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整体性 | 心理词条

# 壹心人6大作业2 #

作者正在参加壹心人活动,欢迎参加投稿,赢丰厚鲸币!
http://www.xinli001.com/info/100476812


01

阐述定义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学派之一,诞生于德国,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


该学派既反对美国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元素主义,也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公式,主张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在理解格式塔心理学这个流派之前要先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当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之后他的徒弟铁钦纳建立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流派,强调人的心理和化学元素周期表一般是分裂成一个个的心理元素的。


格式塔的创始人科勒,考夫卡,惠特海默,则认为人的心理不是分裂的,而是作为整体,也就流派名称的由来,格式塔,德语意为完型、完整


简言之,这个流派主张从整体研究心理活动。


02

背景来源与发展历程


1、学派诞生


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在法兰克福大学做了似动现象(phi phenomenon)的实验研究,并发表了文章《移动知觉的实验研究》来描述这种现象。这一般被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学派创立的标志。

由于这个学派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所以有时又被称为柏林学派。学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韦特海默,还有苛勒和考夫卡。


2、学派发展


学派成立后,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继续发展格式塔理论。


1913-1920年,苛勒在大西洋加那利群岛任普鲁士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主任,并在那里做了著名的猩猩实验。


1911-1927年,考夫卡一直任职于吉森大学,并进行了题为“对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的系列实验研究。1922年考夫卡发表于《心理学期刊》的《知觉——完形说引论》引起了强烈反响。


1921年,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联合精神病理学家库特·戈尔茨坦和汉斯·格鲁尔一起创办了刊物《心理研究》(Psychologische Forschung),不久就成为格式塔学派的喉舌。


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是初步接纳时期(1921—1930),格式塔心理学家及其理论观点初步为美国心理学界所接受。


第二个是迁移时期(1927—1945),在这个时期,格式塔学派的三位创立者和他们的一些学生相继移居到美国,都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担任教职并从事科研工作。


第三个是艰难的综合期(1945年以来),尽管美国心理学家对格式塔心理学的接纳很缓慢,但它还是吸收了众多的美国追随者,他们发展这一理论并把它运用到了一些新的领域。 


3、持续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格式塔心理学诞生地的德国,由于有了适宜的政治和文化气氛,这一学派又有了复兴的趋势,有一些心理学家发展了格式塔理论与研究的一些主要的概念和方法,开拓了诸多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课题。


格式塔心理学对日本心理学界的影响也很大,且这种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最显著,并一直持续到60年代。此外,格式塔心理学在前苏联、意大利和中国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03

格式塔心理学的本质


 “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例如,用“有角的”或“对称的”这样一些术语来表示物体的一般性质,以示三角形(在几何图形中)或时间序列(在曲调中)的一些特性。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意即“形式”。


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例如,“有角的”或“对称的”是指具体的三角形或曲调,而非第一种涵义那样意指三角形或时间序列的概念,它涉及物体本身,而不是物体的特殊形式,形式只是物体的属性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说,格式塔即任何分离的整体。


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


它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行为不等于反射弧的循环。


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


04

常见的应用领域及案例分享


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到企业管理、艺术及设计等很多领域。


例如,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并非纯粹单单从对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感官资讯而来,还包括我们对花过去的经验和印象,加起来才是我们对一朵花的感知。


1五大格式塔法则在设计领域能帮助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如果你对某个设计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又或者你本能的觉得某个设计十分给力,那么其实极有可能你被格式塔了!


目前许多设计偏好运用一个或多个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这一举动不但能让设计有更多灵动的感觉,还比一般的设计更容易留住欣赏者得目光。


  • 相似法则:人的潜意识里意识会根据形状, 颜色, 大小, 亮度等视线内一些相似的元素自动整合成集合或是整体。


我们对比下面这两幅图,左边那幅图是的黑点,会让我们觉得他们是一块整体。这时候,如果我们将其中的一些黑点换成红色的点点(右边那幅图),根据我们在潜意识分类,会自动将黑色的点集合在一起,红色点集合在一起,各自成为一个分组。如此一来原本单一的整体就被切开成为五个组了。(如下)


根据相似原则,我们很容易的将属于同种类目的元素集合在一块。举个我们最经常会遇到的例子,下图是个系统文件夹的内容截图,通常同种类型的文件会以同样的图标呈现在文件夹里,所以就算文件零散无章,我们也会潜意识地把下面这些文件进行分组。



  • 接近法则 :在意识里,我们常常倾向于空间上或时间上接近的元素整合成集合或一个整体。

继续拿之前的点点举例,这个时候的点点们,虽然红色和黑色排布在一块,但我们却会在此时将距离近的红色和黑色点归为一组。



这个原则在网页中的页面内容归组设计最常见,通过留白(Whitespace or native space)进行页面内容的归组。


比如底下这个百度贴吧目录局部设计。通过将同目录下的内容距离稍近的摆放在一块,并与另一个目录隔了一个比较大的距离。在视觉阅读上,用户自然会认同以下内容分属两个主题。


  • 闭合法则:当元素不完整或者不存在的时候,依然可以被人们所识别。


根据过去以往的经验和视知觉的整体意愿驱使,我们习惯性的将图形作为一个整体去观看,于是我们在脑袋里将缺少的形状补充进去之后,便形成最终我们识别出来的图形效果。例如下图这个图形,即使缺了一个小口,人们依然会根据自己固有的经验,将其视作圆形。


这条规则最常见的便是图标设计,用极简的语言传达更多的内容,例如:



我们同样也能在网页设计中发现闭合原则的踪影。比如闭合原则让我们看见导航的存在,或者理解一系列圆圈组成的完整导航而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圆圈。


  • 对称法则:对称的多个物体会被作为一个整体被意识接受,即使他们之间有一定距离。


对称的设计会给人以稳定,平衡,一致的感觉。其中所对称并不一定是文字结构,也有可能是颜色或者区块性的对称。例如下面这个bbc news world的导航设计,即使中间有所间距,但是对称且类似的构造模式,使得受众将其视为一体,明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 连续法则:意识会根据一定规律做视觉上的,听觉上的,或是位移的延伸。

人们的视觉具备一种运动的惯性,可以根据相关规律的延伸对其视觉流进行引导,例如下面这个网站的视觉引导。


2、日常生活交流中的应用


除了设计,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格式塔心理学也有发挥其作用:例如在电邮或信息中的笑脸表情:D,它仅仅由一个符号加一个字母,人们却通过它们表达了大笑的含义。符号表情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在发挥着作用呢。


05

个人思考


翻阅了很多“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材料,发现存在着一种对格式塔的误解,即认为格式塔主张完全的自我本位。


事实上并非如此。自我接受和欣赏并不代表不关心别人,人际关系也是一部分;并不代表误导自己的欲望。


比如前两天曾回答过一位题主的问题,她的困扰是:


  • 首先,觉察到过去自己不那么自信,为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好感,而助人

  • 其次,现在已有意识的“自我成长”,TA的“自我成长”首先是意识上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我,所做出的行为是“与他人链接减少,少看朋友圈,看他人动态也不是太多”

  • 然而,基于这种变化,似乎内心又感到纠结冲突,担心自己是不是“冷漠”?且害怕自己是冷漠的人


这就好像对“格式塔的误解”,自我接纳和欣赏并不代表不关心别人,人际关系的维护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当我们不是以”接纳“的姿态去拥抱当下的自己,在合理的范围内调整优化,而是去”压制“自己的某些行为,就会引发另一种心理上的冲突。


格式塔心理学所承载的内涵与外延远不止如此,对于个体来说,最大的启发在于


任何一种科学的兴起,都代表着科学发展史的重要进程,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最重要的是教会我们不断的“自我认知”,在认知中尝试各种实践方式,解放“自我”,更趋于平和。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经过慢长的时间积累才形成的,有纷争才会有发展。我们只有多多了解历史,才能更好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好前行。


参考文献:
叶浩生. 心理学史(2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53-158.
Hergenhahn B R, Henley T B.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M]. Cengage Learning, 2014:439.
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2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419-420.
波林. 实验心理学史[M]. 高觉敷,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681.
戴维.霍瑟萨尔和郭本禹合著《心理学史》
公众号:新兰亭《格式塔学派与设计的创造性思维》
公众号:亲密心法《格式塔心理学的思想内涵》
原创:雅旼
责任编辑:一只梨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