可联系:598080582@qq.com,微信tdxlyy

本文由壹心理专栏作家王金现所著,版权归壹心理所有,所有的独家文章未经正式授权不能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susan.liao@xinli001.com

责编:王大侠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