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心理分析 | 10.孙悟空需要一个道歉

上一篇文章提到镇元子是一个合格家长,在孙悟空犯了错误之后,给予必要的惩罚,也给了孙悟空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的做法让孙悟空学会了在错误中承担责任,有利于人格的成长。

但是随后,唐僧对待孙悟空的态度,就出现了偏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后,唐僧也和镇元子一样,撵走了孙悟空。

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和唐僧之间形成一种很大张力。


唐僧见孙悟空无故伤人性命,这违反了他的价值观,出家人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而孙悟空却无故打死人,这是唐僧不能容忍的,马上要撵孙悟空走。这就像有的父母,当他们认为孩子犯错后,就会威胁孩子说“我不要你了”。这通常会激发起孩子被抛弃感。

当然孙悟空不是普通的孩子,他的自主意识很强。孙悟空一打白骨精被撵时,他说自己还没有报恩,他要报答唐僧把他从五行山救出的恩情,所以不能离开。被撵是很伤自尊的事情,孙悟空用这种方式保持了自己的尊严感。

孙悟空二打白骨精被撵时,孙悟空和唐僧讲条件,要求唐僧要把那紧箍咒退下才走。唐僧无法做到这一点,只能再饶他一次。 这次,孙悟空有一点自恋受挫后的愤怒感,但还在控制范围内。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撵时,彻底激发出了孙悟空的自恋暴怒,他毅然决然离开了唐僧,回到了花果山。

三打白骨精,从养育的角度来看,象征父母和孩子冲突,象征父母误解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应该如何面对呢?通常父母误解孩子以后,如果能予孩子即时沟通和谈心,会弥补亲子关系的裂痕。

电影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给出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唐僧主动找孙悟空谈心。


唐僧说:“我们两个人真的很像,们只会相信自己眼睛所看见的”。首先从理性层面承认,他们两个都没错。


接着他说:“我每念一声紧箍咒,我心里和你一样疼痛。”唐僧在感受层面上理解到了孙悟空。这让生气的孙悟空松驰下来,一度紧张的关系就得到缓解。

而且唐僧用一串佛珠作比喻师徒四人的关系,把孙悟空、唐僧、沙僧、猪八戒串在一起的是十万八千里的取经之路。让孙悟空有一种不被放弃的归属感,电影版的唐僧懂得如何更好的对待孙悟空。





文:李菊红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