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发展:关于精神病的10个理解主题



两年前我在德国汉堡大学附属医院精神科访问学习时,参与了一个旨在培训曾经罹患精神病的患者成为康复陪伴者的项目。

他们认为患病本身也是一种资源,这种病痛的体验可能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他患者。

 

今天整理曾经的访学资料,再次拾起项目的参考手册,认真阅读了一番,还是很有感触。

参考该项目的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德国人是如何理解精神病,专业人士是如何向大众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


精神病,一种人类现象

 

与其他生物不同,人类要不断获取对自我的认识。

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我怀疑甚至放弃自我,进而超越自我或迷失自我。


当我们在没有支持和理解的环境中迷失太久时,可能会不再表达情感或选择忍耐,这会变成抑郁。又或者我们勇敢地选择继续战斗下去,可能会成为躁狂

迷失自我的人,也可能会失去与他人之间的界限,这会导致对环境中的客体和他人的感知觉发生变化,思维会变得没有逻辑

如果这样的体验持续一段时间,就会被称精神病(Psychosis)。

这些被称为精神病的人就像来自于另外一个星球的外星人,不再以人类典型的方式生活。

 

精神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我们生活各个领域的危机和障碍,有时候他人甚至都发现不了我们有什么变化,但是内在的自我已经不再是从前的自己。

△当以情绪、活力和生活的各种感受紊乱为主要表现时,被称为“情感性精神病”(Affective Psychosis)。

 

△当感知觉、思维和交流受到主要影响时,被称为“精神分裂症或认知性精神病”。

在许多时候,感知觉和心境是紧密相关的。每个精神病都是不同的,就像每次梦境都不一样。

 

精神分裂症对自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情感性精神病主要影响自我价值。

总体而言,每种精神病体验都有其独特性,受到社会情境和个人经历影响。

 

因此,每一个患者都应被站在他的角度去认真对待: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与现实失去联结的。

否则任何一个依据指南的标准化治疗可能都是不合适的:当具有精神病体验的个体意识到不能作为独立个体被尊重时,任何治疗对他来说都很难有效

“正常”和“特别”是流动的

 

精神病性症状的表现形式、持续时间和出现的频率在不同人身上和不同阶段有着巨大的差异。

没有一个人完全是病态的或健康,对同一个事物保持持久的稳定情绪、一定的活力和一致的感受,是难以想象的。

假如可能的话,这也是一种烦恼。人们都渴望拥有持续的创造力,但是有时也会有不切实际的自我怀疑。

媒体和文化在制造一种假象:我们要永葆青春和活力。

但是,一旦你和周围的人真正建立联系,就会发现许多危机和难以想象的经历。因此,不必担忧情绪、知觉和思维的变化。

但是,当这些变化超出自我控制,并且对个体、家庭和周围环境带来困扰时,需要警惕。

我们应对压力不仅仅依赖于个体,还在于所处的文化环境,一种我们长期生活和暴露的人文环境。

因此,将精神病狭隘地看做一种异常现象,而没有正式地思考这个过程的是如何形成的,对疾病本身没有任何用处。

理解精神病10个主题

目前尚没有得到公认的对精神病的解释,所有对精神病的解释都试图揭开疾病的原因,即使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精神病的解释也是有局限的。

 

从早期的“致精神分裂症的母亲”的精神动力学解释,到当下认为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


所有的科学解释都企图将复杂的过程简化成单一因素,这不仅仅是无效的,甚至还造成了许多伤害。

 

考虑到不同处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都可能会有精神病性症状,我们假设:精神病性症状是,人们在现实危机和外部自我间一种情绪和思维的移动过程。

因此,我们应该花较少的精力去探索精神病的病因,而是更多地理解每个特殊情境下的个体。

 

1.每一个精神病性体验都是独特的

 

每个精神病性症状都是不同的,似乎在叙述一个特别的故事。探索他生活的社会情境,才可能对他产生理解。

“诊断”只与专业讨论有关,对患者个体而言不会带来新的信息。不要为了治疗而让“诊断”代替了他作为人类的基本属性。

 

2.精神病性体验是与生俱来的

 

每个人都可能会得精神病,主要取决于我们的敏感度和应激水平。没有一个人是完全被庇佑的,想象梦境中的自己和孩子的行为,我们那时都是“精神病”。

 

3.精神病和梦境

 

精神病和做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为无意识的素材提供了出路。

期望和恐惧是息息相关的,就像梦境中有喜悦也会有恐惧,精神病也有渴望和恐惧的两面性。

二者最大的不同是,梦境会被睡眠保护着,而没有什么可以保护你在清醒的状态下“做梦”

 

4.童样知觉体验

 

二三岁的孩子会以自我作为世界的中心,我们知道这是孩子心理发育的正常过程。

但是如果成年人有这样的知觉,我们会认为他有妄想。其实,这种退回到孩童时代的知觉体验也是成年人心理发展的一个过程。

 

5.危机和风险

 

精神病通常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出现,危机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部分。

当我们努力成长为更好地自己时,例如与原生家庭分离,建立亲密关系,孩子出生,换工作,以及其他形式的分离和变化。

这些都考验我们内在的安全感,促使我们寻找一个全新的自我。

敏感的个体可能在这些分离中感受到威胁和挑战,完全避免这些危机虽然可能降低风险,但这不是治疗的目标。


更为重要的是,让精神病个体长期维持一段治疗关系,以至于在危机中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干预。

6.人类的冲突议题

 

精神病个体的内在冲突出现的比较频繁,他们与这些冲突的对抗可能让人看起来有些“奇怪”。

冲突的议题主要有:对他人依赖又不信任、不可避免的孤独感、亲密和保持距离、不断增加的对世界的困惑、思考生命的终结或超越,等。

通常他们无法调整对他人的关注和期待,很难在自我意象和他人的观点间进行匹配。

 

高敏感度的个体更难处理这些冲突,常常会与他人有冲突。


不把这些冲突看做疾病的表现,而是鼓励他们与这些人类生存的基本冲突议题建立联结,可能对他们有帮助。

 

7.天生的差异

 

敏感度高的个体更容易将自己置于危机中。

从出生开始,每个人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敏感度。但是,遗传并不是“既定的”,基因的表达和激活依赖于环境和应激。

因此,精神病虽然与遗传有关,但并不是遗传性疾病。

 

8.易感性的两个方向

 

精神分裂症的个体具有极端易感性,很容易被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激活,紧接着,他们会用非现实的体验来保护自己。

内在自我保护的整合可能会转向视觉和听觉,外部的刺激、压力或冲突会越过“正常”的环境,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直接到达内部自我。

因此,治疗中在分析焦虑刺激源时,不应将这种反应局限于内部自我,避免将任何事物都“心理化”,而要聚焦于他感受到真实危险。

 

9.身体是心灵的镜子

 

身体会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内部情绪过程中,精神病性症状作为外部刺激源激发情绪时,个体的心率、血压和脑代谢会发生变化。

在危机中,这些身体变化又让个体对刺激更敏感,形成一个循环。

通常情况下,这些身体变化不会引起精神障碍,但是个体会调动内部机制来应对这些变化。

虽然一些药物可以改善这些躯体反应,但是单独使用这些药物对精神疾病无效。

因此,将精神病认为是一种器质性疾病是不合适的,甚至会破坏治疗关系,即使这些药物会显著缓解他们的躯体不适反应。

 

10.激活反应

 

目前医学界基本达成一致,精神病是一个由多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但是这种观点的局限在于他们始终将人作为一种应对反应的客体。

事实上,精神病并不仅仅是针对某种因素的激活反应,而更可能是一种激活反应的表达,一种矛盾的非环境的自我斗争。

简单来说,外部的刺激引起的内在激活反应并不会引起疾病,我们针对这些反应的应对方式才可能引起疾病的表达。

上述是该手册的第一部分“基本理解”,强调精神病理解的作用要远远大于解释。


Understanding instead of explaining.


这一理念也是我们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忽略的部分,是精神病难治和复发的影响因素之一。


关于作者:陈发展,文章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理科陈博士(ID:develop0909)”,心理科陈博士致力于传播精准的心理健康知识。


图片来源:来自pexels.com,版权归作者所有。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