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思纯又惹怒键盘侠:掌握两种思维,远离“网络暴力”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伏尔泰

 

最近,马思纯又上热搜了,据说她交了一个“不靠谱”的男友。有些网友直接批评她“交错男友了,必须分手”。


马思纯本人也曾在节目中谈到了自己曾经因为“胖”饱受网友“批评”,每当她稍微胖点,网友会义正言辞的批评,甚至有时候言辞过于激烈,把马思纯挂上热搜。


《七月和安生》获奖后,她也屡屡被网友质疑“开后门了吧,不然这么好的资源怎么可能落在她头上?”……

网友们对待马思纯还算比较“温柔”的。


2020年,23岁的日本女子摔跤手木村花在参加真人秀《双层公寓》后遭遇网暴,最终选择自杀。


2019年,韩国女星崔雪莉因为网络暴力自杀,不久之后,她的朋友女星具荷拉也自杀了。在好朋友崔雪莉去世之后,具荷拉曾经在一次直播中表示会带着崔雪莉的努力好好地生活下去,但是在那次直播中,有人喷她是作秀。随后,她的一张躺着的自拍也遭到了谩骂。


“网络暴力”不仅“伤”人,还会“杀死”人


01

何谓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一类由网民发表在网络上的并且具有“诽谤性、诬蔑性、侵犯名誉、损害权益和煽动性”这五个特点的言论、文字、图片、视频,这一类言论、文字、图片、视频会对他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造成损害。


如今的“网络暴力”已经不再仅仅是随意骂人这么简单,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他人的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发布的恶语相向的言论、图片、视频。


这些内容具有恶毒、尖酸刻薄、残忍凶暴等基本特点,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伤害行为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


这些评论与做法,虽然咋看起来是在主动维护“道德”和“秩序”,但因为侵犯了他人的隐私,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去年有部火爆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就曾经探讨过“网络暴力”的影响。


在剧中,一名杀人犯在剧院使用自制机枪杀害9人。他的家人和辩护律师饱受“网络暴力”的伤害。


父母卖掉房子回老家躲避,上大学的妹妹因为哥哥的恶劣事件,休学2年最后大学没毕业,改了姓名、远离父母才最终找到一份工作。


辩护律师也受到了网友们的威胁,网友们除了威胁,还威胁的妻子,说要报复们。结果,他的妻子在朋友圈遭受了言语恐吓,因为害怕在买菜途中出了车祸,过度紧张害怕导致6个月的孩子早产,最后孩子夭折的悲剧。



你看,这些自诩自己是好人的网友,最终却伤害了他人。


02

“网络暴力”如何产生?



《我们与恶的距离》的影评中,有位网友是这样说的:


现实生活中,你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不是一个能够给出回答的选择题。但是,一些重大事件发生之后,当进入舆论狂欢中,大部分人为了开始自己道德表演,为了证明自己是恶的对立面,急于将舆论漩涡中心的主人公贴上善恶的标签,看似无可非议,但实际上,人人都是刽子手。或许,这就是我们无意间促成“网络暴力”的原因所在。


首先,网络独有的匿名环境会使得人的自我约束和抑制大幅降低使人有更高的自我揭露水平,能够展现自己的秘密,发表自己最真实的想法,从而以“真面目”示人,甚至都不需要情绪管理,直接“谩骂”。


我们在真实社会中所积累的不满情绪和偏激焦躁的心态,就能毫无负担地在网络中表达出来,这也造成了整个网络环境更具有攻击性,一言不合就可以互相谩骂,甚至辱骂,不喜欢就可以直接拉黑,我们不需要承担任何后果。因为,没有人知道,网络对面是否坐着一只狗。


其次,我们在网上打着道德的旗帜,可以摇身一变“意见领袖”,对着他人指手画脚、随意指责,甚至带领一帮人对他人开展“道德审判”,这种居高临下的对他人控制的“爽感”也会让我们一反被控制的颓势,沉溺其中,更享受“网络暴力”带给自己“优势”的地位感和影响力。


一方面,我们可以不用承担责任肆意宣泄,另一方面,还可以占领道德制高点享受自己的影响力,我们因此无意间就成为了“网络暴力”的帮凶,但却忘了:我们已经侵犯了他人的隐私,甚至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马思纯自己就曾谈到,自己备受抑郁症折磨的时候,会因为“为什么我瘦不下来?为什么我这么胖?我不该这样啊。”这些想法而感到自己连吃口饭都是罪恶的。


这是谁带来的?


正是无数将#马思纯长胖#推上热搜的网友们带给她的。又比如这次的交男友事件,感情如饮水,冷暖自知,谁又知道她在其中没有享受快乐呢?这是她自己的隐私,网友干涉她的感情生活,其实是侵犯了她的隐私。


有些网友甚至直接给韩国女星崔雪莉评论:精神病、不正常的行为……很多的评论,也让她生前最后直接回应:“请更了解我一些,观众朋友也请疼爱我一些吧,记者们请疼爱我一些吧”。这其实是她自己在求救!可想而知,这些恶意的评论,已经给她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明星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普通人了。2019年的一项调查表明,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暴力辱骂信息的比例为28.89%。可以说,“网络暴力”在身边随时都在发生


03

如何应对“网络暴力”



面对如此恶意的“网络暴力”,我们可以怎样更好地“远离网暴、保护自己”?


第一,求助法律,拿起《民法典》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就在327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布了明星夫妻张杰和谢娜起诉“网络暴力”的判决结果——对张杰夫妻实施“网络暴力”的网友被要求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当事人可以追究发帖人的民事责任,要求他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等。


如果他人在网上“攻击”我们,我们可以大胆地拿起《民法典》这个武器,搜集好证据,直接诉诸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

第二,不去看、不理睬、不回应,隔离恶意评论。


俗话说眼不见为净,对于恶意的人身攻击,过多的回应只能是恶性循环。你一句我一句的拉锯战,只能徒增烦恼,就像干柴烈火一样,越燃越烈。不予理睬,对方也会发现无趣,这堆干柴烈火因为没有了空气自己就会熄灭。


网络暴力来自虚拟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来自亲朋好友的亲情、友情随时都可以温暖那颗受伤的心。


第三,增强自我抗压能力。


网络暴力,最考验的就是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素质不同,所以观点不同、表达方式也会不同,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感同身受。释然是最好的方式,如果自己愿意,可以原谅那些不懂你的人,因为他们跟你不在一个高度上。


第四,多与亲朋好友聚会,获得社会支持


网络暴力来自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受伤,在现实生活中,来自亲朋好友的亲情、友情随时都可以温暖那颗受伤的心。


第五,主动营造传播正能量的环境。


如果每个人都希望在网络上释放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无形中,网络就变成了人们情绪的垃圾桶。但情绪也是会传染的,但如果现实和网络上的正能量多了,人们心态自然健康,也会相对减少网络上的暴力。



所以,我们如果要让自己“远离网暴、保护自己”,自己首先不要“网暴”,不要发布“网暴”的言论,以身作则,维护好网络环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个人都做好了,社会才能变得更好。这也就需要我们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弄清事实再做判断,不做键盘侠,当一个理智文明的网络人。


同时,我们还需要具有“界限感”,明确“隐私”范围。有些时候,我们常常掌握不了网络披露信息的尺度,其实源于我们的“隐私感”和“界限感”不清,这是深受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影响。


在集体中,我们容易去个人化,个人“隐私”和“界限”因而变得不太重要,我们也就很难掌握“隐私”的界线所在。


比如很多父母认为偷看孩子日记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将他人的身高、体重或照片等个人数据分享到网络上……这也才有了各种“艳照门”的诞生。


所以,除了“批判性思维”,我们还需要“界限感”思维来帮助自己明确“隐私”范围,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


只有当我们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了解真相;具有“界限感”思维,能够分清隐私范围,我们才能营造出传播正能量的环境。


思维变了,环境变了,我们才能更少地出现“网络戾气”,而是文明地“网络表达”,这种氛围又会让人更加主动地维护正能量的环境,保护自己和他人,变成温暖的水滴润泽心灵,润泽世界。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愿我们都能成为温暖的水滴润泽心灵,而不是寒彻人心的雪花。


文:素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美国正面管教父母讲师,沙盘游戏治疗师,人际关系咨询顾问,英国思维导图导师。个案时长近1000小时,10年+管理,4年+心理,以结果为导向,陪你玩转职场,情感家庭幸福,设计人生做自己,活出素心享清欢!)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