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爱不爱国,马大演讲者的发言为何很伤人?

马大演讲.jpg

文: Dr. Chen|微信公众号:爱偕老(ID:ixielao)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这周被马里兰大学一位同学的毕业演讲反复刷屏,又在《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上看到相关报道,忍不住点开她的发言。

大致讲,这位同学通过与自己在国内的经历相对比,一抑一扬之间,热情赞美了美国的空气质量和学术、文化、社会氛围。

风波之后,这位同学解释说,她只是想分享自己的留学经历,并无意贬损祖国和故乡。马大表示,“骄傲地”支持她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权利。

抛开网上更尖锐的指责,仅从沟通的层面来看,这位同学的发言为什么会伤到很多人呢?

1.宽泛、绝对的指责、否定

宽泛、绝对的指责否定,常以“总是”、“从不”、“永远”这样的副词来强调自己的看法。

比如,家里来客人,太太一个人忙里忙外地张罗,而先生只顾和客人谈天说地。客人走了,他又跑去打游戏,留下太太独自收拾。

太太气头上抱怨:“家里的事儿你从来都不管!”

她其实是怪先生今天的表现,不够分担。但先生听后,立马想起自己对家庭的种种贡献,认为太太无事生非,自然也难体谅她的说法和情绪。

马大演讲者说自己在国内生活时,“每次出门都不得不戴上口罩”,说美国的空气,“每一口呼吸都令人愉悦”。这类过于夸张、绝对的贬低和褒奖,会让人感到不够客观、难以接受认同。

宽泛、绝对的指责否定,还包括对一整类事物做出统一贬斥。

比如,有网友点评:《摔跤吧!爸爸》特别好看,不像国产电影,全都是垃圾。

为了加强表达的效果,而信口拈来地扩大打击面,只会降低观点本身的说服力。作为听者,我们通常都能很快判断出,对方是否有资格做出某个层面的概括。

2.以贬低甲为代价,赞美乙

表达对一种事物的欣赏,不等于要打压、否定另一种事物。

朋友早前在餐馆当侍应。有次餐馆内部促销肋眼牛排[ribeye steak],服务员销出这款牛排会拿到额外的奖励。

有位客人本来想点西冷牛排[sirloin steak],但朋友为了争取多销出肋眼牛排,就说西冷牛排不如肋眼牛排质地好,懂行的客人都更喜欢肋眼牛排。

结果客人不仅没点肋眼牛排,还把朋友投诉了:朋友对西冷牛排的贬低,使对方觉得自己的喜好不够高级,心里堵得慌。

另一个朋友,要买车,在宝马和奔驰的两款车型中拿不定主意,去征求好友的意见。对方自己特别喜欢奔驰,热情推荐之外,还补上一句:暴发户才开宝马呀!

朋友听了很郁闷:他其实是有点偏向宝马的,但并不想好友认为自己只有暴发户的品位。

同样地,马大演讲者对在国内的经历,只抑不扬,对留学经历,只扬不抑。这样的对比,难免显得片面、过激。

3.以个人的观点,代表群体的观点

许多留学生对马大演讲者的反驳,让我想起念博士时的一桩事儿。

有门跨系课,大概有快二十个人听,包括我和另外两个中国女生。某次课上分享时,一位中国女生讲到自己成长过程中因为性别所受的歧视。

她一句又一句地,以“as a girl in China”[作为一个生长在中国的女孩儿]开头,讲诉自己不受宠爱、不被培养、缺乏公平机会的成长经历。

因为她的分享,我和另一个中国女生,莫名其妙地收到许多别国同学同情、慰问的眼光。

我能理解这位同学的经历。但我自己的成长过程,受父母宠爱,被老师培养,有完全不低于身边男生的机会。

我的经历和她的经历,都是存在的。我不能代表她,也不想她代表我诉苦。

以“我”代言“我们”,可能会使自己的观点、经历显得更壮大、更有听取的价值,但却忽略了“我们”之中,与自己有不同观点、经历的人的感受。

马大演讲者虽未声称代表所有中国留学生,但她选择性的叙述,简化了中国留学生多元的经历,强化了听众对整个群体的片面认知。

而与这位演讲者有不同体验的留学生,因为没有同等的分享机会,无形中被她强行代表。

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如果能做到以下三点,效果就会好很多。

1)提出负面意见时,尽量避免宽泛、绝对地概括,就事论事便好。

如果太太对先生说,“今天我忙成那样,你都不肯搭把手,我心里好难受”,就比“家里的事儿你从来都不管”,更能被先生理解。

如果马大演讲者说自己在国内出行时,“常需要戴口罩”,就比“每次出门都不得不戴上口罩”,更可信。

如果想要表达对《摔跤吧!爸爸》的喜爱,可以说:“这部电影是我今年看过的片子中,最赞的。”我们对自己在某个时间段内看过的影片,会比对所有国产电影的总和,更有发言权。

极端、绝对的表达,虽然可能暂时引发情绪上的快感,却充满片面性和攻击性。而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更能使听者感受到我们观点的真诚。

2)大方承认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儿的优点。

即使我们眼下不待见某个人、某件事儿,也并不代表这个人、这件事儿没有任何优点。

曾经有个学生,向我倾诉在另一位老师那儿受的委屈。看得出来,他很生那位老师的气。

但讲完事情经过以后,他说:我并不认为她是个恶劣的老师;她讲课仔细,给我的论文反馈也很有帮助。只是她这回对我的处理,让我实在难以接受。

在批评抱怨时,尽量平和、客观地提到对方值得被认可的地方,会使我们的意见显得更中肯,而不是情绪化的、翻云覆雨的吐槽。

3)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为不同的观点、经历留有余地。

哪怕我们的观点再棒、再真诚,别人仍可能有迥然不同的看法和体验。

比如,一部新剧口碑很好,你看完却觉得超级难看,特别失望。

正巧一位朋友问到这部剧,你可以在表明自己观影体验差、不推荐之后,补充说:“不过也有很多人非常喜欢这部剧,大家口味不同吧。”

我们在表达观点时:

如果对自己的观点有足够的安全感,便不会介意承认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尊重听者了解不同观点和自主评断的权利,便会勉力呈现更客观、多元的视角;

如果敬畏自己表达的权利,便会顾念没机会发声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经历。

马大演讲者在发言末尾说:

“Freedom is oxygen. Freedom is passion. Freedom is love. Freedom is choice”[自由是氧气、激情、爱、和选择]。

我想,自由也是尊重:尊重他人会有不同的观点、经历、情绪,并主动为它们留出空间和余地。

作者简介:Dr. Chen,美国婚姻家庭咨询专业博士生导师,美国婚姻家庭咨询协会全国认证督导。毕业于复旦中文系,获得美国西北大学婚姻家庭咨询研究生学位、维吉尼亚理工大学婚姻家庭咨询博士学位。微信公众号:爱偕老(ID:ixielao)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

一篇文章可以影响多少人?
成为壹心理创作者,写出你的影响力
请将作品发送至以下邮箱完成申请↓ ↓ ↓
chenmengfan@xinli001.com

112.PNG

今日讨论

网上对此事不乏言辞激烈的评论,你怎么看?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