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大赏盘点 | 精选书评推荐,必读书单mark!

嗨,好久不见~~这里是爱读书的小馆(*^▽^*)

阳春三月天,最美读书时~在读书月期间,答疑馆社区特设将近一个月的书评大赏活动(0227-0325)来号召大家一起读书、写书评!

书评大赏活动详情:http://www.xinli001.com/qa/100587696

在这次活动中产生了非常多的精华书评回答,答主们的精华书评值得被更多人看见~在遇见精华书评回答的同时,还能mark心理学好书,一起来围观20篇精选书评回答↓↓↓↓


 精选书评回答1:

▷ 来自答主:咸鱼Rey

▷ 书籍推荐:《被讨厌的勇气》-豆瓣评分8.6

《被讨厌的勇气》讲述了基于阿德勒的思想引发的一个关于“哲人”和“青年”的故事,采用对话体的方式来剖析阿德勒的思想因此对比起阿德勒本人的《自卑与超越》等书,是更为容易理解的,书里并非采用极端特殊的案例来分析,而是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触动。


同属于精神分析流派的阿德勒,虽然没有佛洛依德的名气,但他的很多理论都具有反常识的意味:包括否定佛洛依德的原因论、否定存在精神创伤;否定寻求认可欲求;认为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存在的等等, 可谓相当硬核。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推荐配合朴树的《No Fear in My Heart》一同食用~你会猛然发现这简直就是一剂烈得不能再烈的猛药,让你无法逃避,又让你豁然开朗。


你在躲避什么?

你在挽留什么?

你想取悦谁呢?

书中哲人说,当舞台上的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时,你是看不到周围的一切的,这就是真实的人生,你无需执着过去,无需关注未来,因为未来只是“潜在性的人生”

如果你总以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无需行动,那你永远都没有进步。人生总是处在完结状态的,无论是20岁还是90岁死去,都是完结的、完满的人生。

其实书中精彩的观点实在是非常多,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常常产生对阿德勒老师的无比敬佩感,因为他的思想即使是放到当代也是非常创新、超前的。

但无论你对他的观点是否全部认可,但阿德勒的心理学是“行动的心理学”,鼓励我们用行动改变生活,我想这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自省的。阿德勒对人生的自信心,来源于他“认证谨慎”得活好此时此刻。

※ 该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完整书评回答:【书评大赏】《被讨厌的勇气》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

精选书评回答Vol.2:

▷ 来自答主:吴子系

▷ 书籍推荐:《当下的力量》-豆瓣评分8.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下的力量》的作者艾克哈托站上了比我们更高的位置,所以提供了很多我们这些在山中混混沌沌的“普通人”很难获取的视角和信息。

这书确实很容易让人困惑,原因有三:

其一,他讲的,是我们所不熟悉的世界,不熟悉,理解起来就难;

其二,作者使用的语言,是在物的世界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用来描述他所见的“其他”世界,本身就不太那么“好用”;

其三便是作者自己的局限,提到“灵性”世界,多数人会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是”视力”,也就是能”看到”,但实际上,无论是哪个世界,都和物的世界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则。

“看”可以得到表象,但要理解背后的规则,都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认识能力,作者没能将他所见所感讲得那么清楚,可能是他对自己之所见的所以然还没有足够深入透彻的认识。

回到”当下的力量”这种说法,不是说过去是桎梏而未来是幻觉,不是说把眼光放在当下就有力量,有力量的不是当下,而是认识到到底什么是我之(所以)为我的”本质”,不再被别的什么所迷所困,这种”安住”于“本质的我”的状态,会让人拥有力量。在这种状态中,过去不会约束你,未来不会迷惑你,与你在一起的,就是当下,所以“当下的力量”也算妥帖。

“当下真的是最重要的吗?”当下确实重要,因为每个人真正活着的时刻,就是当下。同样重要的是,以“真正的我”清醒地活着,而不是以“迷了的我”如梦般地活着

虽然以上评论看起来不是非常“热情”,但是,《当下的力量》这本书,我本人五星推荐,因为即便它并不完美,但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相对于完美,方向才是最重要的。(作者的另外一本书,名字就是《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同样推荐)

※ 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本书书评回答:如何评价《当下的力量》,并如何做到真正聚焦当下?


精选书评回答Vol.3

▷ 来自答主:张煜宵

▷ 书籍推荐:《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豆瓣评分9.4

这本书太适合心理学初学者来看了。

1.首先,这本书里收录的研究文章是标准的心理学论文格式。
这让读者看到,
1)心理学是门科学,是有实证依据的;
2)心理学分成实验心理学(在学校里面做研究)和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医院临床应用)这两大分类,而不仅仅是心理咨询。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心理学,更多的是偏向于前者。

2.其次,这本书里面的章节是按照”基础心理学”或者”心理学入门”的课程结构来安排的。

3.最后,举个关于”男性-女性-中性化”的例子,来说明这本书里实验结论的演变过程。

实验者会对量表进行仔细的编撰,对信效度进行反复检验,同时根据时代和应用不断修改。用于此实验的性别角色量表BSRI就是这样诞生的。

想象一下,把一个耐心、敏感、负责、坚定、自信、坚强(积极双性化)的人(无论男性女性),和一个神经质、羞怯、软弱、专横、吵闹、尖酸(消极双性化)的人进行对比,我们是什么样的感受。

上面的过程,就是实验者对结论和应用一步步修缮的过程。可以让我们看到,心理学里面一句话的结论背后,是反复的仔细的斟酌。

由此也可见,书里的推敲过程或许有反复,可语言非常通俗易懂,是非常适宜阅读的。 

※ 该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完整书评回答:书评大赏|《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初学者能看吗?

精选书评回答Vol.4:

▷ 来自答主:千千鸭

▷ 书籍推荐:《身体从未忘记》-豆瓣评分9.1

《身体从未忘记》可以说是一本创伤治疗的医学史,也可以说是一本日记,作者作为一位具有三四十年创伤治疗经历的医师,把他的经验向大家展示出来。

有时候,时间并不会治愈一切,曾经所经历的创伤,我们的身体会记住。

那些困在过去的人,他们并非不想走出来,而是走不出来,因为创伤改变了他们的大脑……那些童年时期受到的虐待和忽视,会深深的印刻在身体上

书中也介绍了其他很多方式,比如谈话治疗,眼动脱敏与再加工,家庭排序,系统脱敏,瑜伽疗法,身心疗法,神经反馈治疗,三位一体大脑,戏剧疗法,催眠等等。

其实,这些所有的方法都值得专门去学习,而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那些经历过创伤的人从创伤中走出来。也许,你经历过重重黑暗,但是,请记住你是能让世界洒满阳光的人(*˙︶˙*)☆*°

※ 该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完整书评回答:【书评大赏】《身体从未忘记》适合有创伤的人阅读吗?

精选书评回答Vol.5:

▷ 来自答主:张煜宵

▷  书籍推荐:《自控力》-豆瓣评分8.3

几年前就因为”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的名头买了这本书,一直闲置在书架上,担心它会和其他应用类的工具书一样,打着鸡血和正能量。但出乎意料,它并不是。书里的内容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自己,甚至有些部分非常”反常识”。

1.意志力就是驾驭”我要做”、”我不要”和”我想要”这三种力量。

人脑的【前额皮质】进化了,它的主要作用是让人选择做”更难的事”。
前额皮质分成了三个区域:
– 左边区域负责”我要做”的力量;
– 右边区域负责”我不要”的力量,克制一时冲动;
– 中间靠下的位置决定”我想要”的力量,记录目标和欲望。

当我知道这三种力量都有神经学的支持,就更能理解它们之间时不时的矛盾和冲突,也会明白,要让它们更好的合作,就要像锻炼肌肉那样去锻炼它们。


2.【多巴胺】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乐。

这一点是不是很神奇?原来我一直误解多巴胺了。

当多巴胺劫持了我们的注意力,大脑只会想如何获得或重复那个触发它的东西。这是大自然的办法,它保证了我们不会因为不愿意采集浆果而被饿死,或是因为觉得很难吸引潜在伴侣而加速人类灭亡。

进化根本不关心我们快乐与否,但它会利用对快乐的承诺,让我们不停地为生计奔忙。而且,大脑正是靠对快乐的承诺让我们不停地去狩猎、采集野果、工作和求爱,而不是让我们直接感受快乐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最不喜欢的东西,或者无聊的事情”多巴胺化”,把它们和【奖励承诺】联系在一起。
就像神经营销学中给到我们的奖励承诺:

“免费””省钱””食物””有魅力的人””新品””一日促销””特供最后一件”…

3.意志力的最大威胁之一:”那又如何”效应。

它指的是,导致更多堕落的行为并不是第一次的放弃,而是第一次放弃后产生的【羞耻感、罪恶感、失控感和绝望感】。这样,我们就进入了”放纵-后悔-更严重的放纵”的恶性循环。

怎么打破这个循环呢?不是自我批评,而是自我谅解。

罪恶感和自我批评会让我们想到”那有如何,我还不如再放纵一下自己呢”。它不仅耗尽了”我要做”的力量,还耗尽了”我想要”的力量。
而【自我谅解】能帮助我们从错误中恢复过来,因为它能消除人们想到失败时的羞愧和痛苦。
所以,失败的时候,请原谅自己。

※ 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本书书评回答:【书评大赏】怎么解读麦格尼格尔经典《自控力》?

精选书评回答Vol.6:

▷ 来自答主:白帽子

▷ 书籍推荐:《人间失格》-豆瓣评分8.3

一,太宰治《人间失格》之白

实在地讲,要仅凭个人这一丝感觉,仅仅还不到而立之年的人生时长,便要来谈一位在日本及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作者的经典之作《人间失格》所勾勒出来的轮廓,这真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故而,我只能把这一次用文字说话的机会称作是大胆尝试。

当我们说起太宰治,我们中有许多人恐怕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的代表作《人间失格》(我不禁想在此刻问问我自己,我是否知道这四个字的所有排列与组合的基本意,引申义是什么?人间失格是什么意思?)

我想,我可能不太知道,比如,我的第一疑问是:“人间失格的’格’是指什么?”是格调,是格格不入,还是人格、品格、性格?我不知道该如何在一瞬间准确捕到“格”的基本意,当然,此时此刻的我也并不愿意通过任何渠道去寻求答案或解释。

那么,在上面所列出的选项中,我的选择(猜测)是什么?答案是格格不入这一项。然而,其准确含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总能有办法知道,而且还可以知道得更多,假如我们真诚,假如我们愿意。

有声音可能会这样提问,你凭什么这样认为呢?我可不这样认为!(没有关系,我们并不是在做判断题,也不是要进行辩论,这里没有正方,也不需要反方。)


每一刻,每一双想要看见的眼睛,想要思考的头脑都会有千千万万个不同的解读,我们要的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营造的是百川归大海,涓涓细流成江河的那种浪漫与壮观。 

※ 该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完整书评回答:【书评大赏】怎么看待《人间失格》?有积极意义吗?

精选书评回答Vol.7:

▷ 来自答主:徐若航

▷ 书籍推荐:《逃避自由》-豆瓣评分9.2

书里讲的社会、文化问题虽然在我们现代的国内读者看起来有些距离,但是,这本书本质上讲的其实是人的处境和发展问题:人为什么又会害怕自由?要怎么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安全感?

“自由”这个词好像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但是仔细一想:假设你是“自由身”,如果指代工作,说明你没有工作,需要不依赖别的机构自食其力;如果指代关系,说明你是单身,需要一个人负责自己所有生活和情感需求……不管是哪方面的自由,都意味着自己要承担这方面的所有后果。

所以弗洛伊德也说过“很多人不会真的喜欢自由,因为自由意味着责任”。

很多时候人们对“责任”的理解就是一种“不自由”。

“很多时候人们误以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实际上自己想要的却都是他人期望的”每个人都活在关系中,也因此,我们追求的“自由”也和关系有关:

· 工作太累的人会觉得“更多休息时间”是自由;

· 学校的学生觉得放学想干嘛就干嘛是自由;

· 婚姻里感到被束缚的人会觉得“出轨”是自由……

这些“自由”其实都是建立在不自由的基础上,没有那些限制自己的条条框框,自由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是让本能来主导自己,和自由无关;而且很多时候自私的背后更多是一种不满足,自私的人很难真的喜欢自己和自己的选择,更多只是通过沉迷于物质来逃避自己

※ 该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完整书评回答:【书评大赏】读了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有何感想?

精选书评回答Vol.8:

▷ 来自答主:徐若航

▷ 书籍推荐:《爱的艺术》-豆瓣评分8.8

这本书其实可以和弗洛姆其他书结合起来看,因为主题其实都是在说人的自我实现,并以此为基础和别人产生联系的问题。

也是一本咨询师经常推荐给来访者看的一本书,爱情不仅是被动的对象选择问题,更是一种主动的能力问题,是两个人共同经营的结果,也让每个人看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这种可能性。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很多人会因为恐惧孤独,或者因为其他需要而渴望爱情。自己缺乏爱别人的能力,却希望别人能成为这样的人,把自己的很多无能为力当成是别人必须实现的东西。这是很多人感情会失败的核心问题。

爱情的四个要素:“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他的结论也很简单:如果我们拥有爱自己的能力,也会自发地去关心和尊重别人。而爱自己的一个核心内容是“成为自己的父母”:摆脱实际父母的影响,像母亲一样无条件接受自己、相信自己;像父亲一样,理解事情的后果和自己的责任。

※ 该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完整书评回答:【书评大赏】《爱的艺术》对你的亲密关系有什么帮助?

精选书评回答Vol.9:

▷ 来自答主:shirley❤

▷ 书籍推荐:《微习惯》-豆瓣评分7.6

可能很多人认为,要养成好习惯,就需要艰苦的努力,要靠短期的强化训练。其实不然,怎样可以不用吃苦,也能养成好习惯呢~

好习惯可以带给我们愉悦感而不是受罪;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靠长时间的积累才可以。

《微习惯》中提到:“前额皮层的管理功能非常活跃,反应灵敏,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意志力,基底神经节的自动功能不仅强大,而且效率高,它们能节省精力,无需持续监督,就能处理各种任务”。

微习惯成功的基础就是建立在这些特点上。

先从一个微小的习惯开始,走出这重要的第一步。而对于有拖延症的同学,微习惯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拖延症关键的一步就是没有强大的意志力无法开始第一步行动,无法养成习惯。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微习惯开始一点点改变。

※ 书评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书评大赏】有人读过《微习惯》吗?怎么建立微习惯?

精选书评回答Vol.10:

▷ 来自答主:老虎今天吃草~

▷ 书籍推荐:《自卑与超越》-豆瓣评分7.6

这本书里,作者围绕三个层面的关系展开讨论——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亲密关系。

对这三个问题如何看,是一个人的人生哲学。在书里,作者倡导“合作”的精神,这是解决一切人类关系的基本原则。合作的前提,是存在一个更大的共同体,这里有自己,也有他人,有社会。

从现实意义来说,人类从远古至今,是通过建立协作的关系,去向恶劣的自然环境谋取生存资料。从游牧时代开始,男人狩猎,女人采集,氏族部落一整个族群共同抚养幼小的孩子。到后来的农耕时代、工商业时代、以及现在的科学时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没有人能退居回到离群索居、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从心灵意义上说,我们的祖先以集群的方式生存下来,这种心灵上的相互依存已经写进了人类的基因图谱。我们的感觉、知觉是为求存而设定的,假如人类没有相互依存依恋的需求,每个人都是一个独来独往的单子,那社会协作就不存在,我们的智人祖先就无法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延续至今。

亲密关系是建立在性联系基础上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最强大之处在于,他把心理活动的底层规律揭示出来了。每个生物都有求存的本能,因此生存和繁衍的需求,是我们人类,乃至每一种生物的内在驱动力。家庭是直接在这个纽带上展开的,也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就像一个小社会,从这个小切口探入,可以解读很多可放大和迁移的人际规律。 

※ 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本书书评回答:【书评大赏】《自卑与超越》对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精选书评回答Vol.11:

▷ 来自答主:千千鸭

▷ 书籍推荐:《最好的告别》-豆瓣评分9.0

《最好的告别》原著的名字是《Being Mortal》 ,Mortal这个词意思是——凡人的,终有一死的。多么直白而又残酷的名字……这本书关于衰老和死亡,每一个凡人如何优雅地与这个世界告别,现代医疗又要如何安顿一颗颗无处安放的灵魂?

书中也提到了“老人院”,在很多老年人的眼里,作为生命最后一程的地方,老人院是恐怖的,寂寞的。千千也曾经在养老院做过一段时间的公益活动,和几位老人聊天时,他们向我讲述,他们的孩子是怎么样抛下他们的,从他们的眼里我看到的是无助与寂寞……甚至有一些阿兹海默症的老人,终日眼神暗淡,只看着一个地方……

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感到特别的痛心,我们是不是有更好的选择呢?或许,现在,我们可以多陪一陪父母,听他们讲一讲曾经的故事。是的,就现在。

在某些方面,这本书似乎也有一种“生命教育”的意味,我们永远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到来。所以,难道不应该珍惜当下的每时每刻,珍惜生命吗?!而对于那些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伸出手,给他们一束光呢?

※ 书评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书评大赏】关于衰老死亡,如何评价《最好的告别》?

精选书评回答Vol.12:

▷ 来自答主:张仁军

▷ 书籍推荐:《非暴力沟通》-豆瓣评分8.4

个人觉得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尤其适合准备进入婚恋关系的情侣夫妻细读,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很多家庭悲剧的出现,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社会负担,促进更多的家庭夫妻关系稳定和谐发展。

尤其是作者在书中写到的“它不只是沟通方式,更是一种不断的提醒,使我们专注于自己人生追求的方向”,个人这句话写的非常的好!这样的方式可以说是自己人生旅程上的一盏明灯,为自己的前行照亮方向。

暴力沟通,尤其是在家庭暴力事件当中,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夫妻其中的一方或者是双方都在有形无形当中对着自己的亲人使用着这样那样看的见看不见的“暴力攻击”,从而激怒对方,酿出很多家庭悲剧。

在我的身边,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事情,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更是经历了很多的暴力沟通过程,和家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好,生活的非常痛苦,学习了心理学以后,慢慢尝试着用比较平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不再使用暴力的方式,和家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也就没有了那么多的痛苦,轻松自然舒服了很多,所以更加觉得非暴力沟通是合理合适的。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很多暴力和非暴力沟通的区别,言简意赅,又通俗易懂,值得推荐给更多的朋友们阅读。 

※ 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本书书评回答:【书评大赏】《非暴力沟通》一书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精选书评回答Vol.13:

▷ 来自答主:熊猫君刘女士

▷ 书籍推荐:《乌合之众》-豆瓣评分8.2

从一开始,这本书对于我而言,就代表着一种被多数人力量所驱使我去做非我初衷的选择的特点。

但这本书我的的确确认真的读了,它的确有读一读得价值。

弗洛伊德对这本书有着极高的评价,他说:“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

我们经常会感受到“集体压力”的强大,因为人是具备社会属性的,虽然每一个人都各有特点,但是当我们所属于一个集体的时候,我们总是下意识的把自己的步调和集体一致,目的是为了迎合大多数人,太获得心理上的归属感

就像是硬币的两面,对集体的归属会让我们获得安全感,但是,当我们的真实想法存在,而我们的想法和集体齿轮不吻合的时候,为了生存下去。

我们会把自己的棱角磨平,放弃【自我意识】,称为集体的附庸。

就好比,当年大家都在宣传这本书,大家都在说自己读过,哪怕我不想买,我也终究对于集体的力量妥协,在17年的时候,走进了书店,买下了这本书。

“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摘自《乌合之众》 

※ 书评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书评大赏】《乌合之众》这本书如何?有历史局限性?

精选书评回答Vol.14:

▷ 来自答主:张凯丽kelly

▷ 书籍推荐:《我们内心的冲突》-豆瓣评分8.6

这是那个年代,敢于公开叫板弗洛伊德,虽被打压,可依然活下来的女性咨询师,和她干过同样挑衅叫板之事最终自成一派的还有阿德勒和荣格。

若在心理学历史上评选出什么十大杰出女咨询师,卡伦霍尼当之无愧入选。

关于神经症的研究新发现,卡伦霍妮直接在序言里用设问句带入“我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称我的理论是更好的理论呢?”,傲气尽显。

生活上,她是位性自由主义者,主要围绕男人而展开,对男子追求,然后失望,然后再追新的,同学不放过,老公的朋友也不放过,同一时间爱几个。

她曾说过女性只有在性生活方面获得自由,才能有力量,才能独立。

对力比多的释放,没那么多压抑,也正像她的文章一样,非常的自由,敢于说下去,让人读的痛快,酣畅。

她渴望成就和掌控,对男性权威的平常心让她实打实地把自己理论中的独特性给展现出来,她为此骄傲。她做得很好,这是本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但她与那些神经症始终保持一定距离,这可与她医生背景有关。

当她把某些细腻的情感解析的淋漓尽致时,像拿着冰冷的手术刀在给病人心理解剖,读起来有不寒而栗的感觉,对象似乎不是活生生的人。


※ 书评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书评大赏】神经症患者看《我们内心的冲突》有帮助?

精选书评回答Vol.15:

▷ 来自答主:张煜宵

▷ 书籍推荐:《情感勒索》-豆瓣评分8.2

“苏珊””苏珊””苏珊”——在许多案例中,我们总能看到本书的作者,被来访者无距离的这样称呼着。

也正是这位苏珊,在《情感勒索》中,用两大部分,告诉我们情感勒索是什么,以及怎么做。写作思路非常清晰,尤其是第二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法,逻辑性之强,让我感受到了充足的男性特质。

1.迷雾

情感勒索者会制造一种”迷雾”(FOG)状态来达成目标,即引起受害者内心的【恐惧感(Fear)、责任感(Obligation)及罪恶感(Guilt)】。

这三种情绪,是贯穿始终的,受害者会感觉到的情绪。

苏珊认为,情感勒索的危害性并不在于受害者实际上答应了勒索者的什么要求,而在于受害者【自我完整性】的损失——一段健康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关爱、替彼此着想、希望对方更好的基础上,否则对双方都是有害的。

2.自我完整性
当我们对某人的要求有些疑虑,但又说不出是哪里不对劲,或是想评估应允这项要求需付出的真正代价时,可以问些有关自我完整性的问题。

3. 非防御性沟通
当我们觉得快要被情感勒索的压力淹没时,要使用SOS:停下来(Stop)、冷静观察(Observe)、制定策略(Strategize)。而非防御性沟通,是”制定策略”里面的一种方案。 

※ 书评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书评大赏】如何评价心理学经典书籍《情感勒索》?

精选书评回答Vol.16:

▷ 来自答主:徐若航

▷ 书籍推荐:《直视骄阳》-豆瓣评分8.7

这本书的核心不是教人怎么死,而是因为人们面对死亡的感受离不开活着的状态。

首先,“人的一切焦虑都和死亡有关”:

担心赚不到钱、不被别人认可、没有满意的关系……无一不和死亡有关,生理上的死亡,精神上的死亡和情感上的死亡。换句话来说,和死亡有关的问题会更接近问题的本质,越接近问题的本质,我们就越清楚自己在意的是什么。

但是另一方面,死亡是一个过程,包含了很多和人切身相关的部分,单纯的“死”可能很多人都不怕。

对于很多理想主义者或者狂热分子来说,如果身体的死亡能带来更多精神上的满足,“死”并不可怕,甚至还可能是他们逃避死亡焦虑的方法。

“ 死亡最可怕的地方不在于让你丢失未来,而在于让你没有了过去。”

※ 书评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书评大赏】《直视骄阳》让你对死亡有什么新认识?

精选书评回答Vol.17:

▷ 来自答主:千千鸭

▷ 书籍推荐:《直视骄阳》-豆瓣评分7.8

人们总是把抑郁症比喻成“黑狗”,这个比喻一开始来源于丘吉尔,他写道:“心中的抑郁就像一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后来“黑狗”就成了抑郁症的代称。

“忧郁症是这个世纪的隐形杀手,不知有多少人在暗夜哭泣,不敢承认自己有忧郁症,这本书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从正面的观点来看忧郁症……”这是洪兰教授对这本书的评价。

丘吉尔是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画家、演说家、作家、记者……可以说,他具有非常高的才华,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人,谁又能想到他一直以来饱受抑郁症的折磨呢?

对某些人来说,忧郁症就有如一条鞭子,当忧郁排山倒海而来时,整个人陷入幽暗的谷底,让人感到精疲力竭,完全失去活动能力,因此为了避免掉入这种悲惨的状态,在尚未错乱到无可救药之前,病人非得强迫自己去活动,不让自己有片刻休息或放松,如此一来,反而成就了大部分人无法完成的大事,这一切都因为他不能让自己停下来,一停下来也就完了,到底有多少人的伟大成就和忧郁症的频频发作有关,我们无法确知,因为一般来说,多数人都将这种事情掩饰得很好。

实际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患有某些精神疾病,比如一些作家、画家等等……他们当中的有些人甚至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并不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才华和成就更像是贝壳里经过磨砺而长成的珍珠”,而对于他们来说,那些事迹和作品只不过是一个标签符号罢了。

※ 书评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书评大赏】读《丘吉尔的黑狗》,有利于了解抑郁吗?

精选书评回答Vol.18:

▷ 来自答主:萧潇

▷ 书籍推荐:《依恋》-豆瓣评分7.8

在《依恋》一书的第二部分,苏珊·福沃德提到,长期遭受控制型男人虐待的女性在自我的感受和情绪上受到了强烈的压抑,因为控制型男人不仅对她们的行为进行挑剔、控制,对她们的感受和情绪也是如此。“你这样想是不对的”、“你的感觉是不对的”、“你不该那样觉得”……控制型男人长期否定她们的情绪和感受,久而久之,女性也无法接纳自己的真实情绪,开始压抑、否认、麻木等等。

然而情绪和感受本身并无对错之分,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它们都是我们自我的一部分。当我们去否定、压抑它们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否定自我,攻击自我。这不仅会使人产生各种心身疾病,如过度肥胖、溃疡、紧张性头疼等等。最关键的是,它会严重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削弱自我价值感。

所以要让处于控制型亲密关系的女性改变现状,重建自我,的确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苏珊·福沃德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就为我们指明了女性重建的方向和具体的步骤。在这里,我将其总结为三点:改变前的心理建设、童年创伤的处理以及正式改变与控制型男人的相处模式

当然在建立新模式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更加激烈的冲突。因为控制型男人熟悉的模式被打破,他失去了安全感,就会变本加厉地打压女性,好回到熟悉的模式里去。这时候,不能畏惧,因为其实与你离不开他相比,他更加依赖你,所以才会千方百计留住你。这能让我们意识到,其实在两人的关系中,我们是掌握主动权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旧有的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新的行为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做好心理准备,不轻言放弃。毕竟,提升自信,让自我的生命层次更上一个台阶,值得我们这么去做。

※ 书评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书评大赏】读《依恋》可以防御PUA等情感绑架吗?

精选书评回答Vol.19:

▷ 来自答主:张凯丽kelly

▷ 书籍推荐:《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豆瓣评分9.4

这是当年我心理本科毕业后,同学们奔向各种行业唯独不是“心理咨询”,我手里捧着的圣经。这是年长我整60岁的智慧老人亚隆送给我职业生涯的一份珍贵礼物。

85条小私信里,有这样的:
?作为“旅途伙伴”的治疗师和病人
?让病人对治疗师真正有意义起来
?治疗师有许多病人,而病人只有一个治疗师
?病人比治疗师走得更远
?被你的病人帮助
壹心理答疑馆互助社区,世界和我爱着你 >> https://m.xinli001.com/qa 

亚隆在那个年龄,可号称全球权威的情况下,还会承认自己经历或处在“病我互换”阶段,病人原来是自己的医生,自己是病人的病人,甚至在这个核心价值观酝酿和启发下写了《当尼采哭泣》那本尼采和布洛伊尔互为病人的穿越小说。

当年作为愣头青,心理咨询师菜鸟的我,刚刚实习,在个人分析时有着自己的心理困境和挑战。我对自己的问题“无能为力”,我如何去“医治他人”呢?

这也是危险的,对自身问题和情结不自知,很容易投射到来访者身上。

但是,我作为病人的来访者体验到自己的痛苦,在经验着“如此艰难的人生,我却活下来了”的不易,为自己的坚韧感到心酸又骄傲。当我是咨询师时,也更容易被来访者应对无常生命变换的独特生命力感动。

当时这些观点让我认识两点:
我有心理问题,但我也可以成为咨询师。
当我成了咨询师,病人依然值得我学习。

如今我依然会受“自卑情结”和“自恋情结”影响,情绪波动,但那亚隆书里的教诲是一颗种子,在我内心发芽。? 

※ 书评回答仅为节选,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书评大赏|《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中让你最深刻的是?

精选书评回答Vol.20:

▷ 来自答主:甜阁下

▷ 书籍推荐:《亲密关系》-豆瓣评分9.4


有时在亲密关系咨询结束后,来访者会问我,有什么相关的书可以推荐来学习吗?
 
我首先想到的书,就是这本《亲密关系》,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学术著作,它的趣味性在于研究的是友谊和爱情,反映的是亲密关系里的让人又爱又恨的现象,也是日常人们最为关心的情感话题
 
而且本书的很多论述都
会刷新你的原有的认知,会用研究数据和科学论证来纠正你的偏见和理解误区
 
比如说,广为流传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说法,强调了两个性别之间的思维巨大差异,但在爱情研究里,真实的情况是,男人和女人在思维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个体之间的差异才是重点。
 
我们很需要有一些科学看待友谊和爱情的方式来帮助自己面对日常的亲密关系,而不是对一些个人观点偏听偏信。因为科学会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澄明,少走生活的弯路。
 
每个人都需要被良好的亲密关系滋养,让自己变成一个能够获得他人认同的人,成为一个能够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困难的高手。
 
那么我们就要面对爱,面对沟通,学会自我管理,了解性爱,解决关系中的矛盾冲突,在人生中的每一个阶段出现的感情问题,都需要我们拿出智慧来自我观察和做决策。
 
这本书对这些相关问题都做了详细阐述,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丰富的收获,借助这些指引,收拾起我们在爱情里的心碎,整装重新出发,寻找下一个春天。


※ 点击原问题,查看更多本书书评回答:【书评大赏】如何评价《亲密关系》罗兰.米勒这本书?

比起读书,写书评是一件不简单但有意义的事情,它要经过读书和思考,最后才形成有着独特见解的文字,同时在写书评的整理过程中有助于深层次的自我思考。


感谢各位爱读书、爱输出答主的积极参与,第一届答疑馆 · 书评大赏活动收获了300+书评回答,圆满落幕~

而读书的路程是永不停歇的,读完一本书后别忘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整理哦~!

※ 点击进入心理书屋,查看更多书评相关问题:

https://m.xinli001.com/qa/cantonal/cantonal-index?cantonal_id=113

※ 点击查看书评大赏活动专题,mark更多心理学好书:

https://m.xinli001.com/activity/2028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