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你是“社恐”小伙伴么?|心理词条

前段时间受壹心理平台的邀请,同徐徐老师一起讨论了一下有关“社恐”方面的话题,在讨论过程中我的不仅也有相似的感受,也想与大家分享我的个人的一些经历。同时也在与徐徐老师,主持人的讨论中,自己也有进一步的思考和成长。

对于我个人来说,其实我也是一名“社恐”的小伙伴,和很多人一样,我也会害怕和别人的交流,担心自己的要求会不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有的时候明明自己不太愿意,但是考虑对方的感受之后,我就会忍住不说,但是自己的内心却是不舒服的。

那么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下究竟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阐述定义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称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


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常见的恐惧对象是异性、严厉的上司和未婚夫(妻)的父母亲等,或是熟人。可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可能会有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症状可发展到惊恐发作的程度。


临床表现可孤立限于如公共场合进食、公开讲话、或遇到异性,也可泛化到涉及家庭以外的几乎所有情景。部分人群还可能伴有突出的广场恐惧与抑郁障碍;一部分患者可能通过物质滥用来缓解焦虑而最终导致物质依赖,特别是酒依赖。



背景/产生原因


社交恐惧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与其它恐惧症类似,目前认为社交恐惧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恐惧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尤其影响到女性亲属。双生子研究结果同样提示广场恐惧可能与遗传有关,且与惊恐障碍存在一定联系。某些特定的恐惧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惧,先证者中约2/3的生物源亲属患有相同疾病,这类患者对恐怖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也与一般的恐惧症患者不同,他们表现心动过缓而不是心动过速,易发生晕厥。

2、神经生化研究

有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出现恐惧症状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升压试验阳性,可乐定激发实验引起的生长激素反应迟钝。


3、心理社会因素

19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用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恐惧症的发生机制,认为恐惧症状的扩展和持续是由于症状的反复出现使焦虑情绪条件化,而回避行为则阻碍了条件化的消退。


个案分析

在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群小伙伴,他们在自己的社交时的行为、言行会做出一些负面评价。有时还会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不敢表达自己的要求,并且会害怕自己的要求被否定或者被拒绝。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时刻,天气炎热我们去奶茶店买奶茶,奶茶可能是带冰的,因为女孩子想喝少冰,对店员说了之后,店员并没有理睬她,于是给她做了一杯正常冰的,女孩就默默接受拿走了饮料。

女孩会把“她”本来的合理要求,看作了不合理,是给别人添麻烦的要求。

在思维意识中形成了自动思维化。再例如,我们生活中做的公交车,有些公交车是需要提前告之司机要下车,因为自己无法向司机喊话,最后只能自己默默坐过站,甚至还会做到终点。

我想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遇到这样的情景或者在自己身上也发生活类似这样的事情。对于“社恐”的小伙伴还可能会故意回避许多社交场合,比如聚会,party等,但与那些理直气壮的说:“对不起,时间排不开,去不了”的人不同,在拒绝邀请时,就会花费大量精力喝勇气,拒绝之后还会忐忑很久,思考自己的拒绝会不会不礼貌等问题。

甚至还会自我责备,为自己不呢个像其他人一样洒脱的社交而感到羞愧

以上案例分享是我们大家大多数人都可能遇见或存在的现象,但有这样的现象的人并不完全就是有“社会恐惧症”,只能说明我们有“社恐”的行为或者心理存在。

但如果你的“社恐”已经严重影响或者丧失了你的社交能力,那么就要建议你到心理门诊或者精神科等专业的机构去寻求帮助。


个人见解

前面部分有关社会恐惧症的含义阐述和背景介绍,均为心理咨询中诊断中的定义和标准来阐述的。但是在我们现实中,可能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社恐”,但这样的“社恐”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正常的心理现在,是我们在面对一些环境或者事件或者是一些陌生人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

就像我也是,在上学的时候,特别害怕面对陌生人介绍自己,表达自己,后来也是通过一次次的锻炼,自己的联系,克服心理的恐惧,所以现在,我能在这里和大家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等。

“社恐”不代表没有朋友,他们能在特定的、安全的环境下,也能自如地和朋友交谈、交往,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更加向往喝期待与他人的联结,毕竟温和与善意的关系对于“社恐”人而言,更为珍贵和重要。

像大家最近都会看到李雪琴曾提到自己的交友观念,你主动联系我,我就跟你交往,但是交往一段时间觉得不合适就算了,如果聊得来大家就继续来往下去。

这也反应出当代年轻人的佛系交友观,可能在传统家长眼中或者长辈眼中,会认为这样不能算社交,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被动交友可能更适合他们。

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社交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大家也不会为了一些无效社交而面前自己,我们都会遵循自己的内心感受出发,可能一个人的独处,或者做了一些自己更为有意义的事情。


相关科普

·“社恐”背后的恐惧是什么?


1、“社恐”的恐惧大多时候发生在交往过程中的。

2、“社恐”人群更害怕与陌生人的交往,当然有些人也会害怕与熟人间的交往。

3、“社恐”人很多具有性格内向、胆小的性格特质,还会过分注重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常常会感到自卑。

4、“社恐”人会在人前掩饰自己的缺点,害怕对方看到或发现自己的短处,并会为此感到非常的担心甚至恐惧。


· 那社交恐惧症和内向又有什么区别呢?


社交恐惧症的人和内向的人都不喜欢在人群中,但是不同的是:

社交恐惧症的人他们是想要去社交,但是因为害怕不敢去社交。而内向的人只是单纯地喜欢独处,喜欢向内求。内向的人并不是不敢去社交,他们只是不想,不喜欢。如果把跟人社交和独处比做一个人从公司到家的两条路。对于内向的人来说,走哪条路他都可以,只不过他更喜欢“独处”这条路(可能路上有他喜欢的风景或人),但是走“社交”这条路他也不抵触。而对于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他不是更喜欢走“独处”这条路,而是“社交”的那条路他害怕不敢走,所以选择另一条路。

· 社交恐惧的心理调节

根据社交恐惧的形成原因存在原理,形成了心理调节的八个步骤。通过长期练习,可以逐渐改变经验习惯

  1. 培养平等平常慈悲之心,减少比较、评价和对立;

  2. 看清自己内心的期望,是被他人关注、在意、认可、需要和喜爱,承认自己的需求;

  3. 看清自己的生活经验观念,是自己经验性的认为别人会伤害自己,习惯性的感到担忧和回避;

  4. 看清自己在与人交往时或社交场合具体的思维情绪身体行为反应,对自己的反应模式有所认识和觉察;

  5. 观察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拉开距离,成为旁观者,既不认同也不反对,既不跟随也不抗拒;

  6. 关注当下,观察和倾听周围他人与所处环境,了解他人真正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减少主观臆测,慢慢脱离生活经验和观念对自己的影响;

  7. 别急于证明自己,先做一个配角,学会观察和倾听,重新认识他人关系,获得新的经验,修复过去的创伤;

  8. 尝试与他人接触,先观察和倾听,再做出回应和表达,循序渐进的建立能力感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郝伟. 精神病学 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诗慧.  社交恐惧症的心理治疗 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   2015

3、韩惠民,王文林,何志磊等.  中国社区中的心理健康案例研究(十三)–社交恐惧症(异性交往恐惧) 中国全科医学  2015

4、于飞,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023488/answer/1684788399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