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没你想的那么糟,你也不需要那么好

文:栾晶
来源:栾晶(ID:luanjing007)

有人对我抱怨,换季的衣服好久没有清出来。终于动身去做,发现去年的衣服缺乏护理,皱皱巴巴。

 

我太不整洁了,她唾弃自己。

 

我表达对她一贯的印象:仪表堂堂,走出去也是人模狗样。每次出来见我们,也并没有穿着皱巴巴的衣服。

 

她狡辩道,那是你们没见过我家里的样子。

 

我问她认为家里应该是什么样子,她列举一堆对自己不友好的幻想。例如地板应该每天拖,家具需要每天擦,厨房不能有油,衣物得每天熨烫,十年如新。

 

当我听到“十年如新”时,感到有些惊悚,然而她是认真的。我问她身边有人做到了吗?

 

有啊,我爸爸。

 

哦… …emmmmmm… …懂了。

 

这件事的冲突点,表面上看起来是:我谴责自己做不到保持家里洁净。

 

一般的人对你这么倾诉,你也就上当了。但咨询师的视角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于是咨询师会问:你认为家里要保持洁净到什么程度?

 

你具体化去看,那是个变态的程度。衣物十年如新,护理技术哪家学的?

 

然而你若去和她讨论,她却认为她非做到不可,因为现实中她爸爸做到了。如果认同得比较顺利,她会复制她爸爸,甚至衣物二十年如新。

 

之所以冲突,因为关系是冲突的。

 

那这里冲突就更沉下去一点:曾经你要求我如此,我曾经偏不

 

哪个小孩愿意这么变态,所以反抗是正常的。有些孩子反抗过头了,就形成:你爱干净,我就邋遢给你看。

 

有些起义失败,被镇压下去了。就全然认同,你怎么要求的我怎么做。

 

但是,不论是反着来,还是顺着来,最终都是认同了。

 

潜意识是这样的:你要求我,我不,我要变得和你不一样,这样我才能做我自己。然而这里埋下一个不安——如果我不像你,你还会爱我吗?也许你爱我,是建立在我必须听你的基础上。

 

于是冲突形成了,一边在意识层面反抗,一边在潜意识里认同

 

我邋遢,但我认为,我不该邋遢。

 

无形中总有一个要求悬在那里,时刻提醒我:你应该干净一点,你应该干净一点。最终这个要求沉下来,与我的灵魂合二为一,变成我内在对自己的要求:你不整洁是不对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人形成了一个“理想化的自己”

 

首先对不整洁的自己,这个“不整洁”的程度打分偏低,其实这个整洁程度已经蛮好了。

 

然后是对整洁的要求打分过分高,因为曾经就是被这么要求的。

 

这个中间的落差,就是抑郁的形成。

我tm永远都够不着那个目标,我就把自己整抑郁了。

 

宽泛点来说,到处可见。很多人有个“理想化的自己”。它有的是由父母对自己的要求演变而来,有的是为了防御曾经的弱小——我这么弱,或者我的养育者认为我这么弱,或者我的生存环境如此恶劣。于是我出现一种防御,将自己理想化,变得强大、美丽、智慧,来保护自己。

 

一般理想化自己的人,通常也会理想化别人,于是在关系中他们时常体验到失望。

 

有很多拖延症背后的动力,是对自己完成某件事的方式,产生了过高的理想化。

例如应该全神贯注,不能有一点分心。不该去聊个天,喝口水。一定要在2小时内完成。一定要获得某种收获。

 

这个要求因为定得过高,所以很难达到。于是为了防御理想化失败后的失望,他们就不再去做。

 

一开始人不太能认识到自己在理想化,尤其是有个优秀父母的孩子。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如此优秀,自己却达不到。你很难告诉他——是你给自己定的要求过高。因为他身边有成功案例。

 

但通常你在指出他的要求定得很高后,他会有一个惊讶的反应。尤其你再告诉他,可以去试着观察身边人,他们通常在几周后,就能获得一个很好的领悟。

 

他们通常被抑郁感所折磨,尤其体现在社会成就方面。但也会辐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将家里的卫生维持到什么水平。

 

  • 有人对工作不满意,认为自己本该更好。他们给自己定下无法达到的工作任务,因努力完成而疲惫不已,因无法达到而抑郁不已。

  • 有人对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应对能力不满——我本该伶牙俐齿,对所有的攻击都能快速反应回去。通常这种理想化来源是电视剧,电视剧里的台词张口就来,根本不用反应。

  • 有人对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满,他们将理想化的父母投射给自己——我是如此期待自己拥有完美父母,所以我要求自己是完美父母。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话题,但很重要。只要你看到它,你的生活也许会轻松很多。

 

首先,你没你想的那么糟;

现在,你不需要那么好。



—The End—

作者简介:栾晶,和你一起,用心理学看世界。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栾晶(ID:luanjing007)。

责任编辑:Spencer,鲸落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