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的爱与恨:我们如何引导青少年的热血和青春?

饭圈,简单说就是粉丝群体,近年来在媒体上很流行,动辄上热搜,或者是某明星饭圈群体为明星疯狂打榜,或者是某饭圈女孩颇具领导力,引领粉丝们做慈善等等。

 

说饭圈一些人可能不理解,但说追星,肯定大家都了解,哪个少年不追星——这基本上是当下青少年生存状态的描述。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心理,让孩子们热衷追星?饭圈为何如此之火?我们又怎样引导青少年在此过程中迸发出的一腔热血,引导他们的活力和青春呢?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星

 

儿时我也追星,记得那时候凤凰台还能看日本偶像剧,经常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爸妈太忙,也管不了太多,所幸还是没耽误学习。

 

高中时开始粉黎明等明星,还跟同班女生一起写了一封信,邮寄到香港,过了一段时间,还真没想到,在我们的小县城,我们收到了从香港来的信件——应该是黎明的工作人员寄来的, 是他的海报挂历之类,这让我和小伙伴高兴得要跳起来。

 

那时候一群半大的孩子们还流行唱歌,把那些港台歌曲抄到歌本上,下课就在那里几个人对着歌本哼唱……那样的日子,想起来也真是有意思。

 

当然,高中也迷一些文学或者哲学家,比如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当听历史老师引述《道德经》里的名言时,老子就成了我的偶像,一位如此有思想的哲人;我也喜欢纪伯伦,看了他的《沙与沫》,经常和同学一起朗读他的散文,觉得好喜欢!

 

想起这些点点滴滴,都是青春的美好。

 

现在的孩子们追星的行为也是类似,不过物质充裕的互联网时代会更疯狂一些。小一些的孩子迷上奥特曼,可以几个人连比带划地讨论奥特曼各种人物,搜集各种卡牌和玩具,互相分着玩,也互相攀比,饶有乐趣。

 

大一点的孩子,喜欢当下流行的各种明星,国内或者日韩,经常塞着耳机听歌曲,经常去偶像的各种社交平台上留言,或者加入饭圈网络平台,和其他粉丝一起交流。一般来说,行为还是可控的、正向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追星的冲动,饭圈的出现,都无可避免。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急剧发展的时期,喜欢更多的新知识,也需要一些互相能讨论、能行动的象征物。

 

但是他们多数是不能直接介入一些活动,或者操控一些对象的,所以,他们自主的追星行为,以及在这个追逐过程中的自尊感、自信感、团体归属感,就让他们欲罢不能。

 

并且,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也逐渐开始需要参照群体,随着他们对同伴关系的越来越重视,他们开始希望自己变成那些荧屏上优秀的人,无论是真实存在的偶像,还是虚构的偶像。

这样他们感觉到力量感和存在的价值。

 

 

有时候,饭圈开始疯狂

 

但有时候,这种追星行为看起来有些疯狂。

 

有时候是自发的,有时候是被引导的,饭圈粉丝们围绕给明星打榜、冲数据、搞活动、做慈善等,忙得不亦乐乎,物质优渥的孩子们常常也没数,可能就把自己的零花钱冲进去了。

 

当然,据媒体记者调查披露,也有一些饭圈,由于利益巨大,被一些专业运营者或者庄家控制,向饭圈集资,甚至有圈主私吞了饭圈粉丝给偶像的钱,但是偶像其实也拿不到。

 

另外一面,不同明星的饭圈之间互相攻击,特别受到黑粉群体的煽动,有时候发起冲量大战,饭圈的非理性一面就表现出来,就像勒庞《乌合之众》里面提到的,群体数量巨大的聚集,

大家各种模仿或者误会行为,往往转为非理性的行为表现,当中的人都无法控制。

 

有时候,饭圈文化也是不受控制的,一度风靡的祖安文化就是以说脏话为乐,大家在这个空间里打游戏,也互相吐槽,甚至吐槽得越狠,越受追捧。这种“审丑文化”当然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成长。

 

为此,有关部门特别发出通知,提醒各平台防止青少年介入饭圈的冲量行为、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行为或一些不受控制的慈善集资行为。

 

饭圈的正向一面

 

通过以上分析,饭圈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不可阻止性,它是青少年身心成长过程中寻找理想型参考的必然,也是一种有益的团体社交游戏。

 

我观察那些讨论套特曼时两眼冒光的孩子们,其实这是生命之火,一种生命力的迸发,引导得好,让孩子能够有所热爱,而不至于沉迷,其实是一种很好地对生命的促进,对孩子的身心其实都会有好处。

 

我曾经看到一位女孩子,由于崇拜一位主持人,就立志考播音系,到最后她真的考上了,并且在讲座场合见到了她的偶像——这就是一个饭圈正向促进的例子。

 

我曾经看过一个TED演讲,一位社会心理学研究者把研究视角聚焦到了饭圈女孩子,当她深入研究她们时,越发觉得她们的神采飞扬和热情洋溢。

 

比如她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动员形成一个小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人财物力的准备,去做很多事情,这位学者举了一个例子,曾经有偶像在公路边停车,吐了,不知道怎么被饭圈知道了。

 

没过多久,附近的饭圈女孩就来到了这里,把这里装点成一个临时拍照景点,在这里拍照留影,分享给其他的饭圈孩子们。

 

上述学者看到的倒不是恶心和怪异,而是孩子们非凡的行动力,如果善加引导,什么事情能做不好呢?

 

于是前段时间举国上下忙碌抗疫的非常时期,我们偶尔也会见到某明星的饭圈集体捐资到一线,行动力让人很赞。

  

除了饭圈,我们还能给孩子们什么

 

当然,除了饭圈,我们还能引导孩子做更多正向的事情。

 

她们喜欢饭圈,是因为饭圈的和平、友好,为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有共同的兴趣和话题。我们其实也可以给孩子们提供类似的空间和平台。

 

小到一个家庭,可以试着放手让孩子参与更多的家庭事务,比如收拾屋子、做饭、烘培、购物、做旅游规划等,只要放手,相信她们也可以在真实的舞台上,做得很好。

 

在社区或者一些机构,我们也可以推出专门针对青少年的休闲活动场所,提供各种工具让他们开展实验。

 

近两年,每年暑假,由科研机构和多家互联网公司发起,都会在杭州举行2050创客大会,

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们缴纳很少的报名费,就可以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创意发明。

 

他们或者带着自己做的无人机、小汽车,甚至是各种稀奇古怪的发明,他们也带着自己头脑中的各种天马行空的点子,一起在各个主题论坛具体研讨,如何让我们的地球更:更环保、更便利,让人们之间更有爱。

 

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尝试,其他的我们给青少年提供的空间,也可以借鉴。

 

饭圈,承载了孩子们的青春和热血,我们允许它的存在,也积极地创造条件,将这种青春和热血导向善和美的平台,让孩子们有更多施展自己所长,探索和熟悉这个世界的舞台。

 

这样的话,她们能够更开心,能够更接地气,也必然能够对这个社会,更有贡献。让我们一起加油!

文字作者:若水
作者简介:北大社会学硕士,中科院2020届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考核毕业,11年报社记者编辑经历,心理咨询师成长中。联络微信:jianlishen999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