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健康的「摸鱼」姿势?

虽然从词源的角度来看,「摸鱼」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但在工作压力日益增加的今天,大家眼里的「摸鱼」也只能是忙中小憩。

科技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但人们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因此减少,反而是更「便利地」呆在办公桌前了。所有事情都在桌子上的电脑里完成、老板随时找、工作随时来。

时刻保持对工作的响应和警觉会引起压力的增加,持续紧绷的神经会让人难以恢复精力,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伏案工作还会压迫肌肉并减少身体运动的机会,这些情况会进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比如身心健康的损害、工作-生活平衡满意度和幸福感的降低等等。(Barber, Conlin, & Santuzzi, 2019; Mainsbridge et al., 2020)

01 

为什么人们不愿轻易放松?

埋头工作不休息的坏处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看到的情况都是人们沉浸在工作里不愿脱离出来。

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有两种可能性(Oliver, Rodham, Taylor, & McIver, 2021)。

第一种是对于工作的焦虑和对于休息的内疚

当工作过于繁重时,哪怕人们确实知道不休息的坏处仍会选择继续工作。工作量会带来时间上的压迫感让人们不敢怠慢,如果这时选择休息也会让人觉得自己对工作赚钱这事不上心、对自己不负责任。

第二种则更接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内卷」

工作场合总是会有醉心于工作不愿休息的员工,这些人在办公室的表现会助长「不休息」的行为,因为当你选择休息而别人还在继续工作时,在表面上会显得你工作态度不认真。

虽然表面的「勤奋」也有可能意味着工作效率不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行为表现还是会带来无形中的压迫感,让大家不情愿地加入到「不休息」的大队伍中。

为了顾及身体健康又不想显得自己一个人游手好闲,一个能在工作场所轻易实现、不需要额外装备、不会引起人们注意、且占用时间少的放松方式,对于人们来说便至关重要了。

02

一些可以参考的「摸鱼」方式

1. 反内卷

既然大家都不休息会形成环境压力,那么对应的解决思路就是,拉着大家一起「摸鱼」。

与同事一起休息,塑造一个更积极的社会提示能让工作中「劳逸结合」这件事变得更加心安理得(Oliver, Rodham, Taylor, & McIver, 2021)。

人们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会影响人们对特定行为的态度和认知,工作中某类行为习惯的发展会逐渐融入到团队的文化规范中。如果大家都选择「硬卷」而不是良性竞争发展,那么人们便更难在工作时采取适当休息。

拉着同事一同休息有助于影响甚至改造办公文化环境,让人们以一种更良性的心态对待「休息」这件事。

2. 微休息

如果把午餐、午休这种利用大量、整块时间脱离工作状态的方式称作「正式」休息的话,那么工作间隙短暂、非正式休息活动的方式就可以被称为「微休息」。

微休息可以从身体活动和精神活动两方面开展。身体活动包括站起来接电话、伸展身体、爬楼梯而不是乘坐电梯等等。而精神活动则包括但不限于冥想、听音乐、做白日梦(Kim, Park, & Niu, 2017)。

微休息看起来虽然都是些简单的活动,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不需要像健身或其他体育运动那样需要准备专门的装备或更换衣物,也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工作时间。

对于长时间投入工作的人来说,微休息可以通过短期的中断来实现情绪状态的调节和久坐姿势的改变,帮助员工从高负荷中恢复认知资源,并显著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和疲劳状态(Mainsbridge et al., 2020)。

为了防止过于投入工作忘了微休息,可以在电脑或者手机上设定一个计时提醒,比如每45分钟进行一次(考虑到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每隔一小时需要离开座位站起来),站起来倒水、上洗手间、简单上下楼梯都可以。

虽然微休息本身持续时间很短,但这个行为本身的长期坚持也会对员工有明显的益处。相关研究发现,通过13周的被动微休息提醒,可以提高人们对自己身心健康的重视程度,并且在往后的工作中主动改变以往久坐的「坏习惯」,养成劳逸结合的态度(Mainsbridge, Cooley, Fraser, & Pedersen, 2016)。

3. 社交媒体

刷手机上社交媒体应该是大部分人都会采用的摸鱼方式。当员工感知到所从事工作的要求比他们从工作特征中形成的期望更强烈时,员工对于享乐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Cheng, & Cho, 2021)。简单来说,你越觉得工作比你想象的要难要多,你就越想要找点乐子逃避。刷手机无疑是办公桌前最简单也最欢乐的方式。

虽然总体来说浏览社交媒体对于工作状态和精力的恢复效果不如微休息放松的效果强,但浏览社交媒体可以加强非社交媒体休息活动对员工恢复的影响(Cheng, & Cho, 2021)。也就是说,如果你无法频繁使用其他休息手段,通过刷手机可以帮助增强这些休息手段的的积极作用。

结语

工作很重要,但光顾埋头苦干并不见得是最有效的方式。持续的疲劳加上身体健康的透支,并不利于职业的发展和延续。

我们其实并不需要一些整块时间或很正式的休息方式,一些简单的身体或心理活动、甚至刷刷手机都有利于帮助身体从疲劳中恢复。可以的话,甚至可以邀请大家一起从繁忙的工作中脱离出来,营造一个更良性的工作氛围。

当然,在「摸鱼」恢复精力后,我们还是要直面来自工作的压力,掌握减压的秘诀能让我们的工作过程更加顺畅。在壹心理的「鲸选」计划中我找到了一个「压力管理」7日学习计划,通过一周的陪伴和练习,可以帮助大家提升应对压力的能力。

要想获得这份清单,只需要加入「鲸选」会员,在定制个人学习计划时选择「职场森林」-「抗压力」即可找到。加入「鲸选」会员,可以:

↓点击下方链接,开启心理百科↓

http://book.ikudp15.top/platform/522/23F004873962C69EC9C17CB113EA40A0/yxl

参考文献:
1.Barber, L. K., Conlin, A. L., & Santuzzi, A. M. (2019). Workplace telepressure and work–life balance outcomes: The role of work recovery experiences. Stress and Health35(3), 350-362.
2.Cheng, Y. S., & Cho, S. (2021). Are social media bad for your employees? Effects of at-work break activities on recovery exper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96, 102957.
3.Kim, S., Park, Y., & Niu, Q. (2017). Micro‐break activities at work to recover from daily work demand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38(1), 28-44.
4.Mainsbridge, C. P., Cooley, D., Dawkins, S., De Salas, K., Tong, J., Schmidt, M. W., & Pedersen, S. J. (2020). Taking a stand for office-based workers’ mental health: the return of the microbreak.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8, 215.
5.Mainsbridge, C. P., Cooley, D., Fraser, S. P., & Pedersen, S. J. (2016). A workplace intervention designed to interrupt prolonged occupational sitting: Self-reported perceptions of health from a cohort of desk-based employees over 26 wee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rkplace health management.
6.Oliver, M., Rodham, K., Taylor, J., & McIver, C. (2021).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influences on office workers taking breaks; a thematic analysis. Psychology & Health36(3), 351-366.
文:车轱辘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