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以下的场景:
那一天是你们约会的日子,下班后你匆匆赶往餐厅,生怕自己迟到,可是另一半竟然姗姗来迟。你坐在那里,满腹怒火,期待着对方的解释或者安抚,然而他只是随意地一声不好意思,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与你开始了日常聊天……
还记得当时的自己是什么心情吗?——
他是不在意你的情绪吗;
还是觉得自己已经道歉了,你不该再有情绪;
或许是他根本就没有注意到你那不悦的情绪?
当我们开始揣测对方心理的时候,可能就会走向错误的判断。因为这种判断很大可能建立在【被洞悉错觉】的认知偏差上。
也就是,我们往往高估了别人对我们内心状态的洞察力,即使是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
01
阐述定义
如果我们有所觉察,就会发现在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对方的反馈是我们获取与自身相关信息的重要源泉。我们会分析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以此评估自己的行为表现是否得当。
社交互动中,人们可能不便直接询问对方的意见,于是就会去猜测对方是怎么看待自己的。但人们通常会高估他人对自己内心状态的洞察力,认为自己能够被对方看透。
这种由于过高地估计别人对自己的洞悉水平而产生的被“看透”的错误知觉被称为“被洞悉错觉”,也被成为“透明度错觉。”是个体高估他人对自己内心信息的一种错误知觉。
这种错觉不仅出现在我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上,还会出现在我们的情绪上。同样,我们还会高估自己的社交失误和公众心理疏忽。
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很快乐,我们的脸上就会表现出这种快乐,同时认为别人会注意到我们快乐。事实上,我们的表现可能比自己意识到的还不透明,但我们却期望自己一言不发别人就可以猜透自己的想法,并以可能以此来作为评判对方的标准。
如果我们不小心按到了图书馆的警铃,或者无意冒犯了别人,我们可能会感到很羞愧,但是研究发现,我们所遭受到这些烦恼,别人常常注意不到,即使注意到也会很快忘记。
如果我们不得不撒谎的时候,我们想要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却会认为他人都已经觉察到了自己的欺骗,于是不由地更加紧张,表现得和平时有所不同,然而对方却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萨维茨基和季洛维奇的研究发现:演讲者登台演说时,常常会感到不自在,紧张,同时他们也会倾向于认为台下的观众早就看出了他的紧张。大型社死场面在自己的脑海里盘旋,自己开始刻意调整,导致发挥失利。然而他人可能根本没有注意到我们的紧张。
人们总是高估他们内在状态外露的程度。
02
背景/来源
被洞悉错觉的概念最早是由Gilovich等人于1988年提出的,依照Miller和McFarland的提法(Miller,1991),意为人们高估他人解读自己内部心理状态的倾向性,涉及到个体向他人传递自身内心活动信息的错误假设。(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在Newton (1990)的博士论文中,他用了一份简单有效的方法测定了这种错觉的存在:敲节奏猜歌曲。
测试的内容很简单,你来打出歌曲的节奏让你的朋友们猜是那首歌。
在测试之前,参与者们大都感觉歌曲很容易从节奏中猜出来。一般人认为至少能猜出50%的歌曲。可实际上,却只有3%的歌曲被猜出。
有人会问了,是不是因为歌曲本身太难,或者敲节奏的人都是五音不全没有节奏感?可实际上,很多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而且即使节奏感再差的人都能打出拍子的,比如生日歌这种。
当你给朋友打拍子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歌曲的音调,对于你来说,猜出歌曲的名字简直就是易如反掌,那歌曲的名字就好像已经帖在你的脑门儿上等着你的朋友读出来而已。可你的朋友呢,他其实什么都听不见,听见的只是你用手打出来的简单节拍而已。但是,在我们打拍子的时候,我们却总是忘记这一点。
于是,这被洞悉的错觉又一次出场了。
1998年,研究者设计了“谎言识别”和“饮料识别”两个独立的实验,实验的方法也是考察“表演者”与“观众”的推测水平的差异,并以此作为被洞悉错觉的强度大小的指标,由此开始了被洞悉错觉的实证研究。
这些实验均证实了“被洞悉错觉”的存在:尽管每个人都会避免自己的隐私泄露于外人,也会尽可能客观地去推测他人探查自己内心活动的程度,然而他们潜意识内仍然倾向认为自己语言的掩饰、表情的伪装和负罪感的逃避能被人看穿。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被洞悉错觉在非常广泛的领域被证实。在简单智力测验中,人们会明显夸大自己人格信息的流露程;在谈判过程中,被试过高估计了自己想法的透露程度; 在演讲过程中,被试也会夸大自己紧张感受的泄露程度……
03
心理机制
被洞悉错觉产生的过程主要涉及了三种认知成分:
-
对自己认知体验的认知;
-
对他人心理活动、内容及情绪体验的认知;
-
对他人与自己认知间差异的认知。
可见,被洞悉错觉的心理过程既包含了对自己心理资源使用的情况,又包含了对他人心理资源的理解。研究发现,“被洞悉错觉”和以下心理机制密切相关。
焦点效应: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我们是世界的核心,对我们而言,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驾驭生活的航船时,我们的自我感觉持续地渗透其中。而社会交往中,我们和他人的交往是双向的,我们对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回应,也会影响对其他人的反应。
因此,我们的自我知觉和对他人的知觉并不总是真实和客观的,而是常常会出现知觉偏差。
在其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自我知觉,也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
这种社会知觉与自我知觉的不一致,就产生了“被洞悉错觉”。
锚定点的确定以及调整:
Tversky和Kahneman对被洞悉错觉给出了锚定点的确定及其调整这一理论解释:人们在做出判断时,会先设定解释相关信息的基准(锚定点),在此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判断而得到最后的结论。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判断者的调整并不充分,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和自己的观点非常接近。
事实上,被洞悉错觉主要受个体“自身现象学”的影响,即人们在推测他人对自己内心状态的了解程度时,倾向于认为别人不可能像自己一样能够了解与体会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他们考虑到别人的立场与观点时就会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就使得人们在推测他人洞悉水平时做出与自我感受水平相接近的判断与推测,从而感觉到自己内部心理状态的“泄露”。
通俗来说,也就是我们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和观点来观察自己并进行调整,于是推测时也就做出了他人与自我感受水平相近的判断。
可见,被洞悉错觉涉及了心理理论和元认知的研究,心理理论关注一个人对他人的心理资源的理解,是一种可以预测他人行为的系统。而元认知主要关注一个人对自己的心理资源使用情况,不但涉及个体对自身思考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涉及到自我深思熟虑的能力及情绪调节系统等心理能力。
因此,自我认知与社会情景是影响被洞悉错觉产生的重要因素。
04
案例分享/相关科普
在日常生活中,被洞悉错觉时常发生。研究表明,较易引起被洞悉错觉的事件包函对异性的喜欢、期望赞赏等较为积极的事件,也包括诸如邋遢等不清洁事件、假装镇静等伪装事件、欺骗等违背道德的事件和自己能力不足的泄露等比较消极的事件。
纽约知名播音明星玛丽·麦克布赖德(Mary McBride)第一次在电台播音时十分紧张。为了让听众喜欢自己,她刻意模仿一位爱尔兰的播音主持人,但她本身是一个密苏里州的乡村女孩,这种掩饰自我的模仿非但没有得到听众的认可,反而招致很多人的反感。后来,玛丽·麦克布赖德决定回归真实的自己,她公开表明自己的身份,并向听众表示愿意以自己淳朴和真诚的主持为大家带来快乐。最终她成为受人热捧的播音明星。
在面向听众时,演说者应该卸下面具,让自己被深入地观察,哪怕是将自己脆弱的一面展现给听众。将内在所有制约与伪装彻底摆脱,获得生命的自在与自由,用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来感染听众。在接纳自我的基础上来释放自己的能量,进而获得听众的认同与支持。
所以,如果下次当你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如人意时,停下来想一想这些实验的教训:他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注意你。
05
警惕亲密关系中的
被洞悉错觉
在亲密关系的研究中也发现,被洞悉错觉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表现的更加强烈了。
研究者解释这是因为他们都坚信对方非常了解自己,在长久的亲密关系中已“心有灵犀”,认为对方可以深刻地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因此被洞悉错觉的程度得到加深。
所以开篇的场景中,迟到的人仅仅是基于他平时的判断,因为对方是个很宽容的人,他没有料到对方会生气。
但是这是否代表他不够关注你或者是不了解你呢?这恐怕是很多处于亲密关系人中的想法。
如果我们高估了对方对我们的了解程度,那么该怎样才能达成真正的了解与关注呢?又如何警惕被洞悉错觉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呢?
1. 真诚地表达
我们在社交中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认为自己传递情感和意见已经非常到位,别人一定能意识到。而实际上,人们并不是那么擅长洞察别人行为中的小细节和小线索。
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更渴望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我不说你就懂”的默契,希望自己的情绪被发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愿意去表达自己,认为“要来的不香”。
可是,扪心自问,你对对方真的很了解吗?还是从未经过验证的了解?
所以如果想要达到亲密关系中的了解,真诚地表达自我必不可少。
2. 避免选择性注意
当我们遭受一些消极事件或是预期之外的事件时,我们特别容易不断地分析和解释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并总在自己关注的地方寻找原因。在选择性注意的影响下,我们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范围或者目标上,思维就会自发地屏蔽与目标信息无关的信息,进而作出错误的解释和判断。
日常生活中,选择性注意往往是无意识的,但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及时审查自己的判断和行为。尤其亲密关系中,我们很容易将事情的原因上升至“爱与不爱”。
爱是一种深层次的链接,更是一种信心。所以,当他迟到时,我们的注意可以尝试多角度转移我们生气的注意力:他为什么迟到?他为什么不解释?他为什么会和平时一样?当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客观现实时,我们才会与对方建立沟通。而不是,我们在这里生闷气,对方还一头雾水。
但当被洞悉错觉发生了,也不必感到懊恼,因为这毕竟是人类都会出现的认知错觉。
把每次错觉当作认识自我的一次机会,也就渐渐地可以减少错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