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粉丝的自我修养

有不少人都知道《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近来粉丝群体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我就想,通过发生的这么多事件,粉丝的自我修养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许许多多人都是某个人的粉丝,或是曾经当过粉丝。 


我就有不少偶像,有帅气、自律并且不断挑战自己的影视明星,有博学而谦逊的医学专家,有个人公众号的作者,甚至有某平台一只软萌可爱的猫咪……他们都丰富了我的生活,并且给了我许多激励和陪伴。

 

粉丝对自己的偶像会无比喜爱和宽容。我们粉某个公众号的作者,他每天都是按时更新,坚持很久很久了。我们每天都按时看,结果有一天打开,赫然发现只有三个字:“咕咕咕”,哈哈哈,居然是被他放了鸽子,枉我们等了那么久。


可是粉丝们,没有一个人流露不满,都知道他那阵子特别忙,纷纷留言表示理解,开玩笑说他放鸽子居然这么理直气壮,而且还给他点“在看”。

 

我们为什么会成为粉丝呢?因为核心需求是荷尔蒙投射,情感寄托,内容获取和资讯交流。


粉丝与偶像之间具有普遍性,并且形成了远程亲密感,即我们虽然相隔很远,但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爱和喜欢,我们变成了一个群体。

 

当然也有些人因为想逃避现实生活,也会沉醉在粉丝心态中。不少粉丝在被包装的几乎完美的偶像身上看到了理想中的自己。通过见证偶像不断取得新成就来获取心理满足,类似于玩一场模拟人生的游戏,以此逃避现实中的失意。

 

追星并不是一件可怕可耻的事,但它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方面是粉丝可以从偶像身上汲取正能量,获得动力,或者通过幻想式的角色扮演,让自己暂时脱离孤独。这些部分是美好的体验,虽然他们某种程度上也是虚幻的,但是对生活有正向作用。


真正可怕的是,粉丝完全将自己的快乐和痛苦建立在一个虚拟的人身上,对偶像被认可被赞同,比自己被认可还要开心,省吃俭用,宁愿自己吃的不好,也要攒钱给他打榜,粉丝们陷入自我感动。

 

有些粉丝群还特别强调忠诚。这个群体身上最重要最直接的标签就是他们追随的偶像,为保证偶像的粉丝不流失,粉丝会自发的维护这个群体的稳定性,投入的越多,越不愿意放弃。粉丝群还有社区性,有的人说我粉的不是某某明星,而是他的粉丝群。

 

沉溺追星是粉丝进行移情和自我投射的过程,他是既虚拟又真实,只要适度就是很好的事情。

 


饭圈文化简单,情感的单极化,极爱极恨是情感极端化的特点,怀疑的念头会瞬间被群体淹没。粉丝群还具有排他性和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群体中的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性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在勒旁的《乌合之众》一书中有明确表述。


群体冲动就像野蛮人一样,他不准备承认自己在自己的愿望和这种愿望的实现之间会出现任何障碍,因为数量上的强大使他感到自己势不可挡。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群体盲从意识会淹没个体的理性,个体一旦将自己归入该群体,其原本独立的理性就会被群体的无知疯狂所淹没,群体的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群体会让每个人在其中的错误缩小,同时让每个人的恶意被无限放大。粉丝们常常在上演乌合之众的狂欢。

 

这就是有些粉丝群体会去举报AO3网站的作者,表现出的是网络暴力,最终导致AO3官方宣布在中国停止服务。


不同的粉丝群还常发生骂战。李诞曾在节目里说:明星亲如一家,粉丝相互谩骂。他吐槽粉丝追星:就问你明星保镖是防谁的?想好了再追。好多事别那么做,比如查明星的航班、酒店信息等等。 


但粉丝团体也会表现出很有行动力的一面,比如捐款做公益等。

 

近日,钟南山院士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发表致辞,他表示:数不清的青年人都以科学家为偶像,科学家成为偶像的目的,是要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对偶像的盲从,让他们通过偶像,改变对问题的看法,学会多问问为什么。


那么粉丝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正确追星呢?


首先,无论是基于什么心理追星,都要摆正现实与虚拟世界。我们可以尽情享受追星的乐趣与获得的激励,但同时也要关注现实生活,不能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虚拟世界中,那样只会越来越逃避现实。

 

其次,在群体里中保持理性。既然知道了群体心理学的一些特点,就要保持理智的判断,避免恶意被放大。如果每个粉丝都多一些理性,那么因粉丝而起的各种网络暴力事件就会越来越少,网络环境越来越和谐。

 

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都健康、快乐、理智追星,获得乐趣、资讯和情感寄托,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觉更幸福!


原创:怡名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