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方能认识人生

01

了解“我”自己


有没有哪一个瞬间你会想我是谁我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

 

因为疫情保安的哲学三问灵魂三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有没有哪一刻击中过你的心灵

 

其实几千年前的人类就已经开始在思考这个问题了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曾经说过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所以了解“我”也就是“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在生活中我的名字我的年龄我的职业定义了“我”也区分了“我”

 

我的肉身和我的思想构成了“我””包含有:人性、政治性、社会性、心灵、大脑语言能力、以及我的理性、我的人性、我的政治性等等

 

现在的“我”不是凭空出现的我的长相我的身高我的成长环境我的教育背景我的思维习惯我的爱好等等构成了现在这样的坐在这里的“我”

 

生活在万物之中,像是茫茫大海中渺小一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02

自我本我和超我


为了更好的认识“我”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三个层面组成的。最底层的是本我,代表着这个人一切生物性冲动,如食欲、性欲等。中间一层是自我是与周围社会环境相适应的部分。最上层是超我,代表着父母、老师、社会各个面对自己在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本物和超我之间,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冲突。自我的任务就是协调这一冲突

 

如果自我不能够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人格就不是处于协调状态,这样的人就是一个神经症患者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是人格中最难接近的,同时又是强有力的。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把本我称为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本我的主要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越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的状态。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存需要,他们会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在等待吃奶、喝水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幻想、希望的目标出现并获得满足。

 

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吮吸乳头或拿起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不断的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时间之间不断地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发展出来,自我是意识结构部分。


弗洛伊德认为,作为无意识结构部分的本我,不能直接的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

 

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逐步学会了不能凭冲动随心所欲,他们逐步考虑后果,考虑现实的作用,这就是自我。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的,因此它既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又是本我和外界外部世界之间的中介。自我能支配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计划未来的行动。弗洛伊德称这种合理的思维方式为二级过程思维,我们一般知觉和认知的思维。


例如,一个儿童学习走路,他在抑制随便走动的冲动,考虑什么地方可以避免他被碰撞,其实在练习自我的控制,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把自我与本我的关系比作骑士与马的关系,提供能量,而骑士则指导马朝着他想去的地方前进。这就是说,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


由于自我与现实联系,所以能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这样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从而现实的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需求。因此,自我并不妨碍本我,而帮助本我最终获得快乐的满足。

 

超我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良心道德感,一个是自我思想。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的、消极性的、批判性的部分。


他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例如它指导人们该怎样活动,当其做了违背良心的事儿,就会产生罪恶感。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壮志、理想所构成的抽象的东西,他希望个体为之奋斗,例如一个儿童希望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是自我理想所引起的。


弗洛伊德指出,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超我和自我都是人格的控制系统。自我控制的是本能的我,本能是本我的盲目的激情,以保持机体免受损害。超我则有是非标准的,它不仅力图使本我延迟得到满足,甚至也会使本我完全不能获得满足超我在人身上发展着,逐步的按照文化、教育、宗教要求和道德标准而采取行动。


因此,弗洛伊德的超我与本我有其对立的一面比如早上上班本我不想起床但超我告诉自己要提前半个小时到单位)。


 

03

现实中的“我”和理想中的“我”


说了这么多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因为只有认识了解自己并且接受自己,才能更好的成为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托瑞.希金斯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包括“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社会自我”。“现实自我”是自己认为自己真实具备特征“理想自我”是你理想中希望自己具备的特征,就是你的愿望中的你;“社会自我”也被称为“应该自我”是你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具备的特征。

 

举个例子,你“现实自我”的特征是身材一般,相貌平平,在一个小区做物业管理你的“理想自我”也就是你希望的自己的特征是身材修长,有气质,又漂亮你希望自己能是一家上市企业的高管。而你的“社会自我”是要求举止优雅,有耐心,深受业主的喜欢。


现在我们来看看,“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异,是不是会让自己感到沮丧和郁闷,因为没有想象中的身材和相貌,也没有从事那份光鲜的职业,“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些自我认知的冲突,为什么会这样?当我们期望值很高,“理想自我”过于背离现实自我的时候,当“社会自我”责任感严重的时候当我们清晰地感到三个我之间的差异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冲突就会非常明显,这也就是我们情不自禁郁闷和烦恼的原因。

 

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是我们要客观务实的自我认知,怎么客观务实的自我认知呢?


让我们从每天照镜子,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开始吧,每天看看镜子里的自己,也许你很普通,也许你还有些胖,也许因为正值青春期脸上还有一些青春痘,这些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继而通过后天的修身养性,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和魅力,各位可以想象一下,虽然你长相普通,但是你自信优雅;虽然你有些胖,但是你幽默风趣;虽然脸上有几个青春痘,但是你仗义直言。


所以各位我们只有积极进取努力去消除三个自我之间的差异,而不是消极地怨天尤人。

 

所以精神分析最后的目的不是要把我们的心理活动拆解成若干个部分。而是要把本来相互冲突的部分连成一个整体。或者用我们比较流行的语言来说,帮助我们恢复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04

孤独和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这感觉好像天上人间对影自怜的落寞舞蹈,他人只是淡淡无几的水月镜花从古至今我们看到太多对孤独的描写


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但同时是群居动物,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存在,脱离关系而存在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是被他所处的关系所造就的,没有关系的存在,就不可能有人,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它可以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关系之中,一种是与配偶、亲人和朋友在一起,享受交流情感和观念的愉悦。另一种是没有关系,没有与他人的交流,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系,我们称之为孤独

 

渴望交流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没有交流,心灵就会像没有养分的植物一样枯萎。但是,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孤独同样也是人的最本质特征

 

作为个体的人也是孤独的,首先是躯体上的,孤独代表的皮肤就是我们的边界,其次是心理上的孤独。如果不借助工具、语言、文字、首饰等,我们就无法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相对于大自然而言,人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独立于大自然的孤独的存在

 

如何独处,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孤独(Loneliness孤独寂寞)和孤单(Alone独立独自无依无靠寂寞)不同。孤独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而孤单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独处、形单影只的状态。


舒服而温暖的人际关系能让我们在人群中不会感到孤单,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好更快速的成长。

 

在孤独里让你的心灵沉淀下来,你会感觉到一种寂静的快乐!独处是我们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我们的内心就是这样无数的独处中逐渐强大起来的。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比作通关游戏的话,那么每一次独处就是给你机会让你来完善你的装备,让你更有力量,让你有更多的配置来面对生活中的一个个关口。

 

适当的孤独可以使他摆脱关系的限定,更多的成为他自己,更大程度上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

 

孤独可以使人重新找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掌握那些他们必须掌控的关系。


从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接纳孤独并且能够享受孤独是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你和他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当然接纳自己也是接纳别人的开始


 

05

获得内心的和谐与宁静

接纳当下的自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内在小孩儿”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未曾长大未曾被安抚好的小孩儿它可能是我们过去的一些体验和感觉也可能是被埋藏起来的一些真实感受它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当你学会爱自己当你找到自己内在的能量当你在接纳、理解和支持的滋养型关系中自然而然的你内在的小孩儿也会慢慢的长大

 

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自我整合的旅程,在生命行进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觉知自我,解决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最终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完善自我,达到自我整合。

 

什么是健康的心灵?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说起来很简单,第一养成相对规律的作息习惯。这样可以保持你有一个健康的躯体环境。第二有好朋友可以被看作你心灵的出气孔。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不需要他人而获得健康和幸福。


心理治疗大师亨利博亚曾说过:“那些父母没能教会给我们的,我们可以从更大的世界中去学到。”


每个人的家庭所能给予的东西是比较局限的,但是我们能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在更大更广阔的世界中去得到这些我们需要的。

 

第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儿。小朋友为将来而学习,成年人为养家糊口而工作,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儿,不抱怨,也不必赋予这些平常的事儿多么非凡的意义。只是去做,认真去做努力去做了,这些简单的目标,每个人都不必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实现。


然后你会发现生活原来不是那么艰难.

 

第四去旅行,去看雪山,去骑马去感慨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内心真正渴求的解读。当你向外的注意力转而向内的时候,就是恢复赤子之心的时刻。

 

第五去读书读书也是探索自己的一种方式人对自己潜能的探索有向外和向内两个方向,无论向内探索还是向外探索,都能从探索中找到很多的乐趣,在乐趣中开发自身未知的潜能优势。

 

第六去找咨询师请他们协助你探索你自己的内在获得更多成长的力量

 

每个人的成长和自我整合都是一段英雄之旅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英雄

 

 

作者:杜蕾,新乡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专职心理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C级沙盘师
公众号:雨田萱萱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