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痛苦,才有成长的契机

直面痛苦才有成长的契机 | 为何走进心理咨询室如此困难?


01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近段时间陆陆续续在壹心理平台上回答咨询问题,我发现很多人所面临的问题都不是简单的一点两点问题,而是面临着人生的重大困境,严重抑郁、焦虑,生活中四面楚歌,硝烟四起,到处都是险阻,无法前进。可是,为什么他们局限于在网络上通过文字求助?却不预约心理咨询呢?在网络上零零星星地给予分析和建议,真的能够对他们产生实质作用吗?


相比,我工作的地方,经常会碰见国外的老师。偶尔和他们聊起天来,他们知道我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就很高兴地告诉我说:“心理咨询很有帮助,我在美国的时候,曾经接受过两三年的心理咨询。”还有一个教艺术的国外老师聊天中和我说起,她的儿子接受了沙盘游戏治疗,她也曾经在自己的国家接受了十六年的沙盘游戏治疗,聊起来我发现她对荣格心理学理论的理解比一般心理学从业者还深厚。


这些国外老师们不是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但是我从他们的语气里感觉到,他们对心理咨询的体验甚至比很多国内的心理咨询师还丰富。他们觉得去找心理咨询师聊聊,就好像去见健身教练和美容顾问,一点都不会避讳,他们说话的时候,眼神里还流露出“我咨询,我自豪”的神情。


于是,这个两种情况的对比,让我不得不思考,为何国人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显得如此困难?

 

02


这种求助于心理咨询的薄弱意识,不仅发生在对心理咨询不太了解的一般大众,还发生在我的心理学同行甚至心理咨询同行里。


我有一个研究生时期认识的好友,彼此认识好几年了,经常一起唠嗑吐槽,关系甚好。她是34岁的时候从工作十年的大公司辞职出来读心理学研究生,立志成为心理咨询师。我很高兴这一路上有她作伴,互相扶持。


研究生毕业之后,她在家里当起了全职家庭主妇,一边怀着二胎,孕期抑郁烦躁,一边操心又调皮又经常生病的大宝和家庭里的大小琐事。老公升职了,经常在外应酬,工作非常忙。她经常向我吐苦水说:“对于这样经常见不了面的老公,想要他多理解理解很困难,责怪他又觉得他其实也很委屈,只能把他当取款机用了。”


作为朋友,我感受到了她对于理解的极度渴望,开始给她一轮又一轮的理解和安慰,她听了我的话之后一时间觉得很是感动,觉得自己被深深“共情”了。她开玩笑说:“一个小时几百块咨询费,我刚刚得付你咨询费才是呢。”


我笑着说:“我只是蜻蜓点水点了几下罢了,倘若你和你的咨询师聊聊,深入谈下去之后,说不定会感觉自己的灵魂都被共情得颤抖起来呢。”我深知其实朋友聊天中的安慰是挺廉价的,至多隔靴搔个痒。


碍于朋友关系,有很多直指核心的问题,其实不宜揭露,江湖有话说“人艰不拆”。再铁打的关系也经不起直接的、赤裸裸的“分析”(“赤裸”是指没有咨询设置的保护)。即便是在咨访关系里,分析、解释和揭露也需要非常小心翼翼地进行,视对方的反应和接受程度来决定揭露的剂量,很多时候是打浸润式的“支持”战略。


在她孕期烦躁的这段时间,她正在接一个咨询个案。她跟我抱怨说,感觉来访者一直没有成长,咨询没有找到聚焦点和突破点,不知道如何工作下去。到最近几次她觉得来访者没有啥问题,不需要继续咨询了。但一想到又要接待这个来访者,就十分苦恼和受挫,很抗拒咨询工作时间的到来。


我跟她说:“亲爱的,这个时候你真的很需要找一个咨询师来梳理一下自己的内在议题啊,不然继续这样工作下去,耗竭的感觉会越来越严重。这段时间找咨询师,也不是白花了钱的。当你走过千山万水,经历过孕产期的各种情绪困扰和挑战,并且获得了成功应对的经验,你以后也可以从曾经的咨询体验中总结出经验,用来带着跟你面临同类问题的来访者走过千山万水。从战胜的经历中总结出经验,比学习课程有用得多啊。


在孕期中会碰撞出很多情绪问题、个人生涯规划议题,我建议她抓住这个契机,去找一个可信任的咨询师做长程的心理咨询体验。她听了我的话之后说,好啊。但是很久之后也没有一丝寻找咨询师的迹象。


后来我问起她,我说:“前段时间你老公不是给了你一笔大钱吗?孕产期一年,48个星期,资深咨询师的资费大概是600元一节,从中拿出两三万,足够你在这段时期找咨询师来调整心理所需要的费用了。”


她说:“这些钱是家里的老本,哪能随便花了啊。”然后继续在家里憋着情绪,哀哀怨怨度日。


我心里憋了一句话:“亲,你可能真的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觉得自己的快乐不值钱。需要重新思考一下自己当初为何要选择心理咨询这个行业了。”碍于伤自尊心,我只好浅浅地说:“慢慢来,需要的时候再找,不舒服的时候休息很重要。”


据我所了解,她报名学习心理咨询课程,大几千好几万的,她非常积极和乐意去掏钱在讨好自己方面,几百上千的化妆品和上万的医美项目,不心疼。但是对于咨询师必要的心理咨询体验,却迟迟不愿意踏出一步。


不仅她个人如此,我也接触过不少这样类似的主妇,明明家里经济可以,婚姻出了问题,老公出轨,不是花钱做婚姻咨询,而是掏钱去做美容。这个时代助长了一种扭曲的消费观,爱自己等于各色消费,买买买,名义上是爱自己所以美容,实际上是讨好别人,留住花心男人的心。


我开始看到了一点,从她身上折射出来的抗拒咨询的心理,不仅是个人问题,而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看到这样的现象,有时候我觉得很痛心,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扼住自己喉咙的正是自己的手,阻碍自己成长和获得幸福的人也正是自己。

 

03


记得多年前我开始学习心理咨询这门课程,老师说,来访者第一次来咨询的时候,很重要的是去探寻“为何他此时此刻踏进心理咨询室?”不是前一段时间,也不是下一段时间,而恰恰是这一段时间?


很多来访者走进咨询室时,其实是在生活中已经忍无可忍,尝试过很多方法却走投无路,十分绝望的时刻才终于主动前来。因为生活中已经来到了一个不得不面对改变,被迫作出选择的关口,譬如要不要离婚,要不要辞职,爱人出轨了被伤得体无完肤。那么,压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事件呢?也许从中或许可以挖掘出他来咨询的深层动力。


我时常在想,为何要等到“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才终于前来寻找心理咨询呢?就好比如一个人患了慢性病,忍着疼痛,熬到了癌症末期,才去找医生。但医术再高明的医生也会有无力回天的时候。所有人都知道,在慢性病发展为癌症前进行治疗,是最佳时机,但还是因为害怕面对而一再拖延着。


大多数人在面对心理问题的困扰时,习惯性地忽视、逃避、压抑、忍受、拖延。正如一个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孩子的情绪习惯性被父母忽视,于是自己的也内化了这种忽视,不哭不闹了,久而久之发展出强大的“忍耐力”。这真的是“掩耳盗铃”式的技能。很多大的心理病症都是从一点点小的问题滚雪球滚大的。


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来访者,意识里一半是自愿成长,一半是抗拒成长。事实上,那些继续让自己沉浸在痛苦和焦虑里的人,是为了防御自己面临更大的问题。焦虑的背景也许是更具吞噬性的空虚感,如果把焦虑这层纱布揭开,他就会突然掉进空虚感的黑洞里。人生不是焦虑就是空虚,永远在这两极之间摆荡,在风雨变幻中找不到一个稳固的自我作为根基,是大部分心理问题之所在。


睡梦中的人对于痛苦是麻痹的,那些醒来的人才会感觉到疼痛的刺激。总有一天,锐痛会刺醒假装睡觉的人。而一旦进入心理咨询室,意味着再不能逃避,需要醒来了,需要直面痛苦了。

 

我理解我的那位朋友,她可能是害怕坐到来访者的位置上,深入的分析将有可能击碎她几年以来寄托着人生发展希望的幻想——在中年遇到职业瓶颈时,职场激烈的竞争里进一步十分困难,退一步回到家庭又不甘心成为全职家庭主妇,体验不到自我价值感。成为咨询师,成为别人人生的指导者,在进退两难当中,这看起来是一举多得十分亮丽的出路。


在我接触这行时,也碰到几个人到中年的女性,在自己的事业领域里遇到了瓶颈,想到目前心理咨询行业虚幻的高收入景象,拿出自己的积蓄投资高额培训课程,没有继续的督导和咨询体验,学完后就开始做咨询师回本了。他们需要这种幻想,否则将会被人生的空虚无望吞噬。在中国,心理咨询市场鱼龙混杂。这是一个人人都可自称咨询师的时代,那些频繁发生的令行内人瞠目结舌的伦理问题,在大时代的裸奔背景下也见多不怪了。

 

04


很多人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不去寻求专业的帮助,是因为满足于朋友间互相倾诉。朋友间互相倾诉,说起来严重点,是互相“情感剥削”。一方在吐苦水,另一方其实是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强度作为容器来消化这些负面情绪的。消化不了、反被带偏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很容易看到的现象就是,朋友之间的情绪互相传染,一个人吐槽“天下男人一般黑”,听她说的闺蜜也开始对自己的男友疑神疑鬼。一个人哭诉生活无望死路一条,另一个人也开始感觉到阴云密布久久不散。结果就是两个人在错误的思路上一起狂奔


有时候咨询师之间,或者咨询师和其他朋友之间,不是单纯的友谊,聊天聊着聊着就变成了变相索取理解、分析和建议,这些都是隐形的剥削,是无需自我付出的。但也正因为没有自我付出,所以得到的理解和分析,并不会对心灵成长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影响作用。


可能也正因为现在的心理咨询费用普遍高昂的情况,很多人担负不起,只好满足于朋友间互相“情感剥削”。

 

但很多时候,没有经济支撑、没有时间来咨询等等,这些看似再合理不过的理由,实际上也是一种防御,阻挡自己去进行心理层面的整合。

 

05


我的一些同行还有更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我觉得自己没什么问题要去做心理咨询。有这样想法的咨询师,一般也认为他的来访者是“有问题才来咨询”的。因此他们会习惯于以一种“找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咨询工作,一旦在咨询师的知识经验领域里搜寻不到“问题”了,他就会倾向于停止工作。这样的咨询师也习惯于把来访者当成一个个的“问题”来看待,忽视了坐在他面前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曾经跟高校里的咨询师聊天,他们说学校里的学生来求助,一般是表面问题解决了,再往下他们就没有动力继续去自我成长了。但是迫于学校里的咨询师资源有限,不可能每个来访者都从障碍性咨询到发展性咨询来做系统的长程咨询(从这个角度来看,认知行为这种短程的技术挺适合在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使用)。所以很多时候都是解决了表面问题,点到即止。他们也觉得没必要为深层的未察觉的问题而继续进入咨询室。


但是很多时候,一些表面问题是从属于整个系统的,表面问题是系统问题的“信号灯”。很可能这边问题解决下去了,另一边问题又冒出来了,因为系统的源头还没有解决。就像打土拨鼠游戏一样,这边下去那边又起来了。

 

以我自己寻求心理咨询的历程来说,一开始我也是碰到了严重的问题,忍受了很久才终于鼓起勇气走进心理咨询室。但是很快,问题暂时解决之后,我就失去继续咨询的动力了。


后来也是因为面临情感危机,意识到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某个当前的危机问题,而是更重要的学习发展出应对问题的能力,发展出稳固的自我。我决定找一位国内资深的前辈来做长程的咨询。


接受心理咨询体验的期间,我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学习,从前一段感情的战争灰烬中拾掇起受伤的自我,把破碎的自尊一块一块拼接起来,现在已经进入了一段健康而稳定的婚姻关系,并且从受伤经历中提炼出研究兴趣,写成了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慢慢过起一种“有人可爱,有梦可寻”的生活。这一切听起来好像是不可思议的奇迹,但是没有人知道,这个过程,我花了漫长的几年时间。每一次进入心理咨询室,其实我都会心跳加快,因为这是要与真实的自我去碰撞了。

在我的长程来访者当中,我见证了一个人从迷茫而混乱的人生中,一步步走过来,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使命,跨专业考上重点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跟随国内骨灰级的导师做研究,并且很有可能未来也会继续读博。没有其他人知道,走过了两三年的咨询时间,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勇气,咨询中流下了多少眼泪。


我深切体会到,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是让自己看得更开阔,活得更明白。心理咨询是主动成长的方式。是暂时租借咨询师的人格容器来巩固稳定自己人生的自我根基。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产生碰撞与影响的深切过程。

 

-END-


作者介绍:刘丹红,专职心理咨询师,壹心理平台认证咨询师。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硕士。专注于帮助女性成长/情感/职业生涯咨询。有人可爱,有梦可寻的生活不是遥不可及,成长的路上,一步一脚印。

排版:Survival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