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男生,emo了就不能去心理咨询吗?|岩读

文稿:宛荻
设计:小刘
排版:小刘
主播:Aplin
责编:圆子
来源:微信公众号: 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

时光作渡,春意盎然

去年冬天有关《女心理师》的热度早已渐渐退去,还留在许多观众心底的也许是有关心理服务的些许记忆碎片。重拾记忆,杨紫老师饰演的贺顿是否深入你心?那时沉浸剧中的你是否曾有一瞬间对心理服务产生了兴趣?想不想知道在剧外的现实中有多少人,什么样的人愿意主动寻求心理健康帮助?

如今,心理服务已然在探索与普及的路上……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对心理服务的看法都各有千秋,它的使用率也在不同社会人群中差异明显。性别,就是划分这其中差异的“一道分界线”。

01

关于心理服务与性别

顾名思义,心理服务是在应用心理上以提高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质为目的,干预或消除不良行为或症状;心理咨询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可能从这个“简单的”理念来看,我们会觉得若是发现了自己心理、行为上的问题,就可以积极地寻求心理健康服务,不论男女;这是对自己的修复,也是一种直面问题的态度。正所谓,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但其实不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相较于女性,男性的心理服务使用率较低,甚至比较抗拒求助心理治疗?

的确,不论是大众观念,还是既往的科学研究,大都表明抑郁情绪、抑郁症、甚至在压力下的不良应对能力更容易发生在女性身上(Getty et al, 2000)。似乎在这个社会环境下,我们会自然地认为只有女生会“emo”,会脆弱,会流泪……

说个题外话,其实这样的“性别差异”早在两性关系中得以体现。

在一段恋爱关系中的你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两人面对一件事出现争执的时候,女生更会倾向于语言沟通或者情绪表达;而对于男性而言,沟通与倾诉往往更加困难。同时,相较于女生在面对感情问题时的诉说、甚至咨询,男生更倾向于用完全不同、甚至“外放”的方式宣泄出自己的不满,严重的就比如暴力、酗酒。这样的差异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古往今来,在男性自己的认知里,在我们对男性的期待里,仿佛语言的功效不如“行为”。

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女性虽比男性更频繁地出现自杀倾向,但男性的自杀成功率其实远高于女性。这证明了男性其实更容易产生外化问题(externalized problems),例如攻击,酗酒,脾气的爆发,而女性更容易出现内化问题(internalized problems),表现在恐惧、担心这些个体内部需要控制或抑制的情绪上


02

归因何在——社会身份在“作祟”

说到这里,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是什么造成了这样大的男女差异?是天生的生理原因还是后天的社会环境?

也许,答案并不难猜——

差异不在先天,而在后天。社会期待与角色扮演在这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期许中,男性不应该是脆弱的,柔软的,应该是可以克服痛苦与悲伤的。正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男性一直被无形地要求着坚强向前,顶天立地,不掉眼泪。同时,他们在乎朋友、家人、他人的看法,就这样,为了迎合社会的“刻板印象”,他们会学着隐藏这些脆弱与悲伤。这些情绪常常被埋藏心底,我们仿佛看不见,但无法阻止它们终有一天以另一种形式爆发。

“男生没有容貌焦虑,只有男子气概焦虑”。


03

心理服务,不分男女

其实,在面对心理服务时,性别因素不该成为你的阻碍,它只是社会为你戴上的枷锁;在面对精神类疾病时,我们也不该在心里认为这是一种女性化的耻辱(Stigma of feminism)。情绪虽有正负,但没有绝对的好坏:情绪的发泄帮助我们表达并释放自己的感受,没有哪一种情绪是不应该有的。对于男性,寻求心理帮助不代表你“弱”或者“娘”,也不是对男性社会身份的挑战,你可能就是生病了,你需要帮助,需要休息,需要慰藉……

即便社会有所期待,大众有所误解,你也应该毫不犹豫地起身、为自己寻求“良药”。其实在得到正向帮助时,你就已经开始为自己负责了!是时候打破顾虑,重新出发了



在白岛岩心,“小王子计划”(线上1对1朋辈心理咨询)一直都在这里等你倾诉,同时,我们的专业心理咨询服务也即将上线。

项目详情:免费1对1朋辈心理咨询丨“小王子计划”期待遇见合拍的你

我们欢迎每一位来访者,我们愿意给出窗口,倾听那些或许被你埋藏心底的故事……

我们希望从这里走出的你们可以更好地生活、社交、工作;我们希望这里能带给你们力量与支持。

No matter how, when you face difficulties within your mental states, you should come to seek help without any doubt. In your life, you are the only one who can be responsible for yourself.

我们每个人,无论男女,都需要为自己的情绪问题负责。

参 考 文 献
Getty, H. A., Watson, J., & Frisch, G. R. (2000). A comparison of depression and styles of coping in male and female GA members and controls.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6(4), 377-391.

作者简介:宛荻,设计:小刘,排版:小刘,主播:Aplin,责编:圆子。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海内外高校硕博学生和专业咨询师创立,致力于打造专注高校学生心灵慰藉和情绪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平台,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