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演出你想要的人生 心理词条丨固定角色疗法

在电影《蜘蛛侠》中,主角彼得·帕克原是位热爱科学的书呆子,个性害羞内向不善于表达,甚至常遭到同学的欺负,但他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被蜘蛛咬伤后,便有了非同寻常的能力,只要变装后,即可化身为正义使者蜘蛛侠,勇敢善战,打击罪恶。

 

在真实世界里,是否也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如同换装般尝试练习以一种全新的、且更为有效的人格特质,帮助我们做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固定角色疗法究竟是什么。

阐述定义

固定角色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乔治·亚力山大·凯利(George. A. keny, 1905—1967)所创立。此疗法有别于传统心理疗法,不对来访者进行分类和诊断及反对各种人格测验。

凯利认为,当个人的“构念”有效时,就能以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预测和推论将发生的事。但当个人构念失效时,尽管仍会对未来事件有预感,但却无法运用经验解决问题,即会产生焦虑。固定角色疗法并不关注来访者的过去以及现在,而是将焦点放在未来。

他认为心理治疗能赋予来访者的是:①考察并检查他的构念系统;②重新调整他的构念系统

在考察并检查他的构念系统方面,可使用自我(特征)描述与分析、结构性访谈等方式,其中“角色构念技能测验”(简称Rep)的程序如下:

首先写出符合列表要求12个人的名字,综合考虑这些人,并从中找到具有同一特征的2个人,再找出1个具有相反或相对特征的人,一共三人,再把这一对特征记录下来,重复循环找出多组构念。

例如,第一次找到的3 个人,其中有2人的特征是“热情的”,第3个人特征是“冷漠的”,即“热情的-冷漠的”而得到构念。

而构念系统又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简单的构念系统可能仅有少量不相关联的构念,例如,“好—坏”“成功—不成功”等相对的描述,这种构念可能缺乏考虑环境的因素。而复杂的构念系统则包括了许多彼此相互联系的构念,因而能相对于简单的构念系统可做出更精确的预测。

最后,对来访者所写出的构念进行分析,考察来访者经常使用的是哪些构念,容易强调别人的哪些特点(生理或社会的),从而归纳出对来访者而言真正重要的构念。

除了探测出来访者的构念为何外,此疗法的核心,是鼓励让来访者于生活中扮演一个全新的角色,就像是试穿新衣服般去尝试一种新人格,按新的角色去思想、行动,直到能接受新人格并加以内化,重新调整来访者的构念系统,便能达到改善心理障碍的目的。

效应来源

固定角色疗法是基于乔治·凯利的“个体建构理论”中产生的一种富有创意的疗法。个体建构理论相信人格的形成就如同一个动态的“建造”过程,就如同造房子的砖块般逐步构建起完整人格。而“构念”又被称为人格建构的单元。它的功能在以描述、理解、预测事件的发生,就是我们通过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

凯利的个体建构理论根植于这样一个基本假设:“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所以,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及期望的理解又被称为“角色构念”,而如何遵循这种理解并采取行动称为“角色”。所谓“角色”是一种心理过程,它建立在角色扮演者对与之发生社会关系的人的构念系统的解释基础之上。

固定角色疗法就是通过探测来访者与其重要他人的构念系统,依据来访者的诊断性交谈与测验指出角色为何,接着,治疗师会描述一个新的角色供来访者模仿学习。

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来访者可能借此发现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也随之 改此变。疗法的目的是引导来访者至新的方向,而不是反复纠缠于已经不适用的个人建构。治疗师也会在扮演角色期间核查来访者会遇到的情境和状况,排练扮演模拟应对方式,直到来访者做好独立扮演角色的准备。

相关科普

在前面的内容中曾提到,乔治·凯利为个人建构理论的创立者。而个人建构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打造人们生活的自由程度。

当我们用来理解世界的视角或框架越多时,适应性便越强。若建构太少或建构时尚未得到充分证实便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处于生活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中,当我们想试图理清头绪时,旧有的建构就可能会造成束缚,使我们的生活无法顺利运行。

而建构主义在学习观方面则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并建构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在社会文化的互动中完成。“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界绝对正确的反映,而只是对各种现象的“假设或解释”,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

例如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曾提到一位脸红恐惧症的女学生前来向哲人求助,她的苦恼是害怕见人,因一见人就会忍不住脸红。女学生认为是由于脸红恐惧症造成了自己人际交往的障碍,并表示若困扰自己的脸红恐惧症治好了,最想做的事就是向心儀的男孩告白。

哲人认为,阻碍女学生人际交往的真正原因事实上并不是因为害怕脸红,而是恐惧面对人。

会脸红是当面临人际接触时因情绪引发的生理现象,是后天习得的经验。恐惧的来源可能是由于假设“只有自己会脸红,若被他人发现是多么丢脸的事”,故干脆选择避开与人相处的机会。

造成心理困扰的问题是因社会互动中建构而来,所以同样也能在旧有经验上学习新的认知建构。例如可让女学生看看具有同样症状的案例,或其实在别人眼中,脸红并非与众不同,而是非常普遍的事。通过固定角色疗法诠释扮演角色,使来访者有能力尝试新的自我,从原有的生活方式中看见不同的可能性。

案例分享

电影《心灵捕手》中的主角威尔,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年纪轻轻的他被教授蓝勃发现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但叛逆的个性,令他遭受多方面的障碍。

  • 无法正确决择的障碍

套句朋友曾对他说的:“明明拥有百万奖卷,却窝囊不敢兑现!”

威尔有数学方面的才能,甚至能快速解出连教授们都想破头的数学问题,但当蓝勃教授企图引导他利用天分去从事匹配的工作时,他却在多次面试过程中故意破坏。威尔认为他的职业不该被鄙视,仍继续与工地的朋友厮混在一起,夜间出入酒吧。

  • 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威尔在应对陌生人时,仍是一派不良少年的形象,不信任他人,说话态度咄咄逼人,换了几个心理医生,但总是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激起别人对他的厌恶。

  • 建立亲密关系的障碍

一次在夜店的场合,威尔认识了哈佛的美女高材生,随后两人进入热恋,但交往期间,当女友询问他有关于他的家庭时,威尔频频说谎,不但拒绝认识家人的机会,且不敢透露他是孤儿的真实身份,谎称朋友是他的三个兄弟。

但终究纸包不住火。当两人交往逐渐熟悉后,威尔因害怕彼此更深入而破坏完美,便不顾往日的情谊狠心离开,因恐惧童年被父母抛弃的的悲剧再度上演,而不相信自己能有获得幸福生活的机会。

威尔的童年时期因亲生父母的遗弃,而让他遭受养父的虐待,幼小的心灵便从此留下隐影。他认为自己为何被抛弃及被虐待的原因是由于自己的“不完美”和“缺陷”所导致,导致成年后对理想总有无法匹配感。虽做的是清洁工工作,但却选择在麻省理工学院,隐含着内心的期望 。因恐惧再度被抛弃,便表现出叛逆的防御性人格,且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从剧情当中的描述,从中看出威尔可能具有四项主要构念:完美的-缺陷的、友谊的-背叛的、亲密的-被抛的、自信的-自卑的。

以个人建构理论做解释,威尔的一切问题都是后天建构而起,若能使个人理解到“这并不是你的错,”,而是环境和人际互动所造成,是能够被改变的。只要使来访者能对面对问题的看法有所改变,便能拥有疗愈的作用。

个人见解

凯利的固定角色疗法,透过扮演新的角色,是一个“你可能成为谁”的一个提议,它的目的在于让个人明白,每个人都有能力尝试新的自我,并从已有的生活道路中摆脱出来。

而他的建构理论 ,也很接近现今对认知塑造的理解。想法往往不是通过去除错误的思想,而是融合经验,进而拓展认知达成。治疗的目的并不是体验丧失,而是有机会变得更好。

当我们知道能借由学习而不断建构认知时,就能够运用更多的策略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以更为弹性的态度容忍未知的不确定性。

虽建构理论告诉我们人生的改变可以通过“加法”达成,但是否我们也能考虑实施“减法”的可能性?当事情越是复杂棘手且难以预测时,是否可以在不增加项目的基础上,尝试以更简要及符合底层逻辑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或许这也是可以去思索的部分。

若有机会让你扮演一个角色,你会选择谁呢?

文:Annie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