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心的人,为什么伤人伤己?

gregorylee160100354.jpg

文:王飞鸽 | 壹心理专栏作者

刚刚看到一则新闻,一家市的一名女服务员因为和客人产生纠纷而被掌掴,在调解过程中,也未能得到想要的公正待遇,一时想不开拿起一把水果刀刺向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消逝了。

或许当丧失理智的那一瞬过去了,她也就不会这么冲动了;或许有人能给她及时的安慰和支持,事情也会有所扭转,但这也只能是或许了。在这样或那样的委屈面前,我们每个人能做到的自我防御性保护又能有多少呢。

成年人,也许并没有那么的强大。在长大的过程里,稳固的自我一点点建立,到能够抵御住羞耻、愤懑、自我贬低、焦虑不安等种种负面情绪的侵袭,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终其一生在不断的努力寻求自己作为一个整体的统合感和稳定感一个人的统合感,是自认为自己好的或者是不好的部分,都是可以被接纳的,这或许听起来是理想主义,但生命初期的我们,都是在渴求这样的被看到过。

一个婴儿从诞生起就做好了进入相互关系的准备,在和父母或重要养育者的关系中,通过被肯定、被回应和被爱,自体才得以发展。从一开始,我们就需要被认可和被理解,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爱和被爱。

如果没有被满足过,失去了部分的自体或客体,就会一直从外部来寻找这些失去的东西,但结果往往会更加不尽如人意。或许会像个一直无法满足的孩子;或许会不断的试探别人对自己的容忍度;也或许会小心翼翼怕被抛弃,从不敢活出真正的自己。

beauty-655958_960_720.jpg

再回到这个令人惋惜的女孩,受到不白之冤或者无妄之灾,为何会转而伤害自己呢?

自体破碎是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时刻都会体验到的“我要崩溃了”的感觉,其范围从轻微的尴尬开始,比如一个人与老友不期而遇,当想要介绍给别人时却忘记了他的姓名,再严重的,情书被全班人耻笑,在最在乎的人面前丢脸到体无完肤……等等,这些会产生更折磨人的恐惧和羞耻感。科胡特对此曾有过描述:那令人焦虑的、恐怖的、完全让人动弹不得的自体破碎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对个体自尊产生侮辱的情境中。

这样的感受或多或少都曾经有过,感受强度也会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很快恢复,当作是偶发事件,也有一些或许若干年想起后还会体验到当时那种面红耳赤或者愤愤然的感觉。当这种难以承受的感觉发生的时候,一个人想要克服痛苦,就必须要启动防御。

自恋性暴怒是防御过当的一种表现,在痛苦无法承受的时候,用暴怒来保护自己脆弱的自体免于破碎,攻击指向外部,通过伤害别人来达到掌控的感觉,否则,自我便成为破碎的一地,羞耻和焦虑一刻也不能忍受。而自杀和自伤行为,有时候也被视为一种表达,是将自恋性暴怒转向自体的不完美以及随之而来的羞耻感,把这种委屈和愤怒转向自身时,自我伤害就会产生。或许正是不公正遭遇带来的羞耻和低自尊的无力感,让女孩拿刀刺向了自己。

当任何事情发生时,自然的先倾向于怪罪自己,习惯性自我贬低,甚至失去了基本的生气的能力,或者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这都是低自尊的表现,而因为自己的这种表现,会更加的痛恨自己,这就像是种恶性循环,更加加重了自我的无价值感。

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类似的挑战,被误解、遭遇无理欺凌、车辆刮蹭、插队等等,这样不公正的事情发生时,适度的愤怒是正常的表现,是维护一个人作为一个自尊体的保护性防御。而过度的愤怒,不管是指向外部的还是内部的,引发的伤害都是非常大的,这样的例子已比比皆是。

而之所以会过度,笼统的说,是情感不协调导致。如果一个人从未得到过情感协调,想要对别人产生好的情感协调的是相当困难的。而这种困难的修正,也是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背景都有其根深蒂固的经验组织方式,要形成其他新的角度,把所有的自己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自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可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也许终其一生都会被一些或大多小的情绪困扰,但是在不影响生活的合理的范围里,也是无伤大雅。

0.gif

每一个向前的一小步,都需要伴随着强大的动力和努力,也都是在超越过去的自己。

112.PNG

原题:自我的破碎感——伤人和自伤

图片来源:thestocks.im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