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只有脑中的感官经验创造的世界是存在的,并没有绝对的真实。”
这句话怎么理解?
怎么应用到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上?
赵军:中英精神分析/二级心理咨询师/催眠师
康德在《纯粹理论批判》中说:
我们永远无法认识事物本身,我们所认识事物都是经过我们的感官是改造的,也就是我们能感知到的部分。
并且我们的感官其实是有欺骗性的,每个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心情好,我们看见下雨你会觉得很好,
心情不好时,你看天下雨你会觉得怎么这么倒霉,老天都跟自己过不去。
所以当我们内心拥有足够安全感的时候,我觉得整个世界是安全的,周围的环境也会变得更加容易温暖,我们对你的态度自然更加友善,然后形成良性循环。
当我们安全感不够的时候,我觉得整个环境都是不安全的我们对人就会时时提防,对待他们的态度就会非常的小心自然别人对待我们也会这样,然后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安全感呀,爱呀,这些不是想说有就有。
这跟我们的童年经历和性格有关,跟父母养育我们的方式有关。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心理成长去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不断增强自己内心的力量活出自己的精彩。
李丽峰:二级咨询师/资深催眠/NLP治疗师
1000个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
举例比如你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爸爸眼中的你,妈妈眼中的你,老师眼中的你,和同学眼中的你是一样的你吗?有的人很喜欢你,有的不太喜欢你,有的人会觉得你很好,有人觉得你一般。
傻根眼中的世界和警察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相同的,但反映在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的主观世界是有差异的。
人情的冷暖取决于心灵的温度。
应用在工作学习人际中就是: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接近于客观真实越标准,越积极乐观的就越正向,越消极黑暗越负向。
我们要尽量用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待周围的人事物。
吴子系:北大小学士/中科院心理学/个人公号吴子系
这句话怎么理解?
因为没有全然客观,所以没有绝对的真实。
从现代物理学的意义上来思考,物质体是由无穷的微颗粒—分子—组成的,这些分子之间没有直接的接触,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在它们之间有一个空间,通过这一空间,它们以引力和斥力的方式相互作用。
当我将手放在一个物体上,我手部的分子根本没有直接接触到该物体的分子,相反,在物体和我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而我所感觉到的该物体的反作用力,只不过是该物体的分子施加于我手分子上的斥力罢了。
我是完全处在该物体之外的,并且只能感知到它对我机体的作用。
《自由的哲学》(鲁道夫·斯坦纳)
鲁道夫·斯坦纳写这本书的时间比较早,我们不必纠结物质体的组成是否应称之为分子,关注他的角度即可。
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客观观察,本身就是我们的一个感官创造。
想想红绿色盲,可能比较好理解,红色和绿色,对无法分辨它们的人来说,是否客观存在?
就算我们认定观察可以是客观的(比如我们可以用仪器测定一些数值,以此数值作为客观的标准),我们的每个观察也都是单个体验,可以认为是一帧一帧的图像,
把这些图像联系起来让它们成为一个故事的,是认知、概念、想象、虚构,这些都存在于思考中,
也就是说,我们眼中的连续的、有原因和结果的世界,都是融合了思考的结果,所以它必然不是一个所谓纯客观的世界。
既然我们抽离不出来一个纯然客观的世界,也就无法定义什么叫绝对的真实。
由此可知,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不是自私的意思),他人看到的世界和你看到的并不完全相同(而我们通常认为是相同的),他人使用一个词语的内涵和你使用同一个词语之所指并不完全相同(我们也通常认为是相同的),所以在人际中,理解对方说的话、做的事需要在他的背景中(我们通常是在自己的背景中去理解)。
怎么应用到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上?
基于前述内容,这句话应用到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上,至少可以得到两个行为指导策略:
-
首先,不要把对方说的话、做的事单独抽离出来看,这种不考虑背景的抽离是没有意义的;
-
其次,我们不是对方,所以我们不可能全然理解他,同样,对方也不是我们,所以他也不可能全然理解我们,所以在关系中不要究得太细,大体方向一致就可以了。
Baby steps:Take Baby steps to break out of your fear
这句话有问题。
我眼中的妈妈,和爸爸眼中的妈妈不是同一个人。
妈妈在我眼中,和在爸爸眼中是不一样的形象。
第一个“妈妈”是概念。
我的妈妈是爸爸的妻子,爸爸的妈妈是我的奶奶。
第二个“妈妈”是具体的一个人。妈妈是真实存在的,但我和爸爸眼中的妈妈的形象加起来也不能完全反映“妈妈”真实的面目。那只是我和爸爸的角度,就算所有人的角度加起来也不能说完全反映。
因为人的大脑在接收信息的时候会主动加工,变成我们更易于接受的信息。
就好像我跟你说一个外国人在国外的地位,你无法理解,但我一说跟主持界何炅的位置差不多,你就能很快的理解了。所以说没有绝对的真实。这句话没错。
人的一切建立在感官的基础之上,符合我们的经验认知,这也没错。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拆开没错,难道并到一起就有问题了?
问题出在单拎出来,结合上下文,有层意思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这句话是限制在内心世界的。
补充隐含意思,这样就不会深陷“物我一体”“身心二元”“超自然预设不可证伪”等旋涡。
既然问题找到了,这句话怎么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上?
因为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角度,那就存在一个问题,同一件事,如果自我角度的认知和别人角度的认知发生冲突怎么办?谁的角度正确?还是都正确或都不正确?
不管结果怎样,这说明一个问题,存在认知偏差。
即便是从自我的角度来看无懈可击,也可能存在偏差。
所以在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中产生了矛盾,有意识的去思考是不是自己的角度有问题,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情绪堆积和麻烦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