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逃-冻结系统:面对威胁时身体会如何反应|心理词条

阐述定义

战-逃-冻结系统是一种神经行为系统,它和行为抑制系统、行为激活系统一同,是强化敏感性理论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战-逃-冻结系统通常被认为是人们用于调节对威胁刺激的防御反应,并在主观上与恐惧情绪体验相关联。作为一种通过减少直接威胁来寻求平衡的负反馈系统,战-逃-冻结所触发的行为反应具有使人们远离威胁的功能(Corr, 2008)。

如名字所提示的那样,战-逃-冻结系统所触发的行为包括:发起战斗消除威胁;逃离威胁;在面对威胁时保持静止。

一般来说,随着人们和威胁刺激之间的安全距离减少,人们的行为反应强度会有所增加,相对较远的威胁会引起「逃跑」和「冻结」反应,而近距离的威胁则更可能引起「战斗」反应(Blanchard, & Blanchard, 1989)。

来源与生理学基础

战-逃-冻结系统的雏形最早是由Walter Bradford Cannon提出的(Cannon, 1915)。在他的理论中,动物对威胁的反应是交感神经系统放电的结果,为动物接下来的战斗或逃跑行为打下基础。而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中,这个系统也认为是一般适应综合征第一阶段的一部分(Goldstein, 2010)

战-逃-冻结系统的激活与前扣带回、杏仁核、下丘脑内侧、大脑灰质等结构有关。这些神经结构是分层组织的,并分别对应到不同的威胁距离(McNaughton, & Corr, 2004)。

具体来说,大脑灰质代表着最低的神经层级,与应对近距离威胁时的恐慌、不定向逃离以及攻击性反应有关。紧接着的一个层级是下丘脑内侧,与定向逃离反应有关。再下一个层级是杏仁核,负责自主神经唤起和主动回避行为。而最顶层、与预测远距离威胁有关的是前扣带回,对应的则是更复杂的回避行为。

因为威胁所激活的是一系列自律神经系统,人们做出的反应通常是快速且无意识的。

当人们经历「战斗」或「逃离」反应时,身体通常会伴随以下一些典型变化:

呼吸和心率加快-输送更多的含氧血液给肌肉和大脑,以随时采取身体上的行动;肌肉紧张-以随时做好肌肉运动的准备;瞳孔扩大-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睛,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周围环境。

总的来说,处于「战斗」或「逃跑」状态的人会极度警觉、激动,但过于严重的反应也有可能变成恐慌。

「冻结」反应所涉及的则是一个与「战斗」和「逃跑」不同的生理过程。虽然经历「冻结」的人也非常警觉,但他们不会通过移动或采取行动对抗威胁,而且在「冻结」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出现心率下降而不是上升。

「冻结」看起来是面对威胁时的一种被动方式,但和「战斗」、「逃跑」一样,「冻结」也是为了应对威胁而出现的一种策略。

一个观点认为,「冻结」可以给人们提供一个「缓冲」时间,在「冻结期」内扫描周围环境以决定如何应对威胁(Roelofs, 2017)。

同样在另外一项研究中也发现,「冻结」反应能提高人们的视觉感知力,让人们在受威胁状态下能更好地接收并处理周围环境信息(Lojowska, Gladwin, Hermans, & Roelofs, 2015)。

关于「冻结」功能的另一种看法是,「冻结」反应可能与解离有关系。通过「冻结」反应进入解离状态,可能会使人们感觉那些引起痛苦的事件变得不那么真实,从而减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Krause-Utz, Frost, Winter, & Elzinga, 2017)。

当然,如果我们结合动物中被捕食者的行为,我们还可以将「冻结」理解为在「战斗」和「逃跑」无效时的最后手段,即通过静止装死来让捕食者失去对自己的兴趣。

相关科普/案例分享

一、性格影响

与恐惧、焦虑、外向、冲动等有关的性格维度的个体差异会受到强化敏感性理论中三个神经行为系统的影响(Smillie, Pickering, & Jackson, 2006)。

具体在大五人格方面,神经质和尽责性这两个维度被发现与战-逃-冻结系统有重要关联。活跃的战-逃-冻结系统会降低情绪的稳定性、增加经历心理痛苦的体验,但同时也会提升尽责性,让人们表现得更加勤奋和可靠(Keiser, & Ross, 2011)。

二、情绪影响

战-逃-冻结系统激活程度的提升,会导致人们消极情绪体验的增加(Harnett, Loxton, & Jackson, 2013)。

由于源自战-逃-冻结系统的回避行为增加可能会成为人们达成生活目标的障碍,因此该系统会维持人们的负面情绪体验,并与各种幸福感的情绪和认知指标呈负相关。

战-逃-冻结系统不仅会提升负面情绪出现的频率和强度,还会增加人们应对痛苦的难度。该系统的活跃会使人们在痛苦时更难从事目标导向行为、在痛苦时更难控制冲动,同时还会限制人们获得情绪调节策略的机会。

三、精神病理学影响

关于性格与精神病理学之间的一个观点是,人们的临床状态反映的是个体性格差异维度上的极端情况(Pickering, & Gray, 1999)。

在包括战-逃-冻结系统在内的各种性格维度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是边界明确的不同类型,而是一条连续分布维度上的不同位置。

根据这一基础上,战-逃-冻结系统的极端变化会对人们心理障碍发展带来脆弱点。

具体来说,战-逃-冻结系统会与内化行为障碍、尤其是焦虑症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在一项涉及儿童和青少年的样本中,该系统与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症、社交恐惧症和分离焦虑症存在相关性(Vervoort et al., 2010)。

另外在成人样本中,该系统的冻结部分会显著预测高度社会焦虑人群的出现(Kramer, Rodriguez, & Kertz, 2015)。

个人见解

战-逃-冻结系统作为一种快速、无意识的神经反射,帮助我们渡过、克服了原始社会的险恶环境。这套机制因为有益于应对生存环境中威胁而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历程中保留了下来。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套机制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一方面,大多数现代人所面对的威胁不再是自然灾害或野外捕食者,与其说是生存问题,不如说是生活发展问题;另一方面,大多数现代人所面临的都是需要通过脑力劳动解决的问题,无论是肢体上的战斗、逃离还是冻结,在解决非实体问题方面并不见得有效。

也就是说,今天的我们遇到威胁时的身体反应有时候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过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必要的生理唤起反而会在我们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带来不必要的额外负担。

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遇到威胁并引起焦虑反应时,我们不仅需要解决问题本身,也需要缓解身体上的反应。

结合战-逃-冻结系统的生理学基础,我们可以尝试的一个办法是体育运动。既然在这个系统的影响下我们做好了剧烈肢体活动的准备,那么我们也可以通过运动来将积攒的「身体能力」释放出去。

运动的另一个潜在益处是,可以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变化,来加强面对威胁时的身体调节,减少紧张和焦虑(Carek, Laibstain, & Carek, 2011)。

除了运动外,我们常提到的正念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办法。

一方面,正念过程涉及呼吸调节,而我们控制呼吸节律的神经元也会参与调节平静与觉醒的平衡(Yackle et al., 2017)。另一方面,正念强调将注意力放在客观现实而不是我们的额外想法上,这有助于我们识别区分面对的是真实困难、还是因身体反应而放大的对威胁的恐惧。

参考文献:
Blanchard, R. J., & Blanchard, D. C. (1989). Attack and defense in rodents as ethoexperimental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emotion.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13, S3-S14.
Cannon, W. B. (1915). Bodily Changes in Pain, Hunger, Fear and Rage. Ed. Appleton & Company.
Carek, P. J., Laibstain, S. E., & Carek, S. M. (2011). Exercis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iatry in medicine41(1), 15-28.
Corr, P. J. (2008).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RST): Introduction.
Goldstein, D. S. (2010). Adrenal responses to stres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30(8), 1433-1440.
Harnett, P. H., Loxton, N. J., & Jackson, C. J. (2013). Revised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Implications for psychopat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54(3), 432-437.
Keiser, H. N., & Ross, S. R. (2011). Carver and Whites’ BIS/FFFS/BAS scales and domains and facets of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51(1), 39-44.
Kramer, S., Rodriguez, B. F., & Kertz, S. J. (2015). Predicting socially anxious group membership using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86, 474-476.
Krause-Utz, A., Frost, R., Winter, D., & Elzinga, B. M. (2017). Dissociation and alterations in brai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mplications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19(1), 1-22.
Lojowska, M., Gladwin, T. E., Hermans, E. J., & Roelofs, K. (2015). Freezing promotes perception of coarse visual featur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44(6), 1080.
McNaughton, N., & Corr, P. J. (2004). A two-dimensional neuropsychology of defense: fear/anxiety and defensive distance.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28(3), 285-305.
Pickering, A. D., & Gray, J. A. (1999). The neuroscience of personality.
Roelofs, K. (2017). Freeze for action: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in animal and human freezing.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372(1718), 20160206.
Smillie, L. D., Pickering, A. D., & Jackson, C. J. (2006). The new 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ity measure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10(4), 320-335.
Vervoort, L., Wolters, L. H., Hogendoorn, S. M., De Haan, E., Boer, F., & Prins, P. J. (2010). Sensitivity of Gray’s 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 in clinically anxious and non-anxiou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48(5), 629-633.
Yackle, K., Schwarz, L. A., Kam, K., Sorokin, J. M., Huguenard, J. R., Feldman, J. L., … & Krasnow, M. A. (2017). Breathing control center neurons that promote arousal in mice. Science355(6332), 1411-1415.

文:车轱辘
责任编辑:殷水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