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囤的不是“粮”,是“娘”

前两天下班,看有个同事从食堂买了好几瓶酱油。我很奇怪地问她:“酱油买那么多干什么?时间放长了容易坏啊?”

没想到,她跟我好一阵抱怨。原来,她这是要送到婆婆家去。她很奇怪的是,婆婆在家里囤了几十瓶各式各样的酱油,各种品牌,各种包装,储藏室装得满满的,脚都下不去。

这不,上次她整理东西时,不小心打碎了一瓶,婆婆明着没讲,但她看到婆婆的眼神明显暗淡了下来。这次她再去婆婆家时,特地从食堂拎了好几瓶酱油过去,看可能哄她老人家开心。

果然,第二天,她再看到我时,高兴地说:“成了。比给她老人家钱还管用。”


—1—

这是不是囤积症?

这个同事知道我喜欢心理学,非要让我给她解释这中间的奥妙,还好奇地问:“这是不是囤积症啊”。

“哟,你还知道囤积症。”我取笑她。

“那当然,我老妈在家囤馒头,你没看我每次都买三四十个馒头给她,她才安心,说‘有粮食不慌’,还说是给小时候三年自然灾害害的。家里有两个舅舅就是没粮食吃不饱给活活饿死的。”她无奈地说。

“你别说,”我郑重其事地告诉她,“在中国这个传统农耕社会里,没粮食可能比没娘都可怕。毕竟,我们一直说有奶便是娘,还不是没粮食的原因。”

我对自已说:她囤的其实不是“粮”,而是“娘”。

拿荣格分析心理学来说,囤粮可能已经构成了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

不过,到底是不是囤积症呢?

首先,我们得知道囤积症是个什么鬼东西。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在不停添置新东西的同时,人们还不舍得扔掉,他(她)们囤积的大量没用的东西,有人甚至因此无法正常生活。

心理学家说,这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俗称“囤积狂”,从其词源来看是指“无节制囤积的兴趣”。

—2—

只要没影响生活就不是病

然而,是不是强迫症,这还得另外说去。

并不是所有的收集癖都是强迫症。它是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的。

按照强迫症的诊断标准,最核心的三个要素分别是,


一个是时间长短,

一个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

第三是自己是否感觉到痛苦等。


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人并没有达到痛苦的程度,也不会对自己的社会功能产生影响。因此,不能诊断为强迫症。

这可能只是个人的特殊爱好,最多算是囤积癖,并不一定构成强迫症。

很多人都喜欢在家里收藏很多瓶子、盒子、袋子、胶带、卡片、笔。特别是容器。比如包包、杯子、瓶子、盒子;比如鞋子、盲盒。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很多都喜欢在家里收藏各种瓶瓶罐罐。

甚至于,哪怕收入很高的老人,一看到路上有个可乐瓶,都要捡起来,说要卖钱。久而久之,家里的阳台上都堆满了杂物,也算是一个特别的景观吧。

—3—

可能是满足内心的某种需求

去年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在淘宝京东上购买各式各样的小物品,时间长达一年左右。那段时间,连快递小哥都快认识我了。我也因此而苦恼,后来向我的一位老师请教,知道这可能满足了我内心的某种需求。

经过觉察,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后,今年很少买东西,连双十一双十二都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了,我也从此告别了与快递为生的日子。

可以确认的是,不管囤积何种物品,可能都满足了内心的某种需求。

比如这个同事的妈妈喜欢囤积粮食,可能是曾经在三年自然灾害时受到了阴影;

在疫情期间,大部分人都疯狂地买口罩,可能是害怕新冠疫情的传播。

而有的孩子囤积橡皮等,可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想擦掉自己的某些缺点。

还有亚马逊等电商平台经常有限免的书籍或游戏,很多人领了也不看不玩,但总会自已自嘲地加一句:“我可以不看(玩),但不能没有。

比如,上文中所说到的容器可能象征着倾诉、呵护和包容等,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在精神分析领域里,容器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概念。

胃可以是容器,子宫可以是容器,乳房也可以是容器。


它可能象征着我们的来处与去处,也可能象征着寻找一个好妈妈的意象,值得让人寻味。

对于喜欢收集这些物品的人来说,容器可能对他们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或许是想被包容呵护等。

而每件物品每种物品具体的意义,可能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又不太一样。

容器本身还有疗愈的作用,很多人依靠这些爱好,让自己活得开心自在。

—4—

宽容别人就是放过自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养育环境,这造就了不同的人格。

只要这个习惯或者嗜好没有影响到别人,没有伤害到自己,没有破坏环境,就是健康的爱好,我们就可以宽容他,包括别人,也包括自已。

毕竟,对别人宽容,也就是放过了自已。

原创:洗心岛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