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软:心理咨询行业的公共议题!

文:拉康心理
来源: Lacan心理(ID:Lacan-psy)

近期的一篇文章《为什么会对KnowYourself感到疑惑和失望》中,作者表达了对KnowYourself日益看重个体叙事和情绪渲染而对大众心理问题背后隐藏的公共议题选择性忽视的失望与不满。

 

其实,各类心理咨询平台(组织)对公共性议题的选择性忽视不仅体现在推文选题的“媚俗”上。

还表现在面对职业伦理问题时的疲软。

 

2019年2月份我们曾收到多封邮件。

 

邮件中当事人描述了一位咨询师在上百次咨询过程种存在的种种不伦理行为。

 

该咨询师为CAPA中美精神分析联盟受训学员,并在简单心理和Know Yourself两个平台入驻。

 

面对来访者的投诉,不同平台(组织)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作为直接涉事方,简单心理伦理委员会及时介入,随后公开宣布与该咨询师永久终止合作,退还了来访者一半咨询费用,并给予来访者其他必要的协助。

 

CAPA的伦理委员会也展开了调查并对来访者表示遗憾(处理结果未定出)。

 

而面对当事人的投诉,KY的回复为:


平台没有对伦理的审核力量,需要依靠其他专业机构的审查。

 

并继续允许该咨询师在KY平台接待来访者。

 

正如《为什么会对KnowYourself感到疑惑和失望》的作者对KY的期待一般。

 

这位发起投诉的来访者关注的其实不仅仅是个人的权益,期待的同样是KY、简单心理与CAPA能够承担起更多的公共责任,避免其他来访者遭受伤害。

 

然而遗憾的是,作为具备“仲裁”责任的第三方平台,我们并没有看到KY在处理此类事件上应有的诚意和力度。

 

哪怕是先暂停该咨询师在平台的工作。

KY的表现并不是个例。

 

各类心理咨询平台(组织)在处理咨询师职业伦理问题时的“疲软不堪”其实是普遍现象。

 

编订《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的临床心理注册系统(CPS)同样如此。

 

自2006年成立至今13年间,CPS系统内能查询到的公开处理的职业伦理案件仅有1例。

 

系注册督导师王星波因与未成年来访者发生性关系而被临床心理注册系统除名。

此外,再无任何相关案件信息。

 

至于是再无其他还是处理后秘而不宣,我们无从得知。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之前我们爆出的WXJ事件,和WZH在微博公开的某个故事。

都与注册系统人员有关。

 

却未见其有后续处理。

 

而《伦理守则》对注册系统内人员的约束力度似乎也不够强硬。

据说在今年4月举行的中美班培训中,有人现场向CPS首批注册督导师马向真询问关于《伦理守则》的执行情况。

 

结果马向真顾左右而言他,只说系统密码掌握在3个人手中。

 

所以,注册系统秘而不宣的处理方式明显是在自我保护。

 

而《伦理守则》更像是一块遮羞布。

 

以此维护临床心理注册系统名义上与其他组织的不同。

 

更让人遗憾的是,《伦理守则》也仅对临床心理注册系统内人员具备约束力。

 

对非注册系统人员而言,是否遵守《伦理守则》只能看个人自觉。

 

于是,当来访者面对咨询师违反职业伦理时。

 

要么投诉无门。

 

要么被咨询师合谋将伦理问题合理化为移情等专业问题。

 

最终遭受伤害的来访者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忍受。

 

而咨询师的“违法”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记。

或无“法”可依,或执“法”不严。

面对来访者伦理投诉时的疲软。

 

恰恰是整个行业亟需解决的公共议题。

公众号介绍:Lacan心理(ID:Lacan-psy),一个有趣的心理咨询行业信息平台。本文已经获得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Spencer JXLF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