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陷入“内卷化忙碌”

                                                                                        

01    什么是内卷


“内卷化”是近几年来中文网络上特别流行一个词,简单说来就是内向演化,低水平的复杂。比如,哥特式的建筑就是这样,看似精美,精细到无以复加的精细,但在艺术上没有创造力,只是低水平无限精致化的重复。


社会上典型的内卷现象包括高考,为了上大学不是各显神通追求长板,而是把聪明才智和大好青春消耗在做题上,各种怪题、难题层出不清。政府部门办手续,盖很多章,证明我妈是我妈。还有机关、大企业越来越多的考核,指标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员工疲于应付,这些都是内卷。

02  什么是内卷化忙碌


这年头,“忙”成了口头禅,你在朋友圈里问问,基本上没有说自己不忙的。实际上,很多人只是陷在了“忙碌”的状态,也就是我所要说的“内卷化忙碌”。

我们单位的一个小年轻,工作态度很端正,领导让干啥就干啥,从来不叫苦叫累。每天都看她伏案工作,忙得头都抬不起来,中午去食堂打饭的时间都没有,经常一顿泡面就打发了,就这样还要晚上带回家干。即使这样领导也没器重她,因为给她的都是一些杂活,而她耗尽精力完成的成果也真不咋滴。

有一次我真看不下去了,扔给她一本《小强升职记》,让她学习一下时间管理,提升提升工作效率。结果她回我一句:”我哪有时间看这个?”

这就是眼下一些职场人士的工作状态,整日都在忙,忙到没有时间去学习,忙到没有时间去想怎么去改进、去提高效率。对时间缺少控制力,不行就加班。下班回家累成了狗,靠打游戏、玩抖音,靠血拼狂嗨给自己打鸡血。一个个晚上或者一个个周末,也就这么过去了。

身心的”忙碌”和个人的”成长”这两件事,是分开的,它们之间几乎没有关系。日复一日,如此循环,无论是自己的能力,还是工作状态,始终被锁死在这样自我重复的循环里。

03  如何避免


要想避免内卷化的忙碌,我建议你去做三件事:

  • 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 找到属于自己的目标

  • 用“小目标”激励自己

首先,你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

你看到的世界实际上都是你想要看到的,那些我们不想看到的,大脑系统会自动屏蔽掉。我们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有本曾经很火的书,书名就叫《拆除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曾在我最迷茫的时候挽救了我。

当时我非常忙,承担了单位大量任务,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天天加班加点也干不完。忙到我怀疑人生,恨不得一觉再也醒不来。

我不甘心继续过这种日子,又苦于不知如何化解。在当当上无意中看到这本书,顺手买下。翻开书后,里面的每一句话都直击肺腑,振聋发聩。我是在看完这本书后,尝试改变自己的思维,逐渐走出阴霾。而奇怪的是,我并没有改变身边任何事情,没有换工作,没有换领导。

我仅仅是改变了自己的心境和看问题的角度。然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机会也在不经意的时候溜了过来,被我抓了个正着。

也许,连我们自己也不曾意识到,那些困惑背后,往往藏着一堵堵思维里的墙,阻碍着我们,把我们与美好的生活隔开了。拆掉思维里的那些墙,你就可以获得成功、快乐、自信和幸福。

其次,你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好目标”。

每个人都知道目标的重要性。单位有绩效目标,学生有成绩目标,你自己也有各种各样的目标。

但这些目标里,有没有哪一个是你心心念念,愿意为之“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吗?

用心去制定的,才是属于自己的好目标。

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挑战和目标,才能给你带来动力。

一旦你进入了一种全情投入的状态,目标本身就不重要了,重要的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你已经和自己同在,身心合一。

最后,制定一个“小目标”,让自己尝到甜头。

年终了,回望年初定下的目标,有多少人敢说,自己实现了年初的目标的?

减肥、锻炼、看100本书、在年底升职、存够几位数的存款、、、、、、

看着这些目标的失败,难道只能怪自己自控力低或是能力不够吗?

山田本一是日本八十年代的一名马拉松运动员,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他在自传中这么说: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

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几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

这就是制定“小目标”的作用。在心理上,这是一种积极反馈。让太长太难的目标简单化,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正向激励自己,从而实现最终的目标。

原创:修行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