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时差大叔
来源:心理0时差(ID:PsyTime)
原文标题:最新统计,95.2%自杀的人都偏内向,内向真的是幕后杀手么? | 大叔问答 Vol.02
读者提问
大叔,最近我看到很多青少年自杀的新闻,成都49中孩子跳楼、徐世海拯救 “想自杀”的青少年。很多的文章和新闻,都提到了自杀和 “内向” 有关。听到这样的消息,性格内向的我觉得很不舒服,从小到大父母也常跟我说 “内向不好”,可我觉得内向没什么不好的,我也挺健康的,内向真的跟自杀有关么?
大叔回答
收到你的提问后,大叔认真查了很多相关的文献资料。资料显示,自杀者当中内向的比例确实比外向更高,一项研究甚至表明自杀的人当中,内向者的比例达到了95.2%。[1] 可详细看完这些文献资料后,我发现内向可能为 “自杀的真正原因”背了锅。今天,我们试着来还原下被误会了的内向。
-01-
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
会选择自杀?
自杀分为冲动性自杀和计划性自杀。
冲动型自杀,也称情绪性自杀。是指在极端情绪,比如嫉妒的悲伤、绝望、烦躁的情绪被放大后,采取了极端的自杀行为。
计划性自杀,可以理解为“理性”自杀。往往是经历长期无法忍受负面情绪(比如孤独、绝望、空虚感等等),且认为没任何办法能调节情绪,走投无路选择自杀。
遭遇生意失败、情感变动而自杀的人,多为前者;患抑郁症选择自杀的人,多为后者。
-02-
为什么自杀者中内向的比例会更高
一方面,社交隔离容易被误解为 “内向”。
内向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交隔离。[2]
很多人会觉得内向,就是不爱说话、不爱与人沟通。其实内向者和外向者最本质区别是补充能量的方式不同。
外向者和朋友一起吃饭、唱k后,会觉得精力满满,而内向者则会觉得疲劳,需要回家安静的休息来补充精力。
这就导致内向者更喜欢独处。喜欢独处,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社交。
对于健康的内向者来说,大部分时候他们的社交需求较低,能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并不会因此感到过分孤单。
同时他们也具备一定社交能力,能与朋友建立恰当的联系,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对于某些不健康的内向者来说,一开始可能不接纳内向,想和外向者一样擅长社交,而由于社交能力和自身特质又达不到。
在一次次挫败中,自我厌恶感加重,甚至可能把自己和外界彻底隔离开。
几乎每个人都需要社交,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要。长时间得社交隔离会让他们感到强烈的孤独感,可能造成抑郁,进而产生自杀想法。
同时由于社交隔离缺乏朋友,导致没人能在其自杀前提供安慰、阻碍其自杀。
另一方面,自卑也容易被误解为 “内向”。
健康的内向者,很少出现自我否定等自卑感,而是接纳、认可、喜欢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更多体验到的是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
而有自卑感的内向者,常常会体验到强烈的负面情绪。
新闻报道,成都 49 中自杀的小林,在与同学交流中常常表现出自我否定、贬低、多虑等情绪状态。
大叔无法想象,小林因自卑内心经历了多少痛苦,才会选择自杀。
-03-
外向的人也会自杀
除了 “社交隔离“ 与 ”自卑“ 等长期造成内心痛苦的因素外,”冲动“也是自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方明昭的研究发现:自杀者中有1/4的人属外向性格,他们自杀可能与一时冲动有关。[1]
另一项研究也发现,对于有自杀想法的男性来说,外向比内向更容易真的实施自杀行为。[4]
也就是说,外向性格的人如果同时伴有自我中心、情感变化大、易激惹等特质,别人自杀只是想想,而他们很可能就去做了。
-04-
请不要再给内向贴标签
我们之前写过澄清内向的科普文章,文章链接是:https://mp.weixin.qq.com/s/-WmRd7foCv-C-_pPTjgyxQ
而事实上,很多人依旧在误解内向。大叔的一个朋友,从小就被父母批评 “不爱说话”、“太内向了”,常常会因此自责,觉得自己不好。
上面我们提到,因不接纳内向导致自我挫败、进而形成社交隔离,自我评价低等都是自杀的影响因素之一。
我在想对内向的误解,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也加剧了内向者的自杀倾向。
如果内向的孩子,能被告诉 “内向是上天赐予你的礼物”、“你是很棒的孩子”、“你可以利用内向的特质与人深度交往”……
世界就会少很多自杀的悲剧,多一些快乐的 “内向” 孩子。
最后大叔想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给 “内向”贴上 “容易自杀”的标签,而是要去探究自杀背后本质原因并预防,减少其发生的可能性。
少些误会,多些真正的探究与理解,才能让悲剧不再发生。
世界和我爱着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