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说我高考考好的功劳全是她求佛求来的,怎么反驳?

摘要:从社会心理学理解祭拜、求愿的行为

 

这是个相当有趣的问题,有人信教,有人不信教,信仰让教徒们对世界的认知与他人截然不同。


首先声明,这篇文章不对任何宗教作出评论,仅讨论宗教信仰带给人们的利与弊。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禁回想起了自己的经历,高考前,我也在妈妈的强迫下,去到当地的孔子庙跪拜。


当时的我可以说有十万个不情愿,内心一直抱怨着为何要将宝贵的复习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也因此对宗教信仰有了一些偏见。


直到上了大学,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接触了佛教的课题,对宗教的偏见才有所改变。

 

那么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一些祭拜、求愿的行为呢?

 

01

控制点及归因方式

 

简单来说,控制点是一个维度,维度的两端分别是“人定胜天”及“听天由命”,对应着内部归因及外部归因。


举例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种认知方式即为内部归因;而有些人会认为是机遇和某些外部力量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外部归因。

 

以祭拜先人的行为来说,这是一种偏向于“人定胜天”的态度。先人已经逝去,作为后辈的我们可能有着遗憾、不舍,同时也期盼着先人能一路走好,在另外的世界幸福生活。


但事实上,我们的这些遗憾和期盼,都没有办法通过一些实质性的方式传达给先人们。于是,我们相信祭拜、烧纸钱、摆供品等等这些可控的、可以通过后辈实现的行为能够保佑先人,让我们虚无缥缈的遗憾和不舍有所寄托。

 

同样,求愿的行为也涉及控制点和归因方式,其更多的代表“听天由命”的态度。当自己或者身边的亲朋面临危险、面临困境时,我们会祈求神明的庇佑,希望这种外部的力量在天上能够保护人们,让人们心想事成。


我们相信自己的美好祝愿能够感动神明,并化作神明的庇佑这种外部的方式去达成我们的心愿。

 

02

控制点及归因方式的利与弊

 

在生活中,人们对控制点的态度往往不尽相同。有些人相信“人定胜天”,因此不断努力,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也有些人因此不断地钻牛角尖,最后头破血流。


同样,有些人相信“听天由命”,过着不争不抢、佛系的生活,却也怡然自得;也有些人因此而放弃努力,就此沉沦。

 

而人们对于归因方式却有着类似的倾向,即自我服务归因,将好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坏结果归因于外部因素。适当的自我服务归因可以激励人们继续努力,同时减少因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但是过度的自我服务归因会让人盲目乐观,难以预期到未来的困难及危险。

 

由此可见,控制点及归因方式的选择并没有绝对的利弊。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且人们都有着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所以说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同理,宗教信仰也没有绝对的利弊。以佛教为例,佛教八苦的思想帮助人们理解自己所经历的苦难,从而以平常心去面对生活的毒打;轮回的思想鼓励人们在世时多做善事,以此来让自己将来能够更好的投胎转世,同样也鼓励人们在先人逝去之后,将心中的遗憾和期望转化为做善事的动力,从而让先人有更好的归宿。

 

对于不信教的人,这些思想看起来可能比较荒谬,但它们实则都是在弘扬一种正能量、积极向善的价值观。我认为,这些正是宗教信仰的精华,也是宗教信仰赋予教徒强大的力量。

 

但是,现实中也有些盲目信教的教徒,他们不思进取,从不努力,把实现任何人生目标的期望仅仅寄托于向神明祈愿。我不认为这种将自己命运完全寄托于神明的方式是理智的,完完全全的“听天由命”只会让人放弃努力,且对生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总而言之,“听天由命”与“人定胜天”、外部归因与内部归因、信教与不信教,这都是个人的选择,个人的自由。希望各位在面对生活、面对困境时,能够有理智的头脑,正确认识生活和困境,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作者:脑斧
责任编辑:殷水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或支持其观点。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首发微信公众号:广州伊理雅通心理咨询中心

You May Also Like

About the Author: 成长心理专家