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想触碰就能紧握的手 |《爱与依恋的力量》

作者:心是孤独的猎手
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哈利·哈洛在《爱的本质》(The Nature of Love)一文中,说:“爱是一种奇妙的状态,深沉、温柔而有益(Love is a wondrous state, deep, tender, and rewarding)。”

在《爱与依恋的力量》这本书中,作者德博拉·布卢姆认为《爱的本质》的发表是一个转折点,表明爱不是简单的条件反射,让我们看到大家都生活在相互联系的细密网络之中。

 

如果我们想要探索“爱”的国度的话,不妨跟随《爱的本质》与《爱与依恋的力量》,从“爱”本身开始了解吧。

01

恒河猴实验


在行为主义兴盛的时期的主流观点是,爱是虚无缥缈的烟雾,没有意义,婴儿不会爱自己的父母,也不需要父母的爱,他们之间唯一的关系就只是喂养 – 需要的条件反射而已。


也就是说,父母与婴儿之间的关系是父母喂养婴儿,而婴儿因此依赖以及需要父母,这种只是刺激反应之间的条件反射所形成的关系。

 

但哈洛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为了探究爱是否存在,哈利决定用恒河猴来做实验[1],因为恒河猴和人类相似,是这个星球上与群体感情联系表现得最为紧密的物种之一,同时精力充沛、适应性强。

 

在最初的实验中,共有8只小猴子参与了首次“代理母亲”(即可以扮演母亲角色的物体,可以与母亲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的实验。

 

每只猴子都在自己的笼子里,每个笼子里都有两个妈妈,一个布妈妈,一个铁丝妈妈

 

在其中4个笼子里,铁丝妈妈没有奶瓶,布妈妈的身上备有一个装满牛奶的奶瓶;另外4只猴子有一个没有奶瓶的布妈妈,和一个装有奶瓶的铁丝妈妈。

哈洛这样设置的目的是想探究触碰食物哪个对恒河猴更重要:如果触碰与食物对幼猴同等重要,那么它们对于妈妈的选择会是随机的;

 

如果触碰更重要,那么幼猴会更倾向于选择布妈妈(无论有没有食物);

 

如果食物更重要,则幼猴会更倾向于选择有奶瓶的妈妈(不管是布妈妈还是铁丝妈妈)。

 

最终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铁丝妈妈虽然有奶水,但幼猴就是不喜欢它。与此相反,布妈妈对幼猴有像磁铁一样的吸引力。


小猴子确实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但它们吃得很快,大多数情况下,所有小猴子都会睡在布妈妈身上,或者抱着布妈妈睡;受到惊吓的时候,它们会把身体紧紧贴在布妈妈身上,或者抚摸它

 

这个实验告诉人们,食物能给予营养,但紧紧的拥抱能滋润心灵。看到孩子快乐地依偎在父母的双臂中,还有谁能相信孩子这么做只是为了吃奶?

 

哈利说,这次研究完美地体现了人类婴儿的反应,哈利把这一现象叫作“接触安慰”。哈利说:“无论是人类还是接近人类的种族,母亲真正的作用之一就是在幼儿感到恐惧和危险的时,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哈利与学生决定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看看能否更清楚地解释父母如何让孩子感到安全,以及一个避风港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幼猴侧过身子到铁丝妈妈身上喝奶的时候,还紧紧抓住心爱的布妈妈。


02

安全感与依恋理论


如果在孩子的人生旅途中,没有双亲愿意或有能力提供安全感,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如果孩子无法和父母心连心,那么当他开始探索外面广阔、未知的世界时,什么能给他提供安全感?

 

如果一个孩子没人爱,没人愿意拥抱他,他能有正常的好奇心吗?


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学会了不对父母有所期待。这些孩子经常哭泣,但是通常都是自己哭自己的,并不会因为引起妈妈的注意便停止,而且看起来一点都不独立。

 

他们看起来很凄惨,或者很生气。即使妈妈真的把他们抱起来,这些有防备心的孩子也会把头转到一边去。

 

他们与由铁丝妈妈养育的猴子很像,那些猴子总是在开放的房间里不知所措,低着头面对墙壁。

 

是什么造成非安全型依恋的形成呢?妈妈没能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后续的一系列测试中,哈利的研究生将布妈妈放在一个树脂玻璃箱内,并把这个箱子放在了开放地带的中央

 

很显然,小猴子不喜欢妈妈待在玻璃箱里,它轻柔地哼哼着,用手摸索着透明的障碍物,想把妈妈弄出来

 

但最后,它接受了这种只能远观妈妈的现实。所有的小猴子最终都会开始探索房间,当发现有趣的东西,比如一个积木测试题时,它们会捡起来,拿到最接近妈妈的地方,再开始解题

 

在另外一个测试中,研究者设定猴子如果能够搞明白如何打开一系列的锁,就可以打开玻璃箱子。

 

它们会绞尽脑汁地想啊想,直到打开所有的锁,让自己紧紧地贴在妈妈的身上

 

即使小猴子已经长大,不再需要布妈妈的照顾,并已经被放到一群年轻的猴子中好几个月,它们依然会来解救妈妈

 

妈妈的影响是有范围的,这个范围就像一个有魔力的圆圈,孩子在里面可以快乐、安全地玩耍

 

妈妈就像一个安全基地,让孩子可以安心地做些短暂的探索,而拥抱和安抚是建造安全基地的基础性材料。

 

孩子可以通过与父母的接近获得安全感,而安全感,让孩子可以安心走出去,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在《爱与依恋的力量》一书的引言部分——《踏上探索爱与依恋的旅程》,作者德博拉·布卢姆在最后一段这样说到:

“我站在猿猴馆里,关上玻璃门,门外是慢慢消融的积雪,心里思考着那些基础知识。我观察着猩猩们如石器时代般古老的面孔,思考着我们该如何了解‘爱’这种情感。

动物园的猩猩添了个小宝宝,母猩猩抱着它,心贴着心,舍不得松手。也许科学最终会与人们的常识吻合。

 

也许问题的答案就像隔着玻璃看到的情景一样简单:猩猩母子靠得如此之近,它们的两颗心连在一起跳动着。”

 

这或许就是爱的本质吧。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在21世纪的育儿理论中,哈利·哈洛与依恋理论是一定无法绕开的。本书揭秘了哈利·哈洛在20世纪进行一系列以恒河猴实验(代母实验)为代表的惊心动魄的心理学实验。这一系列实验“虐猴”无数,却为一代婴儿夺回了父母之爱。正是这一系列实验,颠覆了以约翰·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对育儿理论的垄断,改变了“母爱对孩子的成长有害”“拥抱和关爱对孩子毫无益处”这些盛行于20世纪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教养观点,助推依恋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明确社会联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为当代的育儿理论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作者简介:来自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