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木木 & Barry
来源:慧心荣德心理(ID:huixinrongde)
原文标题:为什么我建议你去艺术馆之前,最好先看看恐怖电影? | 一周全球心理学新鲜事(2021/8/9)
1
做决定时拥有太多的信息是好事吗?
有选择恐惧症的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面对选择时,经常不知道该怎么选。大到人生方向,如要不要出国;小到日常的琐事,比如中午吃什么好。每当遇到要做选择的时候,会一直询问周围人的建议,还会上各种网站搜索信息。在经过你的层层分析、权衡之后,才会做出最后的决定。
但在收集完这么多信息之后,做的决定真的正确吗?其实并不是。
心理学家曾在一个实验中询问参与者一些现实生活中会出现的问题,比如说,如果大一新生小A想在和朋友一起玩耍,又想减肥,那小A应该怎么做?有如下四个选项:
A:每个周末步行个半小时;
B:保持健康的饮食;
C:避免见到自己的朋友们;
D:少看电视
其中,一部分的参与者直接进行选择,另一部分参与者得到了一篇关于饮食和定期锻炼对减肥影响的因果解释的文章,还有一部分的参与者得到了一个简单的因果图。研究结果显示,那些没有获得任何额外信息、直接作出选择的参与者做出的选择最准确。
研究人员发现,当遇到一个新情况时,我们可以从因果信息中获益,但当我们已经熟悉它时,额外的信息实际上会导致我们做出更糟糕的决定。这是因为,我们熟悉这件事情,现有的信念和经验会影响我们的决定,但当你接受到更多额外的信息时,你可能就会开始怀疑自己,不知道该怎么选。所以呀,下次遇到不知道怎么做选择的话,不要满世界问别人我该怎么选了,自己稍微了解一下,就勇敢做出选择吧。
2
如何让“白发魔女”恋霓裳的头发变黑?
传说称,法国末代艳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她行刑前的那一晚头发全白了——虽然这个传说不可靠,因为已经长出来的头发不会再改变颜色,但是一项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新研究首次提供了可量化的证据,将心理压力与灰发的生长联系起来,并十分惊喜的发现,当压力消失的时候,发色是可以恢复的。
“我们的数据,连同其他的一些实验结论,都在告诉我们人类的衰老不是线性的,固定的生物过程,至少从部分上来讲,衰老是可以被停止,甚至被逆转的。”
之前动物实验表明,压力下毛发颜色的改变在动物身上是不可逆的,然而这项研究表明
“人类头发变灰是在某些情况下可逆转的,人类毛囊细胞的线粒体虽然也接受刺激,但是和动物的反应机制不同。”
“人类的头发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记录着我们的许多信息。在它还在发囊里时,人体的激素分泌和压力会对它们产生影响。但当它们长出来的时候,头发会经历硬化和结晶过程,人体的各种信息得以保留在头发内部。每1/20微米的头发切片就记录了头发1小时的成长。,我们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这些切变,就是这样发现一些细微的颜色变化。当受试所记录的压力变小的时候,之前产生颜色变化的发段又重新恢复了颜色。”
减少压力当然对个人健康是好事,但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恢复到正常的发色。“根据我们的统计模型,我们认为头发在变灰白之前要达到某个特殊的节点,Picard说到,“在中年期,当我们经历了足够的外部刺激和内部生物变化,压力就会把头发生长推向那个节点,从而开始变得灰白。但是我们并不认为给70岁的人群减压可以让他们的头发重焕活力或者给一个10岁的孩子无尽的压力就能让他少白头,各种复杂的因素决定着这一规过程。”
所以,白发其实可以变黑,但也并不是谁都能变黑哦!
3
为什么我建议你去艺术馆之前,
最好先看看恐怖电影
周末的时候,有没有小伙伴喜欢去看画展或者是去一些艺术馆参观?如果你喜欢的话,那小编建议你去艺术馆之前,可以看一小会儿恐怖电影。额…小编并不是想让你看完恐怖电影之后,不敢出家门,而是因为这样子做,能让你看展看得更享受,更过瘾。
这是有实验证明的!在这个实验中,心理学家把参与者随机分为了五组:一些人观看了一段14秒的恐怖视频剪辑;其他人观看了一段14秒的快乐视频;有些人做了30次开合跳练习;有些人做了15个开合跳;而剩下的人没有做任何事情。然后,所有人观看了艺术作品并对作品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发现观看了恐怖视频剪辑的参与者对艺术作品的正面评价明显偏多,同时也有更多的人认为作品是令人赞叹的。相比之下,其他条件下的参与者给出的评分没有差别。
那么为什么恐惧会使大家对艺术作品的评分变高呢?看恐怖电影时,会触发我们应对危险时所使用的机制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让我们远离日常生活。因此,在我们看艺术作品前,看一小会儿恐怖电影,能够让我们更加投入地欣赏作品。所以,下次看展前一定要看一小会恐怖电影哦~
4
超英虐我千百遍,我待超英如初恋
——为什么大部分电影情节如此相似
请问,星球大战,哈利波特,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都有什么共同点?他们都有自己的主题公园。当然,除了这个以外,他们的情节如出一辙,在编剧分类上都可以被统称为“英雄旅程”或者“单一神话(monomyth)。”
如果我告诉你,所有的故事都可以落入六大类情节,你也许会嗤之以鼻。但是来自2016年University of Vermont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AI分析了1700本包含在古登堡计划(Project Gutenberg)的书籍的情节,得出了六大类故事:
-
从穷到富(开始悲伤,结局开心)
-
悲剧(开始愉快,结局悲伤)
-
井底之蛙(开始快乐,变得悲伤,结局快乐)
-
伊卡洛斯(开始难过,变得开心,结局难过)
-
灰姑娘(开始难过,变得开心,变得难过,结局开心)
-
俄狄浦斯(开始开心,变得难过,变得开心,结局难过)
令人意外的是,虽然从穷到富和悲剧类型的故事是最常见的,但是井底之蛙、伊卡洛斯还有俄狄浦斯是更受欢迎的。这个研究证明了大部分故事的内核本事上都是一致的。
在一项本月的研究中,人类学家Manvir Singh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喜欢情节如此相似的电影。他论证,我们之所以对这些类似于星球大战和哈利波特等电影爱不释手,是因为他们都有被他称之为“同情性情节(sympathetic plots)。”
同情性情节是跨文化的,我们可以在不同地区的小说情节中发下他的影子。它与“英雄旅程”的要素类似:一个英雄胸怀一个志向,面临艰难险阻,过五关斩六将般的克服苦难,最终为他人或者自己得到奖励。
Singh解释到,之所以同情性情节如此的普遍和受欢迎,是因为它劫持了进化所提供给我们的“社会性学习。”人们和动物最大的不同之一就是人类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比起自己摸索,我们会去网络视频平台上看别人动手经历来学习新的技能。久而久之,我们着迷于观看他人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当然,看天行者毁掉死星不会有什么现实价值,但是由于社会性学习深入我们的思维当中,我们会从天行者的故事里通常产生愉悦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看套路一样的超级英雄电影不会感到枯燥,反而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