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宝宝吃醋了!你丫后果很严重!

文:曾磊丨壹心理专栏作者

[前文电梯:如果遇上猴哥一样的人,你会与他发展成什么关系?]

女:你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

男:晚上聚餐,送个女同事回家了……

女:女同事?

男:恩

女:……

男:怎么啦?

女:没事……

男:你怎么啦?

女:没事……

男:你怎么有点不开心呀?

女:没事……

男:哦……好吧……

女:……

上面的对话情景,相信不少朋友是亲身经历过的。

即便如此,还是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位女同胞,真的没事吗?”

“恩……没事……”

“有事!……”

“丫的……有大事!”

看来……真是高手如云,众说纷纭!

但是无论如何,先把一开始就说没事的仁兄拖出去,枪毙五分钟,再弄回来继续受训!

什么?……五分钟不够?……十五分钟……?

好的!满足女同胞们的提议!

吃醋,是“孩子”的专利!

boy-477013_960_720.jpg

首先,我请各位仔细回想一下,自己最早的吃醋体验是什么时候呢?

“小时候……妈妈给弟弟夹肉吃,却没给我夹……”

好!……一枚吃货出现了……!

“小学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夸小明作文写得好……我的却得了零分……”

好吧……都零分了……还好意思吃醋……心理素质够硬!

“幼儿园的时候……小红让小明拉着她的手……却不让我碰……”

好吧!……幼儿园的时候……你的心理素质就这么硬了!佩服!

OK,回忆到这里就差不多了,咱们还是继续回到现实当中往下聊。

通过对刚才回忆的分享,大家其实就能理解,吃醋这个东东本身就不是两性之间独有的,而是大小就萦绕在我们的内心当中了。

究竟什么是吃醋呢?作为一种相对抽象的内在感觉,它本没有特别统一的精准定义。但是,我们可以用一种过程描述来做个总结概括——当期待获得的东西,被眼睁睁的给予了他人之后,就会激发我们内心产生吃醋的心理反应。

在前面的小标题当中,我们提到了吃醋是“孩子”的天性,而且,还在“孩子”这个名词上加了个引号。大家想想,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吃醋这种心理反应产生于我们性格当中的‘儿童状态’!”

太赞了!又有朋友抢答了!而且直接说出了正确答案!

在现实当中,吃醋不仅仅是小孩子的专利,像咱们这样的大人,以及已经当爷爷做奶奶的老人家,也都会有吃醋的时候。但是,正如刚才这位朋友所讲,无论吃醋的人年龄有多大,岁数有多高,真正产生这种心理反应的,还是一个人内在的“儿童状态”。

如果看到这个名词还有点陌生,或者印象又变淡的朋友,不妨先带着好奇继续跟着往下走,绝对不用担心会影响后面的阅读和理解!但是,回头如果有时间,最好还是再回前面的文章补补课,想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对前面的内容掌握的比较扎实的朋友,或许会在此时有个疑问了:“之前分享了两种内在性格的划分方法,第一种是分为了三种,第二种是分成了五种……此时提到吃醋是来自于‘儿童状态’,自然是使用了第一种划分方法……但是演变到第二种划分方法的时候,‘儿童状态’是继续被一分为二,衍生出来了‘自由型儿童’和‘顺从型儿童’两种状态……吃醋,具体来说是从这二者之中的哪一个里面产生的呢?”

这个问题,那是相当犀利的!相当有水平的!

在此,我先卖个关子,将这个球提给大家……也让大家开动脑筋先思考一下,吃醋究竟是从哪种性格状态当中产生的呢?

吃醋,为什么会有危险?

在回答前面的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解答和澄清另外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因为许多朋友已经开始提出质疑了——你凭什么说吃醋是“孩子”的专利?为什么我们性格当中的“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就不能吃个醋了?老子还就不信这个邪了……!

对于这个质疑的解答,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问题的答案也是跟文章的主题有着极为重要的联系的,大家伙姑且耐心听来!

总的来说,我用一句话来概括最终的答案——“父母”不需要吃醋,“成人”不懂得吃醋。

为什么说“‘父母’导致了吃醋”呢?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文章开头的那个送女同事回家的男人……可以回忆一下那位给弟弟夹肉的母亲……还有当众表扬小明却给你的作文打零分的老师……以及让小明拉手却拒绝你的小红……

看看这些人,你总结出了什么规律性的结论了吗?

“他们都在扮演‘父母状态’这种性格角色……!”

“他们都是掌握并且控制着我们想要的东西的人……”

大家总结的很对!在给予者、接受者和吃醋者这个三角关系中,给予者其实是掌控着资源的“父母状态”,而接受者和吃醋者,其实都是处在“儿童状态”!

相反的,如果吃醋者是处在“父母状态”之下,其实就没必要吃醋了。

首先,遇到想要的东西,处在“控制型父母”的性格状态之下的人会主动争取;别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处在“控制型父母”的性格状态之下的人会进行攻击。

“手给我!不让我拉……我就告诉老师你们早恋!”

“我得零分,你竟然还让老师表扬!……把你的作文给我拿出来!……撕成碎片!”

“这块肉是我先看到的!你看什么看!……再看我揍你!”

“送女同事?……送什么女同事!……老娘怎么也没被你送过!……自己去拿搓板去!……先给老娘跪两个小时……!”

看完这些情景,你可能又会有疑问了——不对呀!很多人吃醋之后就是这个表现呀!……当年我就跪了一宿楞没让上床睡觉……是不是说吃醋也是能产生于“控制型父母”的性格状态当中呢?

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刚刚描述的这些情景虽然是“控制型父母”之下说出来的话、做出来的事,但是并不能理解为“吃醋也可以产生于‘控制型父母’状态之下”,而是应当描述为“吃醋可以在瞬间催生出一个人的‘控制型父母’状态”!

我这么讲,是不是感觉稍微有那么一丢丢的晕?

晕……那就对了!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说“人是最复杂的动物了”!

聊到这里,就需要特别告诫各位朋友了,那就是尽可能的不要让“控制型父母”性格状态比较高的人吃你的醋!因为类似于“大男子主义”、“女强人”和“强权领导”之类的角色,会因为吃醋而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吃醋,为什么可以促进关系?

couple-1149143_960_720.jpg

说完“控制型父母”与吃醋之间的“危险”关系,我们再来简单说一下“照顾型父母”这种性格类型。

单从字面来看,就不难想象处在“照顾型父母”的性格状态之下的人总是习惯于包容和给予。所以,对于那些内心当中这一性格类型所占比例比较高的人来说,其实是不怎么容易吃谁的醋的。

就拿前面的例子来说,如果处在这个性格类型之下,女人会特别关心的询问男人有没有把女同事安全送到家……你也会像妈妈一样主动给弟弟夹肉吃……作文得零分的你会发自内心的赞赏小明得到老师表扬……被小红拒绝拉手的你会真心的祝愿她和小明早生贵子……

既然一点醋意都没有,那么在“照顾型父母”之下也就无所谓靠“吃醋”来促进关系了!但是,吃醋究竟是怎么促进关系的呢?答案就是通过“适当”的吃醋来唤起对方的“自由型儿童”。

这个“对方”,具体来说是什么样的人呢?其实就是那些内心当中“成人自我”性格类型占主导地位的人!

我们在文章的前半段说过,“成人”是不懂吃醋的!

为什么是不懂呢?因为“成人自我”是一种绝对理性和客观的状态,如果一个人总是习惯于处在这种性格状态之下,那么他看到什么事情都会表现得异常平静,没有什么内心的波澜起伏。具体来说,无论自己的男人送什么女人,无论妈妈有没有只给弟弟夹肉而忽略了自己,无论老师有没有给自己打零分而表扬了小明,无论小红有没有拒绝我……在我眼中,都只是发生了一些事情,了解了一些信息而已。

这种了解,就像我们通过键盘或者语音往手机或者电脑里输入一大段“问候你老妈及祖宗十八代”之类的内容,这些内容只会被一五一十的录入和存储。除非,一不小心被群发出去,而赢得了众多好友的疑问、回骂和拉黑……也绝不会引起电脑或者手机本身对于我们的“回敬”!

如果你摊上了这样一个类似于电脑和手机的伴侣,那就非常有必要制造足够多和足够大的刺激来让对方多吃点醋了——吃醋了,也就是体内的“自由型儿童”被调取出来了!

否则,他那颗总是表现的对什么都无动于衷的“计算机一样”大脑,就非常有可能把你和其他的异性作为同类“数据”进行处理,而没有什么特别针对于你的浪漫和刺激……

吃醋,什么样的人伤不起?

heart-742712_960_720.jpg

现在,正是回答前面的问题——吃醋,其实就是从“自由型儿童”这一性格状态当中产生出来的!

说到这里,你肯定就又有疑问了——那“顺从型儿童”跟吃醋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也是“儿童”,为什么这种性格类型却不会产生吃醋呢?

其实,“顺从型儿童”与吃醋之间的关系特别类似于前面我们说的有些晕的“控制型父母”。如果一个人处在“顺从型儿童”的状态,那么他会在潜意识里就压制住了自己的期待和需要,如果别人不主动给予,就会努力控制自己想都不去想……

但是,即使一个人体内的“顺从型儿童”性格状态比例占据优势,也并不意味着一点“自由型儿童”都没有,所以更多数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自由型儿童”产生了醋意,但是瞬间就被更具优势的“顺从型儿童”给抑制下去了!这是什么情况呢?就是文章开头那个对话的过程——有期待,但是不表达……不开心,但是不承认……

相比于吃醋与“控制型父母”相结合,让“别人”吃不了兜着走的情况,吃醋如果跟“顺从型儿童”捆绑在了一起,那就是一种“打掉了牙混着血咽到肚里”的内耗自己的过程了!总是处在这种状态之下,又得不到足够的安慰和给予,长此以往,要么就是两个人的关系会越来越容易破碎,要么就是会导致诸多的心理问题了……

所以,对于“顺从型儿童”比较高的人,出于对他们个人的保护以及彼此关系的维护,我们尽可能的不要让对方吃醋。

关于吃醋的话题,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

此时此刻,各位朋友都能够结合五种性格状态来合理的避免或者使用“吃醋”这样一把双刃剑了。

与此同时,也相信各位朋友都已经再一次感受到,在轻轻松松的对一个人的性格进行分析之后,进一步的通过有技巧的互动过程来促成更加理想的个人状态和相互关系,事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看到这里,是不是很想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格状态比例较大呢?赶紧戳>>>在你的性格里,到底有多少是父母的影子?

——The End——

【写在后面的话】

亲,当你看到这里时,我特别好奇你对于后面三个问题的思考:

第一个思考,就是在2017年的某一天,当所有的文章被结集到一起正式出版发行了,而你所阅读的这篇文章的后面,会展示3到5位读者朋友的精彩回复……假如,你的回复就在其中,那是因为此时此刻你在这里做了哪些宝贵分享呢?

第二个思考,就是当你在读完这篇文章之后,假如后面的文章依然会吸引你继续阅读,那是因为文章当中会包含了哪些你所期待、关注和好奇的内容呢?

第三个思考,就是假如在2017年的某一天,将会诞生一本在你的亲身参与和指导下完成的一本性格心理学书籍,那么你对于这本书最大期待又会是什么呢?

作为这本书的共同撰稿人,大曾邀请你敲出内心的答案,让我们一起写下去!

【作者简介】

生涯小厨大曾(曾磊)

过程咨询顾问,后现代心理教练,TAATNI认证讲师,国际认证EAP专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首批CCCP(合作对话实践专业认证)获得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进中心项目主管,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婚恋.jpg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

发表回复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