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蝴蝶梦》到《牙买加旅馆》,女性主义的觉醒

就算没听说过杜穆里埃的大名,至少应该看过《蝴蝶梦》的小说吧,就算没看过《蝴蝶梦》的小说,至少应该看过《蝴蝶梦》的电影吧,如果电影也没看过,那至少也听说过《蝴蝶梦》吧。如果连听都没听说过,那….不如直接换个文章消遣吧~


◆BBC近百年来翻拍10次的传奇经典!


◆电影大师希区柯克也曾亲自将其翻拍成同名电影!


◆传世经典《蝴蝶梦》作者杜穆里埃的代表之作!


◆没有杜穆里埃的图书馆是不完整的,金庸、斯蒂芬•金、希区柯克都是她的忠实读者!


◆大英帝国勋章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爱伦•坡大师奖得主、奥斯卡奖电影原著作者……


◆杜穆里埃以真实历史为灵感,用绝妙文笔,将读者带回一个充满罪恶的至暗时代。


◆有些女孩生来就与众不同,她们无须为任何人改变自己。


◆翻开本书,感受觉醒的女性力量!


上面这一串殊荣,不是我编的,是杜穆里埃除《蝴蝶梦》以外,另一部代表作《牙买加旅馆》的介绍。事实上,不管是对这部小说还是对作者杜穆里埃本人,媒体都从不吝啬溢美之词:


◆不可否认,《牙买加旅馆》是一部真正的经典之作。——《卫报》


◆杜穆里埃构建了一把衡量当代女性情感的比例尺。——斯蒂芬•金


◆《牙买加旅馆》是一个优秀的浪漫故事,杜穆里埃非常擅长制造悬念和惊喜。——《纽约时报书评》

◆英国小说家中,没有一个能够做到像杜穆里埃这样打破通俗小说与纯文学的界限,让自己的作品同时满足这两种文学的共同要求。—— 传记作家玛格丽特•福斯特

◆杜穆里埃是一个如此复杂、强大、独特的作家,以至于从形式主义到女性主义,没有任何批评传统可以真正理解她。——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教授妮娜•尤巴奇



带着这么大的名声,我翻开了这部出版于1935年的小说《牙买加旅馆》。其实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出版社将其归类于“女性小说”的名头,相比之下,我对“悬疑小说”更感兴趣。


看完这本小说,我承认,作者确实满足了我这个重度悬疑小说迷的需要。就像《蝴蝶梦》制造出来的阴森的古堡庄园和早逝的庄园女主人一样,达芙妮·杜穆里埃在《牙买加旅馆》中依然制造了一个惊悚悬疑的场所。这就是荒凉无人的沼泽深处,天高地远的滨海僻壤,坐落的牙买加旅馆。


女主人公叫玛丽,是一个年仅23岁,孤身一人来投奔姑妈的女孩,然而到了姑妈家,她却邂逅了令人生疑的姨夫,这个男人身材高大、粗暴无礼,整天喝的醉醺醺的,他恶狠狠地警告她“不许多管闲事”。


但在旅馆住了一段时间之后,玛丽还是发现了藏在旅馆中可怕的秘密,原来旅馆只是一个用来杀人灭口、销毁证据的犯罪中心,玛丽的姨夫,一直干着打劫船只,杀人越货的勾当。可怜的玛丽就这样卷入了一场罪恶中心。


随着悬疑故事的开展,外表温柔和善的牧师以及“胡子拉碴,像个流浪汉”的年轻人——姨夫的弟弟杰姆•梅林依次粉墨登场。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剧情之后,几乎毫无悬念的,看上去最善良可亲的牧师,被发现原来才是姨夫团伙的幕后黑手,但狗血的是,他却并没想杀死玛丽,而是希望玛丽加入他们的团伙。

最终,牧师恶有恶报,死在了杰姆枪下,而玛丽在恢复自由之后,虽然犹豫,但最终却选择了爱情,决定和杰姆远走高飞,但我们都知道,她不会重蹈姨妈的覆辙,因为她和杰姆是两个独立的灵魂,他们之间的爱情,也是两个势均力敌的独立灵魂之间的对话。


有人讽刺地评论说,看了这本小说才知道为什么现在肥皂剧的女主被称为“玛丽苏”,原来她们的鼻祖就在玛丽这里:有一颗叛逆的心、但本质上是无脑的猪队友,所有男人都喜欢她,运气好到爆棚。


我想这个评论非常符合当代人的认知,但却忽视了小说背景发生在近100年前。那时候的女性地位以及女性觉醒,和当今社会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从这个角度说,玛丽最后追随杰姆,几乎是一种必然。


这让我想到心理学,心理学对个体心理的探究,都不能逃脱时代和文化的烙印,或者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最终的心理塑形,既有先天基因的影响,原生家庭的影响,成长轨迹的影响,也必然不能脱离个体所处时代浪潮的影响。几个大的方面互相作用,最终完成了一个人的人格塑造。


就像玛丽,其实爱情在她那个年代,相比女性的地位、至暗的背景,根本不值一提。幸好,女性的觉悟在随后的一百年持续发展,在当代,爱情对于很多女性来说,也不再是必需品,相比个人成长,女性对情感的依附正在减少,这是时代背景下的女性新发展。

作者杜穆里埃一生创造了17部文学作品,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应属《蝴蝶梦》,而《牙买加旅馆》的名气虽不如《蝴蝶梦》,但也算紧随其后。


其实看一部作品,除了了解时代背景以外,了解作者本人的成长背景对于理解作品来说也极富意义。


首先,杜穆里埃出身于文学世家,从小就饱受文学熏陶。其次,更为重要的是,她的父亲有3个女儿,所以杜穆里埃非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儿子,来满足父亲的期望。


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显然杜穆里埃在“性别认同”这个关键的同一性问题上发展矛盾,这种深入骨髓的矛盾和压抑,几乎贯穿了她的一生以及整个文学作品上。


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创作者的所有创作,都必然带着个人心理成长的烙印。如果反过来说,读者如果因为作者的创作和被感染,其实也不是作者的功力,而是那些东西本来就在读者心中,只是刚巧,作者把读者心中已有的内容以更艺术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而已。


看小说可以是一种消遣,也可以是一种获取新认知和思考的方式。在这本《牙买加旅馆》中,我看到了悬疑、人性、爱情,更看到了一个深处至暗蒙昧历史时期的女性作家,渴望女性觉醒的渴望——这种渴望,如此强烈,也如此动人。

文:有梦想的唐糖  (动力学取向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平台的签约作者,同时也是一名致力于心理学知识传播的终生成长者。如果喜欢,请关注我,欢迎点赞,评论,打赏,各种互动。如果你有什么心理困惑,欢迎在后台私信我。我为自己写作,希望遇到产生共鸣的“同路人”。)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