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可不可以理解为:
我们成长经历中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防御方式”或者“解决问题的手段”是不合适的或者说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产生了症状…
summer糖糖:曾国藩曰:“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
您好,我是心理咨询师summer糖糖,看到了你的提问,关于“神经症”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解释,我注意到你在提问中,所提到这种观点,其实也是解释神经症的一个角度。
从临床心理学角度来看,神经症有着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等等,那么,导致这些症状的成因,我们不同的流派以及不同的认知倾向都有着不同的解释。
尽管我们无法评价何种解释才是最优解释,但是每种解释的背后,都可以有针对性的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而这些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给来访者带来效果,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不管神经症的产生原因是如何解释,建议我们应以结果为导向来展开讨论。
##从心理动力学角度来看,神经症可以理解当事人对“某种痛苦刺激”的自我解决方案
就像你在提问中所说,产生神经症的可能性原因是因为患者对某种环境中感受到了“危险因素”,因此会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案去尝试解决,于是表现出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问题症状。
比如,患有恐怖症的人,对某种特殊的物体(如电梯、蛇等等)感到恐惧,这是因为他们内心对这些物体的知觉信号是危险的,尽管我们绝大部分人不会感到危险,但是他们是感到极端危险的,因此,为了处理自己内心的这种危险信号,而表现出恐惧的行为反应(恐惧情绪在人类进化发展中仍然有着积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调节身体反应,加快血液循环,与心跳反应,使人体机能处于应对危险的准备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真正出现问题的并不是恐惧反应本身,而是对环境的错误预判,将非危险环境知觉为“危险环境”。
再来看强迫行为的产生。从心理动力学上来看,强迫症患者往往会因为对环境中的某种场景产生大量焦虑感,但是自己无法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于是采取反复的动作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比如,有的人总是感觉房屋不安全,于是会在出门前反复检查门窗锁闭情况,检查煤电气关闭情况等,因为只有重复这些行为才能缓解当事人内心的担忧与焦虑,哪怕这些行为的效果是短暂的,但却是他们眼下唯一的解决方案。
也许在我们旁观者眼中,这些不断重复的行为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烦恼,但是相比这些烦恼,内心的焦虑等痛苦才是更好忍受的。
##所谓的“症状”是建立在当事人主观的体验之上,还是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从上面可以看出,其实我们所谓的“症状”很可能是当事人在应对某种刺激表现出来的行为,而鉴定这种行为是否为病理学上的症状,还需要结合当事人的主观感受以及社会文化的特点。
如果我们认为某个人的行为是“异常的”,可能存在某些心理问题,那试想一下,我们评估这种行为为异常的标准是什么呢?
是因为当事人的行为不符合所处社会的绝大部分的行为标准吗?
如果当事人主观上并没有感觉这种行为给自己带来痛苦等情绪,只是旁观者认为当事人的行为存在问题,这样的评判标准有价值吗?
比如,如果某个部落的人,他们从小到大就被告知红色的石头是很恐怖的,很给自己甚至是部落带来灾难与死亡。那么,整个部落在看到红色石头都会产生过激的恐惧情绪体验,但是现实中,红色的石头其实并不能带来所谓的噩运。
突然有一天,某个部落中的人宣称自己不害怕红色的石头,放在我们的眼中,这个人是正常的行为反应。但是对于部落而言,这个人的行为就是存在问题的。
因此,用病理学上的标准来衡量心理问题时,还需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心理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辨别谁有问题,谁没有问题,而是帮助人的内心维持平衡。
无论怎样解释与分析,最终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平衡,和谐,否则这种指标就失去了意义。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在此与大家分享。
傅博一 :相信心理咨询就是一面镜子,你看清了事情的全貌,也就能活的更加自在。
首先,任何一种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都可以在“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中找到原因。神经症也不例外,它一定是在一定的易感性基础之上,加上了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再加上当地文化习俗背景,共同导致的结果。
那么,神经症是自我保护的方法吗?
这就要说到精神分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关注的不仅仅是症状,还会关注症状的意义。在精神分析的思路下我们发现,一个人产生任何精神障碍,都是他目前试图平衡内心冲突的结果。
我们以强迫障碍为例。强迫障碍患者的情感,往往是充满“焦虑”和“失控感”的,他们的强迫行为,表面上是在做一件没有用的事情(比如进门之前转一圈,家里必须一尘不染),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在试图掌控身边的事物。
紧跟着我们要思考,他们为什么要掌控身边的事物呢?
强迫障碍患者,把自己无意识中失控的想法、感受、幻想,投注到了外界,试图通过把外界打扫干净,来让自己内心平和。
举个例子:有一天你心情不好,看到同事把东西堆在了你的桌子上,你就想要发火;而又有一天你心情不错,别人还是把东西堆在你桌子上了,你反而能够接纳。
都是你的领地被入侵,为什么你的反应截然不同呢?这就是因为,你把你内在的情绪,投注到了同事的东西上,你心情好的时候,它们就可以被接受,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它们就必须被干掉。而你发火的这个表现,就是在试图干掉这些烦人的情绪。
强迫障碍患者的症状,在精神分析的框架下,也会被这样理解,他们用一些仪式化的行为,用过度的清洁,来试图寻找内在的平和。但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太过度了,所以会让人觉得他们“有问题”,他们自己也会觉得自己“不正常”,于是在“我必须做”和“我做了我就有问题”这二者的夹击之下,他们的情绪越发糟糕,强迫障碍就这样发展出来了。
所以,他们的症状,本来是试图缓解内在不平衡用的,但是因为不符合周围人的文化习惯,就成了神经症。
你看我在这里说了“文化习惯”这个词,这就意味着,同样的强迫行为,结果可能被区别对待。比如两个人,同样都有一些中度的“洁癖”,他们要把周围的一切擦拭干净,而且要消毒,这会让人觉得麻烦,但并没有严重过度。
第一个人是个体户卖包子的,他必须把自己的店面收拾的一尘不染,比顾客还要注重卫生,于是大家都知道有个洁癖卖包子,结果他的生意特别好。
第二个人是4s店修车的,每次都要很小心的擦拭汽车轮胎和零部件,每接触一次油泥都需要单独洗一次手,结果他的工作效率是最低的,没过几天就被炒了鱿鱼。
同样的行为,甚至是同样的症状,在不同的环境中,它就会被区别对待。这就是精神障碍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解方式。
最后,神经症这个词已经进入历史了,在最近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中(DSM-5和ICD-11)都不再使用这个大类,而是将其拆分为焦虑、恐惧、强迫等障碍。
英雄之旅✔ :改变世界,从改变一个人开始!
题主,你好~
很高兴和你一起分析这个问题。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它的发病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不健康的素质和人格特征常构成发病的基础。症状复杂多样,产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可能与个人对其的归因、认知、性格、或者说成长经历甚至是遗传有关。
你举了一个例子,但我的想法是,每个个体都是不一样的,具备不同的思想,所以会产生不同的行为。你说的可能也存在,如果他认为是危险的、不适的,可能最终会导致表情动作变形,会产生病态的自我调适,来保证身体机能的平衡,但会导致行为功能失常甚至人格的改变。
如何保护自己?无论健康人、神经症或者精神病患者,都在无意识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当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启用是适当时,它能帮助我们减少压力,增强适应能力。反之,如果被过多的使用,这种使用就成了病态的,而个体也就发展出一种回避现实的风格。
常见自我心理防御机制:
①投射:是指自我将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或观念归因或投射于别人。
②合理化:某个已经发生而不被个体所接受的糟糕的失败的行为或观念,人们就找出看似合理正当的理由来解释它,从而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失望感。
③抵消:只一个不能接受的行为象征性的而且反复的用相反的行为加以显示,以图解除焦虑。
…
综上,希望能对你有帮助,一起成长,一起探索~♥
怡名:优质答主
题主,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看到已经有不少很好的回答,我力争再为你补充一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因为神经症是一个包含非常广的问题,我只着重与你分享几点。
1.神经症是自我保护的手段
神经症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比如我们的抑郁,焦虑,强迫,恐惧,这些都是神经症的一种。我们所说的问题,其实是很多很多人都有的症状。有的轻一些,有的比较重。有些症状让人感到很痛苦。一般人希望通过治疗能帮他消除这些症状。
实际上,不少神经症的人经过治疗都会意识到:“当我面对现实的时候的痛苦,实际上远远大于神经症所带来的痛苦。”很多我们的这个神经症的这些行为,它只是一种手段,我们试图通过这种手段以消除我们不想面对的。所以选择逃避,发展出神经症。
比如有个女孩子,她本身是一个很开朗的人,人际关系很好并且受欢迎,但是她紧张人际关系。是因为无论她多完美都会有讨厌她的人,所以她非常会察言观察言观色,试图去讨好每个人。这问题,其实就是跟别人比,头脑中有很多假想。一方面想消除症状,一方面因为这些行为是为了逃避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一种手段,那么很难割舍。
我们一个人为什么不敢面对现实,而活在用神经症所编织起来的谎言当中以自保呢,那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他太缺爱了,太缺乏价值了,太软弱了。当我们认识到这些的时候,就有了一个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到底在逃避怎样的现实。到底成长过程中缺失了什么。
2. 神经症患者往往内在都有一个严厉的超我
他时刻提醒患者要谨言慎行,遵守规范,但同时也会造成思维和行为的刻板僵化,严厉超我的形成往往与童年的经历有关。他们通常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未能得到无条件的爱。父母过度要求学习成绩,严格限制玩耍时间,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诸多禁忌。
如何改善呢?
一是尽量尊重客观事实,接纳程度越高,我们就越能减轻症状。二是认识心理冲突。
当感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同时又觉得非得控制住不可,这种心理冲突是神经科医生遇到的最为普遍的一般现象,基本上所有的神经症都有这种冲突体验,并且构成了他们主要的苦恼。
其实心理健康的人,也不能完全控制住自己的思想情绪。但这样的人不会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而责怪自己,所以内心冲突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
神经症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出现了不愉快的情绪或不好的念头,而在于非控制住不可的自我强求,这等于自己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与此相反,心理健康者会承认自己的弱点,接受自己、宽容自己,该认怂时就认怂,不会强迫自己做到做不到的事。
这个道理人人都懂,神经症患者也明白,可就是做不到。所以神经症的第一步就是全面的描述症状。清楚这些内心冲突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治疗和康复的基础。相信随着对神经症的理解日益准确和深入,痊愈其实是指日可待的。
推荐你一本书《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书中告诉我们,神经症不仅可以由偶然的个人经验所造成,同时也可以有我们在其中生活的特殊文化环境所造成。
就与你简单分享这么多吧,祝福你!
威尔·莱克特 :优质答主
题主,周三上午好!我是咨询师威尔。
在您的问题中思索了一下,仔细反复查看了几遍,发现您给问题的标签为“科普”“心理效应”“心理类型”“学科讨论”,如果从这个视角可以看出,您有可能是一名偏重于学院学习类型的提问者?(排除自己有这方面的困扰,或者有实操的咨询师),以此为契机,我们展开一段真诚友好的交流与探讨,您看好吗?
在深入交流前,我也想发表下自己对“神经症”这个词本身的观点,即,这个词汇由于印象中的年代久远,确实目前不太习惯于就此词汇本身探讨。我印象中最早比较兴起与深刻的年代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为何这么说呢,因为当时我正上高中,然后前面的一个很要好的同学,据后来讲,有强迫症的可能性,当时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神经症或者神经官能症。
由此,我们不限于词汇之争,您看好吗?我们切换成比较新的标准,即我下面把题主说的“神经症”切换成“强迫症”“焦虑症”(或焦虑障碍)“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方面的表述(依据来源《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5)),您看可以吗?
我们成长经历中一些“保护自己的方法”、“防御方式”或者“解决问题的手段”是不合适的或者说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所以产生了症状。
比如:一位内向的患者与人交流会不自然,原本是正常的符合自然规律的,但他认为这样是危险的和不合适的,所以他去控制并关注自己的表情动作,最终导致表情动作变形,产生了症状。
不清楚我的感觉是否准确,您是已经学习了一些精神分析流派或者说心理动力学方面的知识吗?因为我看到“防御方式”这个词,头脑中自动化思维就跳到了精分这块了。恕我冒昧,您的主要意愿,是想解释这个精神障碍的原因,是吗?那么可能,“不合适”或者违背“自然规律”,这两种描述也许都不够准确。
原因是,合适或不合适,只是对人类自己而言,心理健康和精神障碍之间,并也没有严格的界限。而自然规律和人是否认识到的关联不是直接的(很多规律可用发现,但不能用发明),自然是不看人脸色行事的,好人,坏人,健康的人,生病的人,在它那里,都一视同仁,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没有心理学之前,人们的心理就都健康吗?很显然,不是,对吗?从精分的角度来看,是他内在的冲突,或者说,自我无法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本我,超我部分,强烈的不接纳或不认同,导致了一系列由内而外的心理及行为异常。
但是诚如其他答主所言,这同样需要放在一个大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看,比如,从前据说有很多牧师有洗手的强迫习惯,那我们现在看,他是本我部分的欲望和超我部分需要神性的冲突,自我不允许或接受自己有“肮脏”的性的冲动,所以通过洗手等行为,象征地洗掉自己的“罪孽”,从而获取心灵上的平静。(国外也有很多神职人员猥亵儿童的案例,这里不展开)
这里面其实涉及 特别多流派,比如精分,认知行为,行为主义,后现代的不同说法,那么我们简而言之,从感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维度来切入的话,基本上三个环节的某个地方堵住了,不通畅了,从而显得异常起来,当然,这也是不科学的说法,其实具体的诊断也都是有标准,这里篇幅有限,暂不展开了(很多大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包括很多艺术家,如达芬奇,你很难界定他是精神障碍还是天才,对吗,像尼采,纳什,梵高,这是公认的精神障碍了)。
或者是:因为性格、成长经历、遗传等因素导致患者选择了一些不合适的防御方式违反了自然规律,所以产生了症状。
性格,这方面如果从心理学严格的定义来看,性格更偏重于后天社会形成,跟先天的“气质”不同(无褒贬,难以改变),而人格是性格+气质+调整的能力等,是比较复杂的概念。心理学比较关注的是人格。
这里您又用了自然规律,我们不妨举个例子,人把虫子和鸟分成益虫害虫,益鸟害鸟,但大自然会吗?从生态圈的角度,每个物种以及其中“异常”的个体,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当然,我不是要推翻精神障碍这个词的底层逻辑,只不过借此来探讨和尝试界定,我们讨论的边界。
成长经历,侧重教育,从行为主义,侧重习得性,这个因素是存在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由班杜拉的三元交互理论(行为习得原理),个人(情感,认知),环境,行为,构成相互的作用,其中认知成为枢纽作用。
遗传,这个目前从脑神经科学角度,已经被现代医学所确定,存在精神障碍的个体中, 确实不乏家族遗传,因此,这也是咨询师对应来访评估阶段,必须询问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
以上,就是目前就我所想和所学的一些探讨了。希望有所启发和帮助。在答题的过程中我也理清了自己,谢谢题主的问题及给予我的答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