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依赖的人,越渴望自由

文 |  胡慎之
来源 | 胡慎之关系心理(微信公众号ID:hushenzhixl)

01


依赖是什么?

依赖,到底好不好?

有些人说依赖就不好,其实不一定。依赖是我们七个核心冲突之一,只是有一些人会比较明显,有一些人比较隐晦一些。


它不是依赖和不依赖的冲突,而是个体化和依赖的冲突。所谓依赖就是你要跟别人成为一个共生融合的状态,个体化就是变成一个离开他人也成为自己的状态。


依赖,其实很多程度上是不愿意去为自己的事情负责,或者说在整个过程中间,我们觉得自己很弱,需要有一个人来帮我们做承载。


依赖是对个体化渴望,越是依赖的人,他越是渴望自在独立的状态,因为依赖对于他来说是更多是被恐惧驱使的一种动力。


依赖是人之初,出生时我们必须要依赖于我们的母体,才能够生存下来,所以人之初我们一定是依赖的。当我们有依赖的愿望或者渴望的那一刻起,可能是被恐惧驱使——生存的恐惧。


比如在一些关系比较紧密的恋情中,当其中一人要离开了,另外一人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坍塌了,好像无法很好地活下去。


02


依赖不是单方面的,一个人被你依赖,也许他内心中也特别渴望依赖,很多的时候会发现当两个人能够如此接近,而且能够享受这种亲近粘在一起的关系,也许两个人都有性格特质相同的一部分。


所以,依赖不光是要依赖于别人的照顾,也依赖于别人对于我们情绪的成长,给我们生活中做一个担当,帮我们做一个选择。


但依赖并不单单是需要他人的照顾,有时候,照顾他人是另外一种依赖方式,这样会觉得自己活着是有价值的。


这种依赖一般是出现在母子关系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特别依赖自己的妈妈,但同时妈妈也依赖于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个孩子在她生命中唯一的价值提供者,离开了孩子就会特别的虚空。


因此,可以看到依赖是相互的,它不可能是单方面的。


当你是一个依赖的人,内心中一定有反依赖的情节或者说愿望。依赖的人,特别渴望个体化。


03

那依赖到底是什么呢?

我把它总结了一下:依赖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一种舒适圈。


当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惯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习性,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套自己生存的习性,习性是什么呢?


比如说你进入自己的空间时,都会有自己固有的一套程序,这种程序就是我们的习性使然。我们发现这一套路径可能是最适合我们的,也是让我们用最小的成本最小的压力去呈现的,那么这种习惯就会变成一个习性。


习性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习性的动机一定是发生在自己内在的。


依赖是人性的一个方向。在幼年的时候,我们是特别依赖于我们重要的客体(主要照料者),除非有一天你对外在世界产生的好奇心,已经超过了你对于自己重要客体的依赖程度,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开始个体化、社会化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更多的成就体验,那么在这一刻的行为也就会变成习惯。


依赖的人,一般会觉得外面的世界或者外面的人给自己带来更多是压力,或者说未知的不确定性,很少有美好体验。


对未知的东西,我们一方面是好奇,另一方面是害怕,或者说担忧。


如果你想不依赖的话,除非外在有强烈吸引你的东西,而不是说我现在很依赖,我要破除我的依赖。因为越是你不能依赖的时候,可能你的依赖愿望就更加强烈。


所以,除非有东西来替代你不依赖的痛,或者不依赖的恐慌,你才可能会成为一个不依赖的人。


不依赖唯一的方式,不是下定决心,也不是转移注意力,而是你得到了更大的满足体验。


有时候我们讨厌的并不是依赖本身,而是讨厌依赖带来的“后遗症”或者“并发症”。


当你依赖他人的时候,你内心中一定会觉得自己特别脆弱,你会因为自己脆弱而自责,或者因为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而感觉到不自由,甚至会感觉到愤怒。


这时候,你不是讨厌依赖,而是讨厌依赖带给你的另外的“并发症”。


04


那么我们如何走出依赖?


当你觉得依赖已经制约了自我的发展或者自身的成长了,或者已经影响了你去获得更多的成就体验,或者生命中充实的感觉没有了,那么你会发现你的人生除了依赖以外,没有其他的东西了。


首先,如果你对外面产生好奇,那么请下定决心去尝试,多为自己做些小决定,给自己更多的心理建设,让自己去承担一些事情。


当你这样做了以后,依赖就没有那么重要了。


其次,为自己设计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比如独自一人去购物,看电影。


如果一个目标设定的过高的话,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我们会把这个目标放弃掉。


因为当设定目标太高,没有办法达到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颓废的状态,类似破罐子破摔的感觉。没有主动积极去追求的目标,也就不会有享受努力的过程,更体验不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05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是一个依赖的人,但又觉得自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到底哪个是自己呢?


依赖在精神动力学上有一种认同的方式,叫“依赖性投射认同”


依赖性投射认同,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当两个人都在一种无意中接受了这种投射认同,一个投射一个认同,然后再反投过去的时候,就会出现两个人的关系中对自己的一个理解,或者对方眼中看到的自己。


依赖的人看到一个脆弱的自己,就特别容易同情自己,特别脆弱,对方被依赖的人也会同情依赖的那一方。


这种同情有可能会变成了被依赖的人去满足依赖人所提出来的诉求,如果不满足的话,自己心里有一种特别强烈的愧疚感。


另一方面,这种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会跟外面的人走得越来越远,无法拓展外在的世界。


同时,两个人之间又觉得彼此被控制了,什么叫彼此被控制?当一个依赖的人和一个被依赖的人,两个人的相处模式,你会发现彼此的冲突特别多。

一方面的冲突就是挑剔,责怪;


另一方面的冲突就在于两个人没有实质的生活内容。


一个在意自己对对方的照顾是否被对方肯定,另一个就觉得你对我的照顾还远远不够。对于被依赖的对象,对方会有更多的期望,当这种期望被打破了以后,就会有强烈的失落感,或者说恐慌。


然后,被依赖的那一方,觉得对方对我的要求太高了,以至于我感觉到无能为力,所以又对对方的期待又提出一个指责。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会再有一个自在的空间,所谓的自在空间是什么呢?被依赖的人,他也没办法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要与你有关。


当我们特别依赖于他人,或者说我们也依赖于被他人依赖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一方面,我们要去发展外在空间,在外部世界里能够有很好的体验。


另一方面,享受彼此依赖的同时也要保留个人自在的空间。在这种情形下,你可以在两个世界里自由的游走,不会有一种对被绑住的感觉,你会变得特别自由。


因此依赖个体化,你可以自主性,不是说不依赖,而是有更多机会去发展外在体验。


我们依赖于他人,实际上也是给自己套上了枷锁。


当我们决定去拓展外面的世界,在外面的世界有很好体验,而且获得满足的时候,你会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吸引自己,那么在这一刻依赖就会打破,个体化的过程也会进行,那么你就拥有自在空间。


——内容节选直播课程《不依赖:当你下定一个决心,全世界都会为你开路》

作者简介 |  胡慎之,胡慎之关系心理(微信公众号ID:hushenzhixl),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爸爸发起人。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顾问,蔡康永情商课首席知识合伙人,中国最有影响力心理学家五十人,喜马拉雅千万级课程作者。
排版:小鲸鱼   Claire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