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心理咨询师与他的来访者
某个工作日上午,我收到了一个短信。说她是X,问老师,你还记得我吗?
我怎么会不记得?她的号码在我手机通讯录里躺了三年,她四年前发给我的照片和两年前我们最后一次对谈的短信此刻还在我手机里睡着,我发给她的最后一句问候还是一年多以前,而我们在彼此心里超过了四年。
因为四年多以前,我们开始建立了咨询关系,两年前她在咨询中脱落,最后的问候算是一个无效的咨询回访,因为已无人回应。
我未曾想到,她此番会突然找我,更惊讶于她来找我的目的是“讨债”,因为她觉得被我抛弃了。
这让我想到一部堪称心理咨询/治疗教科书的美剧,名字叫《扪心问诊》,演绎的是顶级心理治疗师Paul在每节咨询里跟来访者在咨询室里的问诊,清晰地展现了咨询工作是如何一步步推进的。
第二季里有一个女律师叫Mia,她是Paul二十年前的来访者。她突然看见了Paul,要重新开启咨询,她在咨询中抱怨Paul在二十年前搬家,无情地抛弃了自己;抱怨Paul的问诊,让自己堕胎,此后再也没能怀上孩子,至今孑然一身地孤独;抱怨Paul对其他女性来访者比对自己好。
02
投射告诉你
谁是抛弃者?
投射,是指个体依据其需要、情绪的主观指向,将自己的特征转移到他人身上的现象。如成语“五十步笑百步”中,“五十步”就是通过笑话“一百步”胆小,而使自己免于承担临阵脱逃的罪疚与羞愧。
剧情里,Mia找到了Paul,知道了自己对他的抱怨都是误解后,还是抛弃了他。因为在Mia小时候,母亲产后抑郁,无力提供照顾,父亲则直接将她送往外地,这相当于她被双亲抛弃了。
因为被抛弃,所以会抛弃。
因此,堕胎是一种她对胎儿的抛弃,而嫉妒则是一种她对于被抛弃的恐惧的焦虑。
于你抛弃我之前,我先抛弃你。Mia将自己想要抛弃的意志,投射到了Paul身上,于是在她眼里Paul成了抛弃者,自己反而成了被抛弃者。
一如现实中,声讨我抛弃了她的那位来访者一样,在我澄清了我并未曾抛弃她后,又一次决然地抛弃了我。
03
强迫性重复说
抛弃是怎么来的?
强迫性重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的是一个人自动地、不断地重复某些似乎毫无意义的活动,或反复重温某些痛苦的经历和体验。
就像孩童喜欢的“drop-fetch”游戏,玩法就是把心爱的玩具抛出去,再拉回来,不断重复,体验一种掌控的感觉。通过克服对玩具短暂而频繁的失去,孩童便能够修复妈妈时不时离开所带来的创伤。
如果一个人早年被抛弃,那么,他成年后容易自动化陷入到一段段“抛弃-被抛弃”的游戏中去。
如果一个人早年被背叛,那么,他成年后容易自动化陷入到一段段“背叛-被背叛”的游戏中去。
如果一个人早年被虐待,那么,他成年后容易自动化陷入到一段段“虐待-被虐待”的游戏中去。
……
04
如果你也曾被“被抛弃”过
如果你也曾被“被抛弃”过,那么,你需要知道两件事。
第一,关于改变,精神动力学的逻辑非常简单:潜意识意识化,打破强迫性重复。
第二,关于落实,须得要在体验中一遍遍地觉察、澄清与领悟,获得新的人生打开方式。
以Mia为例,她需要看到自己因为早年被双亲抛弃,因此潜意识当中想要先下手为强,以免再遭受后来人的抛弃,又将自己想要抛弃的愿望投射到后来人身上,造成了被抛弃的假象。但是,后来人不是双亲,根本不会抛弃她。
Mia还需要看到,自己后来的人际关系模式始终围绕着“抛弃-被抛弃”,其实是在强迫性重复自己早年的亲子关系,而这种不良的人际关系模式她自己是有能力去修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