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者所拥有的顶级认知能力 心理词条丨元认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出自《论语·学而》的这句话,说的是孟子借由时常反省自己的行为, 故在一开始就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缺陷和犯下的错误,并及时修正想法行为,如此获得更为明智清晰的生活态度 。

而西方的学者, 也同样从研究中发现,


人类的大脑可透过对于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这使我们具备了极强的感知和思考能力,高级的思考模式,使我们有别于一般动物依靠本能和情绪赖以生存。

在反思的过程中不断学习进化,然后做出更优的选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关于认知的最高级别 —“ 元认知” 能力 。

阐述定义

可能会有许多人有这样的疑惑,“元认知是什么?与一般所谓的认知又有什么区别?”

所谓的“一般认知”,就如同我们在学校所学习的,是侧重于学习、理解、记忆、运算的认知能力。而“元认知”则是侧重观察、反思、判断、选择的能力。

1976年,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ohn H. Flavell)在《认知发展》一书中对元认知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系统的论述:

“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知,它是以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为对象,以对认知活动的调节和监控为外在表现的认知”。

就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即对认知的认知

而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部分,这三部分相辅相成。

一、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

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关于自己的知识、 关于任务的知识关于策略方面的知识

“关于自己的知识”方面,除了知道自己内在的优势劣势,还需要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差异。这样才可找到一个可以对照的标准以查缺补漏,与对手交锋时,规避自己缺点并发挥优点。

再来是“关于任务的知识”方面,这是对任务本身难度的衡量。能依照自己的能力及胜任度,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扩展,给自己设立合理的预期和目标。

最后是关“于策略的知识”方面,就是可用于特定学习活动的策略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以及具体运用某种策略需要什么条件等。

比如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投资思想家查理·芒格,据说他有数百个思维模型可以应对投资判断中的各种问题,甚至还有多知名公司高管、政界翘楚、书籍作者、超级学霸等等,都采取适合于自己所用的知识策略做为其制胜法宝。

二、元认知体验

指主体在元认知活动中获得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各包含了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认知体验包括“知”和”不知”的体验。

而情感的体验包括:预感失败或成功后的焦虑或喜悦;从成功的经验中获得心得及信心,从失败的经验中获得的经验及教训等等。所以情感的体验既可能发生在认知活动之前或之后。

三、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是对整个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在认知行为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做出认知计划、不停监视自己的认知行为并及时调整。

此部分的提升建立在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的基础上,对于自己和任务了解越多,认知策略越好。

在元认知体验中的情绪越好,就越容易做好元认知控制。

效应来源

元认知概念的演进是由其“哲学背景”及“自我心理学基础”所构成。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Comte) 认为内省法存在“自我证明悖论”,他认为主体是无法对自己的各种心灵现象做出判断的。

1956年时,波兰逻辑学家阿尔弗雷德.塔斯基利用“meta”即为“”的概念,解释了自我证明悖论,也给后来的心理学家思考元认知模型概念的产生。

近代理性主义心理学家莱布尼兹对自我意识展开研究,提出统觉的概念。他认为“统觉”就是感知自身内在状态的意识或反思,也就是自我意识。只不过这时候的学说还没有元认知的复杂结构,但已有人类独特心理过程反思的描述。

但在1890年时,在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自我由“主我”及“客我”构成,其中对于自我成分的功能和划分,刚好解释了元认知可具备主我对客我的思考、审查及调整的作用。

然而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又将心理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潜意识系统、前意识系统及意识系统。其中“前意识系统”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执行着“监督者”的角色,与元认知的功能和概念相类似。

相关科普

在大致说明了元认知的概念后,那么究竟为何元认知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好的判断及决策?与大脑的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又有什么相关呢?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在大多数现实情境中,我们储存并回忆信息并不是为了回忆本身,而是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

大多数有关回忆之后的实际行动都取决于有什么样的信息适合当下的情境,然后在长期记忆库中选取可用的信息。此外,随着我们情境和项目的变化,我们可以快速地在信息中选择切换,然后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

基于这种不断变化的决定、选择和转换的记忆由“额叶”指引,也被称作“工作记忆”。而“长期记忆”就像是一个个分块的知识,只要大脑能识别相似的情况便能提取知识,而不需要每次从原理开始搜索,可大大地增加资讯处理速度及减少能量消耗。

据研究显示,大脑神经有极佳的适应力,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可塑性”。当连接相关神经元的网络被激活时,神经的功能就会增强。

针对神经可塑性著名的观察,就是对英国伦敦出租车司机的研究。

因伦敦出名的复杂地形和纵横交错、毫无规律可循的街巷,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中掌控空间关系和导航的部分生长出了“额外的灰质”。而当司机们退休、不需要再锻炼识途能力时,大脑这一部分的体积就逐渐缩小。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音乐家甚至是魔术师身上。

所以,依据用进废退的原理,若我们想要培养更好的决策力,也就是要增加“元认知”的能力,可以借由“刻意练习”的方式,为我们的大脑持续赋能。

案例分享

元认知对于我们之所以为何重要,是因为当元认知水平高时,不但能帮助我们在应对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决策,且能在不断内省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接下来就以世界乒乓球冠军邓亚萍女士的故事,让我们共同学习元认知强大者是如何克服人生种种逆境,一步步由平地登上高峰。

邓亚萍曾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她从小就随曾是乒乓球选手的父亲学习打球,十岁当时因个头比较小,而遭河南省队淘汰,但不服输的个性想为自己争口气,但若要克服身高不足的限制,必须步伐更快速。

于是在她练习全台单面攻时,双腿上绑上沙袋,全身负重十公斤天天练习。但速度快了还没完全解决身高的限制,想要突破限制,她的球打得比别人快、比别人怪且要够狠,能跟据自身条件设定训练方式,是她为自己量身订制的赢球策略。

然而,光有好的球技还不足以成为国手,顶级运动员与一般运动员的差别在于,“能否拿得住上场的心态”。

例如在每次比赛前,在她的清单中列出所能想到的任何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如何解决的方案,了解对手擅长的打法及应对方式,遇事才能临危不乱。

而一直保持优异成绩的邓亚萍,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决赛时,与陈静交手第三局输球2分对她造成了极大影响,第四局时一下子乱了阵脚,所以她当下告诉自己,“从现在起以0比0开始”,调整心态重新开始,最终以21比5赢得了比赛。

在挫折面前从不低头,这归因于邓亚萍总是有办法能将人生的波折转化成自己的节奏。

原本英文基础不好的她,2001年因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时因无法用外语沟通而开始学习英语,所以她想到可以利用自己善于模仿的优势,用听力弥补记忆的问题,后来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用英语全程发言,甚至于2008年时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邓亚萍分享自己一路走来成功的秘诀,总结就是以积极的心态,在困难中习惯找到自己的优势;用自己的方式,以弹性而开放的心态完成任务,并从中找到乐趣。

个人见解

以上谈了这么多,那么究竟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呢?提供以下的建议供做参考:

一、 对知识和世界抱有好奇心

由于网络知识取得的便捷性,以致于想要得知的信息皆能输入关键词搜索而减少记忆的负担。但在大脑中的信息并非一个个孤岛,而是与其它相关事实结合起来形成关联网络,若是仅依靠网络提供而从不愿去了解及思考时,知识就难以形成体系。

所以当我们所学习到的知识越广博时,可让我们的思考得以深刻而做出更精确的判断。

二、刻意练习

上述提到了学习知识的广度,然而我们也可利用刻意练习的方式提升知识的深度。可采取以下方式:

第一,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目标定义明确,可减少我们因模糊而做过多选择。若即定目标太大、难度过高,那就试着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第二,练习时极度专注

执行练习任务时须保持极度专注,如此可将思考内容联系相关的各个脑区。

若思考的问题仍无法解决时,不妨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上,让潜意识接手联系,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第三,能获得及时有效的反馈

为了避免一直处于低效努力中排徊不前,对于练习目标而言,需要反馈来准确识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可视自己的能力请好的教练或老师指导,进行每日反思记录都是可利用方式。

第四,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对于要提升的项目,若是太过容易会无法得到进步,而太难又可能过于吃力容易放弃。

所以我们可依自己的状况选择有点难度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程度,这时的范围就会在所谓的“拉伸区”里练习。

三、主动掌控以获得幸福感

如同邓亚萍一样,拥有高元认知者总能善于从黑暗中看见曙光,从逆境中找到希望,其实这就是富有创造力的体现。

当问题来临时,能够评估自己的能力与可调动的资源,预想问题可能会发生最糟糕的状况,并有所准备;专注于如何解决问题,可将困难分解成小项目;运用适合自己的策略并投入积极和热情,盯着闪光点以获得自信。

或许困难是因为存在于想像中才变得可怕,其实可试着换成不同以往的态度思考,

“我并不是在做我不喜欢的事,我只是在挑战和提升自己”

也许换一个角度,你也能发掘不同的可能性。

最后再以邓亚萍的话送给大家:“人生如球台,只要不退场,就有赢的希望。

文:Annie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