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吴彦祖,好男人还有弗洛伊德

radub85160100529.jpg

文:苏剑锋丨壹心理专栏作者

注:

1、他最突出的特质,就是他的单纯。-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

2、我父亲可不这样,和他在一起,我永远是一位女士。-大女儿苏菲·弗洛伊德

3、道德是不证自明的。-弗洛伊德引用维舍的名言

4、弗洛伊德是一个对妻子忠心耿耿的人,很少有人可以说是终其一生能对别的女人无动于衷,而一直厮守着一个女人的,但是弗洛伊德就是这样一个男人。但是这样的男人,是不是真能代表男性的正常现象呢?这个问题就只有社会或心理人类学家能解答了。-琼斯《弗洛伊德的一生》

5、他在思想领域和了解人类本性的新的技术方面是一位先锋。即使他的概念是在文化的长流中截取来的,他也不失为一位首创者,他是一个忠实坚持他的基本意图而努力工作了五十年的先锋,他对知识的贡献在于他改变了并带来了成熟的思想体系…三百年后,在写心理学史时,似乎不提到弗洛伊德的名字就不能写出一本堪称普通心理学史的书。到那时,你就会有关于伟人最好的标准:死后留名。(波林,1950年《实验心理学史》)

839679612934477040.jpg

前言

弗洛伊德是我的一位朋友,虽然他不认识我,我也没有见过他,我们没有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在生命中只是精神上的相遇,我觉得他是我的一位好朋友,也是我的好老师。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深受启发,他的坚忍不拔的精神鼓舞我,他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打动我,他对家庭的爱让我感动,他的谦逊温和让我受益匪浅,他在精神分析潜意识上的创见让我茅塞顿开,给我心灵和智慧的滋养,他的职业精神是我的典范。作为潜意识心理求索道路上的同行者,我会接过他手中的火炬,继续在潜意识的世界里前行,秉承着众多前辈先贤的火种,为人类的精神世界照亮人生的一段路程,继续将这种精神薪火相传下去。

578788052065139476.jpg

一、弗洛伊德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与妻子的关系

弗洛伊德说过:“一个为母亲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就导致真的成功。”

弗洛伊德的童年是非常幸福的。他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1856年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庭,他是母亲艾玛丽的长子(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母亲非常的爱他,是家里最受宠爱的孩子,同时母亲也爱着其他的孩子。“他的家里爱洋溢着,直到可以溢出来”(《燃烧的激情弗洛伊德传》欧文·斯通)。在他出生时,有一位老者对他母亲说,这个孩子的成就会震惊全世界,母亲深信不疑。(《心理学的故事-缘起和演变》墨顿亨特)

弗洛伊德有很重的恋母情结,他发现俄狄浦斯情结(男孩的恋母弑父情结)与本人的潜意识有莫大的关联。来自于母亲无条件的爱与相信,让弗洛伊德的天资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他从小求知欲很强,看过很多书,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异。他们家唯一的一盏油灯经常给弗洛伊德用来晚上读书学习,其他人都是用烛光照明,别的孩子不允许学音乐,免得他们练习时影响他的学习(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维也纳医科大学(或维也纳大学医学系)。他后来得了歌德文学奖,与小时候打下的阅读基础有关。

弗洛伊德的父亲是一个商人,后来投资失败,只好举家迁往维也纳。他父亲是一个深思熟虑、心胸开阔的人。(《寻找弗洛伊德》李武石)父亲也很喜欢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对父亲的情感是很复杂的,他一方面尊敬并喜欢父亲,另一方面在潜意识里对父亲有蔑视和怨恨。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也与父亲当时是犹太人任由自己被人欺辱有关。(大家可以去看弗洛伊德的传记)

弗洛伊德的兄弟姐妹也很喜欢弗洛伊德这个兄弟,并为他感到骄傲。

综上所述,弗洛伊德的原生家庭是幸福的,弗洛伊德在童年没有爱的缺失,依恋关系建立的很稳固,更多的是是积极的关注和无条件的相信,让其内心充满安全感和勇气,形成了独立自主的人格和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在狂风暴雨中屹立不倒的心理根源。家庭带给他的是一生的精神财富,父母的婚姻也给弗洛伊德在婚姻情感方面做出了榜样。他非常的孝顺父母,对待家人也非常好。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家人都紧紧的支持他。

360541040708811504.jpg

二、弗洛伊德也是个纯情的小年轻

弗洛伊德是个地地道道的好男人:在最好的年龄谈了一次恋爱,结了一次婚,娶了一个老婆,一辈子琴瑟和谐。虽说他的女学生中有很多漂亮有才华的魅力女子,如传奇女子莎乐美、法国玛丽波拿巴公主等等,师生之间从来没有传出过花边绯闻。偶尔提及的是他与小姨子的关系有些特殊。他的小姨子丈夫去世后,一直住在姐姐家,有时会陪伴弗洛伊德一起去旅行,因为他老婆玛莎不是特别愿意和弗洛伊德去旅行。(《不疯魔不哲学》)

弗洛伊德对家庭忠诚不二,对爱情忠贞不渝。弗洛伊德和玛莎.伯纳斯相恋四年,30岁时结婚,一辈子相依相守,度过风风雨雨的53年婚姻,他们有三子三女,他孝顺母亲,关爱子女,家庭幸福,弗洛伊德从未移情别恋,对妻子始终如一,直到83岁离世。

他的妻子玛莎.伯纳斯是一个大家闺秀,被年轻的弗洛伊德的才华和魅力所吸引,芳心暗许,她没有嫌弃弗洛伊德的贫穷,不顾母亲的反对,坚持和弗洛伊德在一起,他们那个时候主要靠鸿雁传书,几乎每天一封信,那些信的内容,有时看了都觉得肉麻,这是心理学大师写的情信吗?完全是热恋的小男孩的火山啊!

引用几段让大家见识下弗洛伊德的肉麻程度,肉麻到爆有么有!

“我挚爱的玛莎,你走之后我才体会到什么是痛苦的甜蜜、甜蜜的痛苦,还有你不在时的那种寂寞。我过去甚至不相信自己还会有这样的心情。要不是装着你照片的小盒子就摆在我的眼前,我几乎就要以为这是一枕黄粱而害怕醒来了。”

“那三百级台阶昏暗而凄清,要是当时你在的话,我也许每上一级台阶就会吻你一下的。要是那样,或许登上塔顶的时候,你早就已经气喘吁吁、心乱如麻了。”

“我知道你并非画家或雕塑家所说的那种美。如果你想听实话,那我得承认你长得并不美。我没有在奉承你,因为我根本就不会奉承。当然,也可能是我弄错了,因为我至今都不具备对外貌的鉴赏力。我想告诉你的只是,你不可思议的内里是怎样透过表象呈现于我,你的温柔、你的宽容、你的聪慧、你的一切一切。如果你的小脑瓜还有些虚荣的话,那我也可以像别人一样,毫不吝惜地赞美你美貌,甚至赞美你倾国倾城。反正在这一点上,我是很无所谓的。”

“有人也许会觉得,比起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失去所爱算不得什么。但在我看来,失去爱人就好比世界末日那样可怕。彼时我的眼前必将一片漆黑,而这个依旧故我的世界将与我并不相干。”

最后弗洛伊德30岁时,还是在亲友的赞助下才得以结婚。婚后生活一直贫穷,经济拮据,但玛莎没有任何怨言,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是她的幸福,她在背后默默的全心全意的支持着丈夫。玛莎不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感情。她很喜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朋友和学生,经常会在家里接待他们,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是个不可多得的贤内助,贤妻良母。她替他整理衣物,甚至为他把牙膏挤在牙刷上,她唯一的人生目的就是服务于“我们亲爱的家长”。(《心理学的故事-缘起和演变》)

弗洛伊德很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经常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会安排家人一起出去旅游,去风景美丽的大自然,去爬山,去罗马游玩。他维也纳工作场所就在家里的一楼,家人住在二楼。每天规律的工作生活,中午晚上和家人一起共餐,分享着家庭的趣事,终生不变。

23020927300629877.jpg

三、弗洛伊德和家人孩子们的那些小事

弗洛伊德是个居家好男人,尽管他的研究内容开放又前沿,尽管他的著作中“性变态”“性冲动”“性倒错”之类的词语频繁出现,但这并不能证明弗洛伊德就是一个色眯眯的色情狂,实际上弗洛伊德在性方面十分保守,因为那个时候缺乏性避孕措施,自己经济状况又不是很好,他无奈的披露:“我不是色情狂,我41岁开始就停止了性生活。”(看到这句话我笑喷了)

弗洛伊德是个恋家的男人,他除了旅游和出去讲学开会,基本上很少离开家,他的诊所就在自己家里,1908年,二楼单独成为他的工作空间,每天工作八九个小时接12-13个咨询(那个时候的咨询时间设置15-30分钟一次),中午一点准时和家人吃饭聊天,他很幽默,有时会讲些趣事和笑话让家人哈哈大笑,有时他会一言不发,认真的听孩子们的交谈,下午继续工作,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很规律,但在晚上和周末还要写出很多东西,每逢星期天上午去探望自己的母亲,有时母亲和妹妹周日会到他家来做客,一家人吃饭聊天。有时还抽空和家人一起去看个莫扎特的歌剧。

有时候哪个孩子没有赶上吃饭,他会以一种询问的眼光看着太太玛莎,并且一言不发的用他的刀叉指指那个空位子,她就会向他解释那个孩子为什么不来吃饭,弗洛伊德听了她的解释,好奇心满足了,就会点点头继续吃他的饭。吃饭时,他会很用心的听每一个人的事情,始终保持和家人之间行事的接触。

 对弗洛伊德来说,能和孩子们在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是他最大的乐趣,假日大家在一起,他把宝贵的时间分给他的孩子们。更奇怪的一件事,是说他们有一位严厉的父亲,说他们在敬畏、服从父亲的严厉之下长大的。其实正好相反,如果要找弗洛伊德教育孩子方法的毛病,唯一的一点也许就是他那不寻常的宽大放任。在那个时代,让孩子的性格自由发展,很少加以限制或处罚,是很少有的现象,而弗洛伊德显然已走在这个方向的前端,不过结果却非常良好,不管是他的儿子还是女儿,他们后来的发展,都很令人满意。

514218444449095396.jpg

弗洛伊德家庭氛围就是那样自由,那样友善,那样和谐,弗洛伊德本人不是一个作风大胆的人,不是那种敢在陌生人面前吻自己太太的人,不过由他发射出来的那种深情,却足以温暖、鼓舞家人。

弗洛伊德常常说,人生有三件事不能打经济算盘,那就是:健康、教育和旅行。他也认为让孩子们穿着好衣服,对于他们的自重自爱,是很重要的。在养育孩子方面,弗洛伊德决心尽自己的责任,决不让他们尝到自己早年身受的那种金钱方面的顾虑。他计划在他们能自立谋生之前,满足他们一切教育上的、乐趣上的需要,但是他们一旦有能力自立时,就什么都不给他们。弗洛伊德特别注意孩子们的假期和旅行,认为绝不能因为没有钱而扫他们的兴,所以在这方面,他们要什么,他就给他什么,而他们也从来不辜负他的好意。

有时候,他的女儿们去看戏,弗洛伊德就和她们约好,在一个特定的路灯下会齐,护送她们回家。(以上内容来自《弗洛伊德自传》和琼斯《弗洛伊德的一生》)

279217777162719182.jpg

四、在逆境艰难中家人站在他的背后

“没有这样得力的支持,像弗洛伊德这样特别喜欢工作的伟人不可能取得如此众多的成就。别的不说,单是他一生的心理学作品,便有23大卷之多。”《心理学的故事-缘起和演变》

弗洛伊德前期一直在找寻自己的方向,在这个阶段没有什么收入,都靠着朋友们的支持和亲人的帮助,度过艰难的生活,妻子的包容与爱是他前进的动力。当然他的良师益友布洛伊尔教授,他的知己弗利斯医生也功不可没。

在弗洛伊德事业刚开始时,30-40岁之间是弗洛伊德最艰难的时期,就是他发现潜意识,并提出性在潜意识心理的重要性时,特别是癔症概念的提出和性对神经症的影响,在维也纳的医学界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众矢之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甚至在欧洲的学术界都被谩骂。一桶桶脏水泼头淋下,报纸上充满着对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本人极端的攻击、指责和道德的谩骂。骂他是色情狂、道德败坏的杂种、无耻的流氓、亵渎上帝的人、淫荡的坏种等等,你能想到的词语比比皆是,可谓千夫所指,万人侧目的地步。“”

他如同瘟疫,医学界的人都在远离他。在那个时候,他的良师益友引路人布洛伊尔医生也弃他远去,后来和好友佛利斯也闹翻了。中国古语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人成虎”。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弗洛伊德当时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痛苦的程度。在这种时候,弗洛伊德都丝毫没有放弃和动摇,继续着自己的研究和工作。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一直是坚定不移站在他的背后,无条件的相信他、支持他、安慰他、鼓励他。我们可以做个想象,在十多年的岁月里,一个人肩负着全社会反对的压力,在黑暗的潜意识世界里踽踽前行,每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那么的迷茫,只能靠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支撑着,在一颗追求真理的心的驱使下,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挣扎着向前摸着,那是一段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岁月。如果换做是读者您,您能体会、感受到弗洛伊德的处境吗?您能像他一样坚持不懈,永不放弃吗?

在这种艰难的时候,站在他背后的是他的家庭,他的妻子,他的亲友,他的朋友。在他失落时,给他支持;在他痛苦时,给他安慰;在他迷茫时,给他陪伴。

在后来精神分析的蓬勃发展过程中,弗洛伊德经历了弟子的背叛(站在弗洛伊德的角度来说叫背叛)、朋友的决裂、癌症的折磨、女儿外甥女的离世、纳粹的迫害、妹妹的被杀等等,都是家人在默默的陪伴着,支持着。

789789382463378502.jpg

五、弗洛伊德生命中三个重要的女性

母亲艾玛丽,在童年时给他足够爱,无条件的相信,养育他,给他坚实无限的大地。

妻子玛莎.伯纳斯,全心全意的爱着丈夫,无条件的支持着他,在风风雨雨中陪伴着他,直到生命的尽头。

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父亲的小助手,精神分析事业的秘书,父亲精神分析事业的继承者和传播者,经典著作《自我和防御机制》,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者,将精神分析带入儿童教育中,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就是他的学生和。

弗洛伊德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帮助人类真实的去了解自己,推动了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他承受着常人无法相信的痛苦,在这种痛苦中坚持到所有人发现精神分析的价值,而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的人误解他、污蔑他、攻击他。

581521047027974932.jpg

六、弗洛伊德是居家好男人

弗洛伊德爱着他的家人,他的家人爱着弗洛伊德。没有他的家人,就没有弗洛伊德的成就,大家试想一下,如果那个时候他的妻子受不了这些,与他离婚,也许我们就会继续迷失在一个梦幻的世界里,也许弗洛伊德就会走上和尼采一样孤独的道路。

所以弗洛伊德的成功,来源于他稳定的家庭环境,不管外界狂风暴雨,他的家都是屹然不动的。“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家庭的稳定,家人的爱,亲人的信赖,是他不断追寻的心灵营养,只有这些,只有这些而已。

谨以此文向弗洛伊德和他的家庭致敬!

个.png

作者简介:阿苏,男,心理咨询督导、心理动力学倾向整合型咨询师、家庭治疗师、团体辅导师,2015年度壹心理最佳专栏作者。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行走16年时光,以心理咨询为终生事业。北京凤凰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2007-2011年),长沙阿苏心理工作室创始人(2011-至今),在东西方智慧中默默求索,体悟心理咨询之道,融合心理咨询之术,将心理学的感悟活成自己的人生。微信号:asu1980,微信公众平台:asuxinli。

封面来源:123rf.com.cn 

科普.png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