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疑馆 |人际关系中小冲突,当时忍让,后来又放不下?

by 壹心理优秀答主们
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矛盾,比如被别人踩了一下,被插队,被别人果汁撒在身上等等。一般我都会选择当时忍让,不出声或者说没事。但是事情过后很长时间都放不下,心里还是充满了怒火,一直在自己应该怎么做之间反复纠结,还会想象和别人冲突之后发生的争吵,弄得焦虑不安又告诉自己要大度,不要和别人争吵,反复思量,痛苦不堪。


summer糖糖 :曾国藩曰:“治身以不药二字为药,治心以广大二字为药。”

ta的主页

您好,我是心理咨询师summer糖糖,十分理解你当前的困惑,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心思敏感的人,在遇到一些矛盾时,总是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以及人际关系的角度来思考。

你不想因为一些小事情让人际关系受到影响,这种考虑和思量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当下,这种思考让自己产生了很多的困惑,因为你感受到了自己内心产生的愤怒情绪,可是你用自己的理智压抑这些愤怒,并且找不到合适的办法来进行处理这些情绪,于是,这些负面情绪一直在内心发酵蔓延,让自己一直深陷在情绪的泥沼之中。

 

那应该如何来认识与看待自己的这种心理状态呢?在现实中,又应该如何帮助自己调节呢?

 

##思考一:警惕自己内心的完美人设

 

从你的提问中,我看到你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小矛盾总是能够“容忍”,但是这种“容忍”似乎并不是真正的放下,只是在头脑意识层面,让自己放下情绪。

 

不知道你注意到了吗?在这种行为方式的背后,也许隐藏着你的某些固有信念认知。比如,你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人,或者说自己应该是一位大度容忍的人等等。

 

这些给自己的人设,看起来是完美的,令人称赞的,不过这也意味着你给自己背上了一把枷锁。

 

这就像是明星光环一样,作为一个明星,在享受大家的崇拜的同时,也要承担明星光环带来的压力与责任,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大家的高度关注,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明星其实都在反映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心理压力过大。

 

而你的这种思维方式,很有可能就是主动给自己套上了一个光环,但你并没有因此享受到光环的好处,只承担了光环的压力,因为毕竟这个光环是自己在头脑中想象的自我人设。

 

##思考二:觉察自己的“内疚感”

 

如果上一种假设不是导致你现状的内在原因,那我们还可以考虑你是否在人际关系中存在过度的内疚体验

 

设想一下,在面对你与他人的冲突时,你想要表达自己的不满,想要冲别人发火,甚至想要咆哮,但是却有一个声音从脑海中想起:“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愤怒是不能表达的情绪,这是极其错误的!

 

因此,你最终选择了隐忍,选择了压抑自己的愤怒情绪。这个声音就是让你感到难受和困惑的内在根源,它会感到内疚与自责,感到自我怀疑。

 

那么,这种内在声音从何而来呢?这是我们需要思考与觉察的方面。

 

也许它可能来自于你的原生家庭,也许来自于从小教育影响对你很多的老师或者其他权威人物。他们在你的内心深处种下了一枚钢印,让你在以后的生活中,遭遇此类场景时,总是会被这个声音时时约束,就像戴在头上的隐形“紧箍咒”。

 

觉察与发现这个内心的声音或者信念,是帮助自己走出困惑的关键一步。

 

##是选择“大度”的隐忍还是选择“狭隘”的计较

 

似乎站在社会道德层面,我们都会呼吁,要大度,要隐忍,不要斤斤计较,这种美德的宣传是没有错的。

 

但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所谓的“大度”并不是指压抑自我,放弃表达,而是包含了更深的智慧,这是古人心境豁达开朗的一种生活化表现。

 

也就是说,并不是“大度”本身有错,而是因为作为年轻人,其智慧与心境还并未达到一定程度,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是有很大偏差的

 

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很可能只是学到了皮毛(外在表现形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

 

我想那些古代先贤在表达大度时,是真正由内而外的一种放下,这是一种内在涵养,甚至不需要在内心对自己说:“要大度。”而是在关系中,根本不会产生愤怒的这种情绪。

因此,作为一个心理智慧尚在成长的年轻人来说,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遇到人际关系中的这类问题时,你应该更加在乎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情绪,而不是选择压抑,甚至是忽视,愤怒情绪是很正常且自然的。

 

##表达情绪意味着自己“无所顾忌”的放纵吗?

 

当然,我们会顾忌自己真实的表达会带来怎样的矛盾冲突。

 

有句老话叫做“不打不相识”,这是有一定心理学依据的,因为在两个人酣畅淋漓的表达真实自己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深层次的交流,哪怕这种形式看起来是比较暴力极端的做法。

 

但在这个过程中,却是两个人的真实碰撞,相比遮遮掩掩,人们更喜欢真实相处的人。

 

那些真正能够做到“大度”的人,同样也是真实的表达自己,因为他们真的没有从这些事情中产生愤怒情绪,因此他们在表达时,仍然是保持着自己内在感受与外在行为的一致。

 

那表达情绪也就意味着一定要“打上一架”吗?

 

其实,这种行为的心理状态是很好的,追求真实,但是在现实中,仍然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其他伤害,比如身体伤害,以及学校处分等。

 

因此,我们还需要找到一个更加平衡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正面沟通与交流

 

##学会正面沟通,既是满足自己内心情绪的表达,又是缓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

 

关于正面沟通的技巧,有一本书叫做《正面沟通》,在此推荐给你,这里我主要是讲讲一些关键要点。

 

正面沟通的意义在于你既能满足自己负面情绪的表达与流露,又通过正确合理的方式来化解了人际冲突

 

正面沟通中需要主要的是:

 

1.要快速觉察自己的负面情绪,并迅速做出应急处理。比如当你愤怒时,要迅速采取“五分钟冷静法”,让自己缓解愤怒刚刚出现时的爆发期

2.不要带着情绪去交流。当你的负面情绪有所缓解时,才可以进行两个人的交流,千万不要带着情绪就进入对话中,这样只能让冲突升级

3.警惕自己的价值评价。在交流中,注意自己的语言,语气等,防止出现价值观评价甚至是人生攻击

4.保持中立客观的陈述事实。在交流中,只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内在感受客观的表达出来。比如在你提问中的小事中,我们可以说:“同学,打扰一下,刚才你在打饭时不小心踩到我的脚,也许你当时并未意识到,但是你的这个行为让我内心仍然感到了愤怒,现在我想将这件事情告诉你。”

最后,想要强调的是,如果以上所说的事情并非偶然发生,而是反复是一个人对你这样做,那可能已经涉及到校园骚扰甚至校园暴力,这种情况应该及时告知家长与老师寻求帮助。


叶映红 :让我们一起用爱的声音温暖全世界 让我们一起用善的行为帮助全人类。

ta的主页

看完你的讲述,似乎所有忍让、退缩、有涵养、内敛都变成了你心中的一块一块情绪石头,这里包括了愤怒,委屈,不满,恼怒,生气等。很多人都不明白,其实我们的“情绪”本身就是一种功能情绪本身不是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也不是我们要针对的对象。


虽然我们习惯使用正面、负面这样的二分法来对情绪加以区分,但事实上情绪本身非常复杂,正如我们虽然“感觉”到很痛苦但是痛苦的作用之一就是消除道德压力。我们会认为自己很痛苦,已经受到“惩罚”了,所以不付诸行动,不做出改变也是合理的。

这就是为什么“痛苦”反而能令我们感到轻松,因为痛苦可以起到对内疚、自责等情绪的“抵消作用”。 因此,如果我们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就可以一直“抵消”自己的错误、无能等这些罪恶的感受。

佛洛依德把我们精神领域的世界分为本我、超我、自我。一个向超我认同的人,会非常理性、功利、且压抑,它会变成一个追名逐利、或不断的为了满足别人的欲望而活的工具


一个向本我认同的人,他可能成为纵欲无能的堕落之辈,也可能成为性格天真自在的沉迷于自己热爱领域的天才,这要视乎你的精神基因是什么样的胚胎

而最痛苦的莫过于即强烈的向超我认同,又同时强烈的向本我认同的人,这个人会被社会规则和自身欲望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不断拉扯,他的内心会长期处于“努力维持一个摇摇欲坠的破碎花瓶”的疲惫状态中。

当我们希望在社会规则中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了不起的人,又希望能够完全的随心所欲;你幻想当中最美好的状态是“随心所欲的、不负责任的、不受别人约束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时还能以此获得世俗成就,以及别人的崇拜、赞美、和认可。

并不是说一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人就不能获得世俗成功,其中的关键在于,那些同时被超我与本我的欲望拉扯的人,他们虽然声称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他们强调的重点在于:能够“不负责任的、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借用释迦牟尼的话来说,就是“不执于二边”,那这种“离于二边”的状态该如何达成呢?

我只能够告诉你第一步该怎么做,在第一步完成之后,没有人能告诉你答案,需要你自己的寻找。

第一步是要先对你的内心进行清理。 我们每个人都因为几十年的生存惯性,而令我们的头脑被各种社会规则塑造的欲望、和被便捷的互联网引导释放的本能冲动被塞满了,而且你是如此的习惯和适应于被这些欲望和本能控制的状态,以至于你甚至会感觉这些欲望、这些本能冲动就是你自身。

一旦你发现自己在思考和过去一样的内容时,就有意识的停止,转移你的注意力,去关注别的。给自己5~7天的时间闭关,用来清理过去的习惯性经验在你身上的痕迹,让那些旧有的模式逐渐退却,让你的大脑保持在一个清醒的、轻松的的状态里

如果你实在不知道该怎样让旧有的惯性模式被清理,那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不要做任何计划,买一张去你喜欢但没去过的城市的机票,飞过去玩个七天。

对于头脑中已经塞满了各种理论、建议、成见、和观念的你来说,再多给你一些所谓的“建议”不管它多么的完美而全面,其实都对你不可能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这些建议最大的作用,是当你因为自己的问题感到焦虑时,可以读一读他们、假装你会按照这些建议去做、然后把你的问题给解决

但事实上你知道你其实永远不会真的按照第一步、第二步、第N步那样的步骤去执行的,因为如果你有这样的执行力,你其实一开始就不会被超我与本我的冲突所困扰。所以,不要急于去解决问题,而是先让你自己具备解决问题的状态

当然,以我多年的咨询经验来看,当你让自己的心理垃圾被清空,你不再无意识的被旧模式操控时,现在所谓的“问题”,往往都已经不再存在了。也可以找你信任咨询师做心理咨询,答疑更多时候也只是基于你的文字表达而已,而文字不是我们的第一语言,身体觉知力才是我们看到自己内在需求开始。 


有梦想的唐糖: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心理内耗”大概是最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内容之一了。在你的提问中,我看到了很深的内耗。简单说,你的内耗来自于内心深处“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也可以说,你的“自我”没办法平衡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了,所以产生了痛苦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超我来自于道德层面,它与一些社会规则和评判规则息息相关。而本我则来自于你真实的需要。所以,想要解决这种冲突,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看看有什么是可以处理的内容。

 

1. 倾听:内心中评判的声音

 

你的“超我”来自于什么呢?我想它来自于你内心的一种名为“自我评判”的声音。我注意到你在提问中提到的一个词“大度”——这其实就是一个评判。

 

在你心中,大概是有这样一个评判标准:在与人发生小矛盾的时候,如果表明自己对此不舒服,就说明自己是一个“斤斤计较”的、“小气”的人。所以,为了显得“大度”,大部分时候,你都会“忍让”、“不出声或者说没事”。

 

所以,你的行为背后,其实是满足你的一个心理需要,这个需要就是“你希望自己是一个大度的人”。

 

识别出这个评判的声音,我们就可以对它展开工作了。

 

2.识别:内心当中的恐惧

 

问题来了,为什么你需要成为一个大度的人呢?如果没有成为,你会怎么样呢?

 

在这个自我要求背后,可能藏着深深的恐惧。比如,如果我不是大度的人,就会遭到惩罚,包括会被父母批评,被别人孤立等等。

 

所以,这个自我要求可能是一种对抗“被人否定”或者“人际关系断裂”的有效手段。在你的潜意识里,大概有这样一个声音:如果我不怎样,就会怎样…..而这种恐惧,是你有现在这种行为的根本原因。

 

3.看见:疗愈自我的基础

 

很多情绪和感受,一旦被看见,就有大半被治愈了。你在感到焦虑的时候,能看见自己的压抑吗?能看见自己压抑自己背后的恐惧吗?你看到自己真实的愤怒和委屈了吗?

 

如果你看到了它们,也许你就会感觉自己好多了。

 

看到自己被压抑的情绪,并认可这种情绪真实的存在,是走出困境的第一步。除此之外,你还需要看到另一种隐匿的感受:被害感。

 

简单说,为什么被撒了果汁,被插了队,被踩了一脚,你会那么“介意”?这里面很可能包含着一种“被冒犯”的伤害感

 

首先,这些事的发生,都出乎你的本来预期,所以,对你来说,它的发生,会损伤你的自恋

 

其次,这些人虽然大部分在主观上不是故意为之,但你如果内心的情绪非常激烈,那么很可能是因为在你的潜意识中,你默认为他们是“故意的”,是对你“有敌意的”。

 

这种思维方式,是源于自我中心的“被害者思维方式”,它可能隐藏的很深,但如果你深入的觉察,也许能发现它们的端倪。

 

4.改变:从接纳自己的情绪和尝试真实表达开始

 

前文提到的看见自己的情绪,是接纳自己的开始。你的内耗和冲突,根源来自于对自己情绪感受和行为的不接纳。

 

不过,在这种不接纳中,含有很多不合理认知,比如,如果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就会被别人伤害等。也许这种不合理信念来自于你生命早年的植入,但是我们可以链接真实的世界,看看这种信念是不是真的会发生?(在现实中验证自己的想象

 

你可以尝试使用真实表达技术,不带指责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比如:你把果汁弄到我身上,我感觉有点不舒服。你可以看一看,自己如果真实的表达了之后,会不会真的被人说你小气?或者因为觉得你小气,就跟你断裂关系?

 

也许你会迎来道歉。

 

当然,也许不会。可是,你表达的目的,只是为了真实的面对自己,而不是要求对方必须道歉,如果你能这样看,也许就会对对方什么态度不那么介意了。

 

真实表达的前提,是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而这项表达技术,对于情绪压抑的人来说,常常是有效的。只需要你稍微放下一些自己对自己的评判,和对别人评判的恐惧,试一试

 

怡名: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题主你好!

了解你的困扰,遇到一些小矛盾,当时都选择了忍让,但过后心里还是充满了怒火,总是很纠结,到底应该怎么做?我把我的理解与你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

 

我以前就是一个和你很像的人。

总是忍让忍让再忍让,有时候真的很不开心,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有些窝囊,内心对自己充满了否定。我是深受“一切都要和谐”的影响,总怕冲突,潜意识里觉得冲突是不好的。

你当时不满而没表达是因为什么呢?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后来我看了许多书,学了不少课,终于有了很大的变化。丛非从老师说:

我们的文化强调我们和为贵,不生气,要宽容,忍为上,却不知适当地释放攻击性有多么畅快和有益身心!

不愿意与别人争吵,怕起冲突,其实就是不敢表达我们的攻击性。活出攻击性可以维护自己的界限,捍卫自己的权益

攻击性是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提出自己的需求,敢于表达。

可是我们有时候就是不敢呀!怎么办呢?

 

我个人的经验是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比如:你被别人踩了一下,别人可能也道歉了,你可以说没关系,同时也可以表达:我的脚真的好疼啊,你下次注意一点。

 

被别人撒了果汁,你可以提要求,问对方想怎么解决。可以说出来:我很不开心等等。当我们表达出来之后,心里的怨气和愤怒就会流淌出来,不会再来困扰我们。

当然这些可要一点点实践的。

 

当我们想的和做的不一致的时候,就容易发生内心的冲突。现在困扰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内心矛盾的想法。

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ABC理论。

A代表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反应

我们怎么反应,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信念。这就是面对同样的事情,许多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每当矛盾的时候,告诉自己:你是有选择的。当自己不想大度的时候,就表达自己的攻击性。 攻击性不是骂人,是敢于做自己

丛老师说:一个人不敢活出攻击性是为了自我保护。

我们不表达攻击性对我们是有一些好处的,但当我们内心压抑了很多负面的情绪的时候,就可以学着去理解愤怒,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想法。

当我们梳通了这些,我们就可以自在许多。

 

让我们一点点变得内心强大起来,当我们内心真正强大的时候,我们无论怎么做选择,都是做自己。想吵架是做自己,不屑于吵架同样是做自己。只有一个原则,不委屈自己。

我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知道我做的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别人的看法完全干扰不到我对自己的看法。

我虽然现在依然很少与人吵架,但我比从前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感觉受到侵犯,我会说出来;不开心我会说出来,情绪不再压抑。

 

丛非从老师的《自我成长的力量》推荐给你,祝愿你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早日走出困扰!

WeiZhiPeng :优质答主

ta的主页

看了其他咨询师的答复,他们都很认真的回复你,我也想多提供一下视角。

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矛盾,比如被别人踩了一下,被插队,被别人果汁撒在身上等等。一般我都会选择时忍让,不出声或者说没事。

这段描述,我关注的是你当时的没有出声或者说没事。不知道你当时是什么情绪,但你能够接纳当时的状态,表示出了“没出声”或者“没事”,让当时的事情可以平缓的度过。这是你应急的能力,让自己可以更好应对各种状态的能力。

但是事情过后很长时间都放不下,心里还是充满了怒火,一直在自己应该怎么做之间反复纠结,还会想象和别人冲突之后发生的争吵,弄得焦虑不安又告诉自己要大度,不要和别人争吵,反复思量。

怒火,这样的情绪是对过去处理事情的方式感到不满?那么我关注的事你这样思维方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你在经历什么事情时,会让你有这样不断去回顾?

但你在大脑里做了一个思维模拟,这是个很好的办法。既然模拟了你也知道争吵后的结果把?可能会吵的很凶,让你一天都很不舒服,或者上升为打架,让你住院或者对方住院;这些结果你能接受吗?你愿意为了这一个下摩擦去尝试承担更大的代价

在你模拟中,你告诉自己要大度,但好像没有提及你关于“承担”责任的部分;不管你做何种选择,你都有要承担对应的代价

比如你不出声或者说没事,你的代价最小。你选择吵架,那么风险就会开始上升,如果你选择吵架或者上升到推搡,甚至发展成打架,警察来了,还可能影响你的工作等等;那么你承担的责任与结果与你的反应成正相关,你愿意承担吗?如果愿意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不需忍让;甚至可以把对方打飞对吧。

当你只看“行为”时或者仅考虑是否要压抑自己“情绪”时,当然很辛苦,难受,不舒服,会认为自己存在其他的选择和释放方式。但忽略对应的行为所需要承担的“后果”!你在思维模拟的时候,结合下行为后果一起考虑看看,你还会“反复思量,痛苦不堪”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